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精選

  想要提高語文作文寫作能力,那就要多學習優秀範文的寫作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參考練習。

  :小魚不知

  “水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很可笑嗎?起碼命題人認為是可笑的——“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魚兒每天生活在水中,沒了水,魚兒就失去了家,就沒了容身之所,可魚兒竟然不知道“水到底是什麼東西”,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魚是不會說話的,當然不可能“忍不住”發問。但既然有人編了這個故事——且不論這故事編得是否符合邏輯,我們就順著這根竿子往上爬一爬。

  小魚為什麼不知道“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主要是因為小魚還太小。這“小”指的是年齡上的“小”,而不是個頭兒上的“小”。年齡小到什麼程度?我推測最多也不過是上幼兒園大班的年齡。這個年齡的孩子,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嗎?知道月相變化的原因嗎?知道大氣中的PM2.5含有什麼有毒、有害物質嗎?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聖嗎?他們不知道。但是,他們的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們突然發問:“月亮上到底有什麼東西?”那好,悉心培養,沒準兒將來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們問:“‘二奶’是媽媽的什麼人?”家長[微博]該怎麼回答?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自有其規律;孩子的成長,也應該順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儘量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二是把孩子當成孩子,別讓孩子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怎麼像個孩子了。

  那麼,由誰來告訴小魚“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當然是老魚。但老魚中有明明白白知道“水到底是什麼東西”的,也有渾渾噩噩不知道“水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所以,這個告訴小魚“水到底是什麼東西”的角色應該由前者來擔任。但事實上呢?更多的時候,是由後者擔任這個角色的,而前者由於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魚”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閒置,被安排做不致於對下一代產生“不良影響”的工作。比如,是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老魚都清楚“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反正我這條小魚碰到過不清楚的。比如,是不是從事管理工作的老魚都清楚“水到底是什麼東西”?我沒怎麼接觸過,但有些地方的水質越來越差卻是不爭的事實。

  :最美是那一聲問候

  工作累了,免了那一聲聲問候;

  生活忙了,忘了那一聲聲問候;

  人心冷了,煩了那一聲聲問候;

  可又有誰清楚的知道,最是那一聲聲問候,這世界才春暖花開;最是那一聲聲問候,這人間才處處充滿溫暖的氣息;最是那一聲聲問候,這大地才風光無限。

  最是那一聲聲問候,得以將你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一個公司該有多少員工啊,就像花叢中無數只翩翩起舞的五彩蝴蝶,可是他們都忙著採蜜,就算是相見過無數次的同伴也不互相問候。而只有你,每天上下班都問候門衛,“您好”“明天見”,多麼簡單的幾個字,也只有你每天堅持說出。

  所以,當你被關進冰庫時,當你在死亡的邊緣掙扎時,外面有一個人在苦苦尋找你,就是那個你天天問候的人——門衛,把你從懸崖邊拉回。

  最是那一聲聲問候,得以讓你的心中春暖花開。

  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你,坐在路邊,儼然生活的重負已使你早已不堪重負,你望著眼前一個個行人,無人願意停住腳步,好不容易看到一雙腳,充滿期望的抬起頭,還沒有看清模樣,那人早已離去,只留下兩行失望的淚。

  直到有一人向你走來,他停在你的面前,你還是鼓起勇氣看著他,彷彿他就是你的救星,他在身上搜索了一遍,但還是一無所有,就當你正準備低下頭時,他一把抓住你的手:“兄弟,對不住,我身上沒有錢。”

  最是那一聲聲問候,拉近了你我之間的距離。

  老師,你原是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你工作的信念,你的宗旨是把每位學生培育成國家棟梁,所以每次看到你,我都躲開,我的膽小羞澀,使我連叫你一聲的勇氣都沒有。

  後來,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問候您,您開心的撫摸我的頭,那是我像您噴在手心的小孩,以後每次見到您,我都會開心的上前問候一聲:“老師您好”,我倆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您從那個我不敢觸控的太陽,成了我擁抱的母親。

  :草色遙看近卻無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意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潤下小草發芽,遠遠望去一片綠色;可當人們走近時,卻發現綠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從文學的角度評價,韓愈的詩句是美的;但我覺得,退之先生的這兩句詩用來概括生活中的某現象也是再恰當不過的。

  人們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時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現在遙遠的地方。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蹟廣為流傳。在呼嘯的汽車衝向學生的一剎那,她用纖弱卻有力的身軀搭起一個安全的崗亭;“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蹟感動千家萬戶,在鐵片擊中血肉之軀後的76秒,他以美到極致的動作完成了由凶險到平安的擺渡。人們仰望張麗莉,因為在這個“個人至上”的年代,她的奮臂揮手形象地詮釋了師德的最高境界;人們欽敬吳斌,因為在這個道德與責任日漸稀薄的年代,他忍痛減速泊車的鏡頭是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的最好說明。“最美”二字,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更是對無疆大愛徹底迴歸的呼喚。

  有時人們也會生髮這樣的慨嘆,為什麼英雄只在遠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現?心情可以理解,但認識不能說沒有偏差。很多人認為,只有作出做出驚天動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體鋪天蓋地宣傳的人才是英雄。用狹隘與拔高的標準衡量,真正稱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數。實際上,“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設問一下,如果張麗莉沒有遭遇車禍,如果吳斌沒有遭遇奪命的鐵片,這兩個人是不是可以稱為“英雄”?很難回答。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步到,可以把一個不在“編制”內的教師,把一個平凡的司機和英雄聯絡在一起,哪怕你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他是一個行車十年無事故的優秀員工。

  羅曼·羅蘭說:“英雄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借用來評價張麗莉、吳斌很貼切。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張麗莉和吳斌,只是因為他們離我們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視了。英雄就在身邊,可我們卻一直在呼喚英雄,尋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論!

  “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小魚的發問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裡”,成人的發問是愚蠢的,當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