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學生內心掌握教育真諦

     走進學生的內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分析學生的行為,瞭解學生的內心需要與困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讀懂學生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而讀懂學生是門科學,是門不斷髮展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是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如果不知道怎樣才是讀懂學生,那又怎麼能真正讀懂學生呢?
        我們教育教學的物件是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又不斷髮展進步的人,兩代人對問題認識上的差異導致學生不願與老師說實話、不願和老師多交往,怎麼辦?請我們這些老師明確目標、擺正位置、放下架子,和學生們交朋友,和學生們平等地交流對話,坦誠地交流思想。精誠所至金石尚能為開,何況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學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從學習以外學生又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循序漸進,進入佳境
        談話交流的範圍應從小到大最後擴充套件至全班,如果條件許可我們也可以在班裡插幾名“暗線”以便了解學生。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並且對學生進行適合個性特點的教育,實現學生個人的價值。面對具有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的學生,教師的教育理念應當發生深刻的改變,要拋卻“師道尊嚴”,不做學生的尊者和長者,而成為學生平等合作的夥伴,在教育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參與、一起體驗、一起交流,更多地成為謙虛的聆聽者,聆聽學生的心聲和煩惱,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賞識學生的獨特見解和表述。唯有如此,學生才願與教師平等地交流、對話,進行心靈的溝通
        二、多和學生做一些合作活動
        班級集體活動是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友誼的推進劑,適度、適時的團隊活動可以平添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提高集體的戰鬥力,當然也能獲得我們所期待的成績。要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心理變化,掌握學生心情變化的動向,瞭解其內在變化的內因、外因;要善於思考,做個“有問題”的教師;要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學會反思,發現個性差異的普遍性,分析個體差異的多樣性,研究學生心理變化的規律性。 
        三、學校和教師應積極搭建師生交流的平臺,拓展閱讀學生的渠道
        教師應該集思廣益,積極地搭建師生交流的平臺,這樣才能拓展閱讀學生的渠道,增加讀懂學生的機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
        每個班級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每個教師的才智也不盡相同,這個平臺該怎麼搭、搭成什麼樣恐怕沒有統一的答案,班級抽樣調查分析、學生座談會、班級日誌等都是閱讀學生十分有效的方式。
     四、多和家長溝通、交流
        對學生的教育不是僅靠學校、僅靠教師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配合。我們要了解學生,需要和家長多溝通與交流。教師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要主動、要坦誠、要積極、要有前瞻性,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家長上門來找我們,我們應有找米下鍋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和家長交流,獲得第一手資料,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資料讀懂學生、讀準學生,未雨綢繆,把我們永無止境的藝術再往前推一步。
        五、少批評、多鼓勵,帶著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學生
        無論在老師心裡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要多給他們一點表揚,責備是無用的,事已經過去,唯一的辦法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有一位教育家說:一句鼓勵的話勝過天天批評。有益的、恰到好處的表揚能樹立必要的信心,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奧祕就是教師熱愛學生。”每個學生在學校都有得到關愛的需求,“良言一句暖三冬”,一句安慰的話能讓學生解除痛苦,一句溫暖的話能讓學生遠離孤獨,一句壯膽的話能讓學生消除膽怯,一句自信的話能讓學生擺脫自卑,一句開導的話能讓學生走出迷惘;學生沮喪時說句鼓勵的話,學生受困時說句熱心的話,學生偏激時說句冷靜的話,學生懶惰時說句鞭策的話,學生受冷落時說句公道的話。“親其師信其道”,親的程度越深,師生心理距離就越近,學生心靈的窗戶就越透明,交流的渠道就會越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