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干預研究論文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是從認知心理學、社會生理學上講,還是從臨床醫學上講,健康不僅僅指身體上的健康,而且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身體上的健康可以說是外顯性的,心理上的健康卻是內隱性的,可通過不同的形式外顯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上的健康比身體上的健康更為重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干預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干預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體育鍛煉是以發展身體,促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餘暇時間為目的的體育活動。不同的運動類別和專案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鍛鍊效果,對於提高鍛鍊者的心理抗壓能力也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了體育鍛煉與心理抗壓能力的關係以及體育鍛煉對心理抗壓能力的干預,表明體育鍛煉對提高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1.前言

  壓力stress在心理學中也叫應激,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源是現實生活要求人們去適應的事件,壓力反應包括主體察覺到壓力源後,出現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生活中的壓力源可能存在於人們自身,也可能存在於環境中。但是人類最主要的壓力源是人類自身,人際關係是造成壓力的最主要的來源。面對嚴重困擾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有人認為應該減少社會各方面給學生施加的壓力,為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筆者認為,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他們應該學會如何處理、釋放自身壓力,調節心理平衡點。而體育鍛煉對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有著相當大的良性促進作用。

  2.心理抗壓能力的概述

  抗壓能力就是在外界壓力下處理事務的能力,也可以稱為抗挫力,其根源其實就是面對外界壓力與挫折時的抵抗能力。有的人抗壓能力強,有的人抗壓能力弱,這跟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抗壓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抗壓能力越強,就越容易適應社會。大學生中心理抗壓能力差者通常表現為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等[2]。近年來,高校中出現過多起大學生因無法排解心理壓力導致自殺的事件,嚴重影響到高校的和諧穩定。如何採取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體育鍛煉主要是開展興奮性和活力性的活動[3],從而維持、增進心理健康,排除心理疾病[4]。通過體育鍛煉可以獲得運動後的愉快感、自信心、滿足感等來提高心理抗壓能力[5]。

  3.體育鍛煉與心理抗壓能力的關係

  3.1不同運動專案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影響。不同的運動專案有不同的特點,其對於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作用也不同。籃球、排球、足球等集體類運動專案,其要求隊友之間的默契配合,需要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因此這些趣味性較高的集體類運動專案對改善心理抗壓能力的效果最明顯。而如有氧操和短跑等單調枯燥,可以一個人獨自完成的運動專案,其對於心理抗壓的改善效果相對較差。因此,在選擇體育運動專案的時候,應該根據個人需求和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專案。

  3.2不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影響。不同強度的運動對心理抗壓能力的改善效果也不同。宋子良等[6]通過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不同維度的體育活動來探討對抑鬱狀況改善的影響。結果證實,不同的運動強度,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效果也不同。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分泌的多巴胺和血清基也增加,會讓個體產生獨立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誘發積極的情感和思維,因而抵抗抑鬱消極情緒的能力增強,抑鬱程度減弱的效果就會越好。研究表明,中等強度運動對焦慮改善最為明顯,低強度運動次之,而高強度運動效果最差。

  3.3不同運動類別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影響。不同運動類別對抑鬱改善情況也不同。混合專案具有團隊性、宣洩性和對抗性,對抑鬱狀況改善也較為明顯。特別是在對抗激烈的專案中,個體需要隨時隨地根據外界環境作出反應,從而使大腦皮層內興奮――抑制快速轉換,促進神經機能的機體效應器的改善,提高大腦皮質內神經衝動的強度、均衡度和靈活性[7]。而不同區域、不同學科、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狀況改善不顯著。

  4.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干預

  4.1體育鍛煉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育鍛煉中的集體專案能培養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心,通過集體運動專案的鍛鍊,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信任和了解,增強學生間的凝聚力。體育鍛煉能夠使學生認識到,人活在社會中具有一種社會性,有奉獻社會的義務,也有享受社會的權力,在這種社會性的引導下逐漸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增強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社會當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得到提高,有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

  4.2體育鍛煉能夠鍛鍊大學生的意志力。目前,高校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其寵愛有加,沒有經歷過困難的洗禮,意志力相對脆弱,心理素質較差,經不起生活中的挫折。他們通常依賴家庭,投身父母的懷抱以求得庇佑。這部分學生一旦遭受到困難和挫折往往表現出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體育鍛煉,特別是耐力性運動專案,恰恰能夠較好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是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挫折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磨練,對幫助大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4.3體育鍛煉能夠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學生能與周圍的人保持著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體育鍛煉的集體專案強調的是團隊的溝通,並培養良好的溝通合作精神與團隊運作技巧。在生活中,我們都會和同學、朋友一起參與運動,而很少自己一個人單獨去運動,運動過程中,可以通過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彼此間的感情,建立良好的交際圈。實踐證明,群體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和諧的關係使人感到溫暖,產生安全感。

  4.4體育鍛煉能夠增強大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方式和新穎的規則會使得學生產生緊張害怕的情緒,而教練給予他們的幫助和同伴的支援、鼓勵,又能夠使學生努力地克服自己的畏懼心理。如體操中的一些槓上動作,學生要在單雙槓上做動作,必須克服心理障礙、調整心態,排除心理干擾因素把一套動作做下來,這樣就相應地提高了學生的心理抗干擾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培養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能夠使學生重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力,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學生的人格。

  4.5體育鍛煉能夠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輔導體系。我們可以把體育鍛煉和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結合在一起,把體育鍛煉應用於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培養中,針對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再設計,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進行有效培養,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並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具有切實可行的價值。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和心理抗壓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學生在以後人生道路上的成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