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大全

  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從小讀書的好習慣,品味閱讀帶來的樂趣,做讀書手抄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的圖片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圖一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圖二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圖三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圖四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圖五

  一年級讀書手抄報的資料

  有關讀書的典故3則

  1.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2.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3.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複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名人讀書小故事3則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裡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裡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裡,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推薦一本好書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水是最好的藥》。

  你瞭解自己身體內的水嗎?你瞭解身體缺水會導致哪些疾病嗎?你知道僅僅用水就可以治癒許多慢性疾病嗎?那麼,請您來讀一讀《水是最好的藥》這本書吧!

  美國著名醫學博士F巴特曼會告訴你:你沒病,只是渴了!我們對身體外面的水瞭解得很多很多,但對身體內的水卻知之甚少。如果我們瞭解了水在身體內的具體執行情況,我們就會恍然大悟,我們關於醫療保健的觀念就會隨之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人們往往會犯最基本的、災難性的錯誤:當身體急需水時,我們卻給它茶、咖啡、酒或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飲料,而不是純淨的天然水。不可否認,茶、咖啡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不僅含有大量水,而且還含有一些對身體有益的物質;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茶、咖啡和工業飲料裡含有大量脫水因子,這些脫水因子進入身體後,不僅讓進入身體的水迅速排出,而且還會帶走體內儲備的水。這就是我們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

  一方面我們的身體急需水,發出了口渴的呼喚;一方面我們用茶、咖啡和工業化飲料在糊弄口渴,並沒有真正滿足身體對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紊亂。新陳代謝功能一俟紊亂,身體的某些區域缺水,它發出的訊號就不僅是口渴,而會表現出比口乾多得多的症狀:它們會讓你的腰疼痛;它們會讓你的頸椎疼痛;它們會讓你的消化道潰瘍;它們會讓你的血壓升高;它們會讓你哮喘和過敏;它們甚至還讓你患上胰島素非依賴型糖尿病。多麼可怕的結果,多麼巨大的災難!

  身體缺水不僅會發出口渴的訊號,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患病訊號。在《水是最好的藥》中,巴特曼博士總結了自己幾十年的究成果。F巴特曼博士是亞力山大佛萊明盤尼西林發現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他將畢生精力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癒了3000多名患者。

  現在,《水是最好的藥》已被翻譯成16種語言,暢銷全球,僅在美國就已印刷了35次。難怪有人將這本書與《聖經》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