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職業生涯管理論文

  個人職業生涯管理也稱自我職業生涯管理,是以實現個人發展的成就最大化為目的,通過對個人興趣、能力和個人發展目標的有效管理實現個人的發展願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員工與企業勞動關係的鬆散化,員工的流動越演越烈。然而大部分員工盲目性的流動導致了職業生涯的雜亂和無序,最後導致一事無成。本文旨在提醒仍在盲目流動的員工,併為其如何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盲目流動 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發展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者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

  職業生涯規劃不等於人生理想,與人生期望也有不同,人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理想實現和空想破滅的過程。人甚至還未出生,父母就對其進行了人生的規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對子女最普遍最期望的生涯期待。而出人頭地、轟轟烈烈地有番作為也是每個人自我的要求。職業生涯規劃立足現實,針對個人特點,著重環境與組織分析。科學的生涯設計,就是讓空想從高空落地,讓自己的人生價值伴隨著職業發展取得最大成就。

  在個人工作生活生涯中,約有四個面對職業迷惑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14至22歲,在這個階段,個人承擔學生與求職者雙重角色。主要的疑問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麼?”。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會經驗。

  第二個時期,22至28歲,這時個人進入工作領域,逐漸熟悉組織文化,瞭解組織內情,建立初步的人際關係網後,開始衡量組織所提供的資訊,如工作環境、職業種類、待遇等與自己的“職業夢想”是否匹配。主要的疑問是:“理想和現實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選擇?”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的發展目標與組織提供的機會和職業通路不一致。

  第三個時期,28至35歲,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個人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承擔起工作的責任,發揮並發展自己的能力,為提升或進入其他職業領域打基礎。主要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一事無成?”迷茫來自工作中的挫折感以及對目前工作的不滿情緒。

  第四個時期,35至45歲,主要的疑問是:“接下去的歲月,應該做些什麼?”有些人可能會成為管理者或諮詢顧問;有的人可能仍然一直保持著自己原來的工作,繼續專業鑽研,保持技術權威地位;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要被提升承擔更大的責任,可能要被組織轉換到另一橫向職業領域,有的離開組織。在機會面前,很多人不敢貿然決定,因為從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開始重新衡量事業和家庭生活的價值。在大約35歲到45歲之間,會發生職業生涯危機。

  如果不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只是得過且過,那麼面臨迷惑的時候必定無從選擇。因此,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必須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做職業生涯規劃呢?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志向。志向是一個人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是成功的前提,立志是人生的起跑點,反映著個人的理想、胸懷、情趣和價值觀,對個人的成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沒有志向,則不能知道自己的奮鬥目標,只會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2.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是對自己作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個人能力、興趣、性格、氣質、受教育水平、職業傾向和職業能力等的分析評估。自我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自我評估才能夠對自身作出全面的瞭解,才能知道自己具備那些資本,通過這些資本能夠做到哪些事。

  3.職業機會評估。職業機會評估主要是評估各種環境對自己職業發展的影響。環境包括組織內部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通過對兩個方面環境的分析評估,確定自己是否適應組織或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怎樣調整自己的意識來適應組織和社會的需要。

  4.職業的選擇。職業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生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在職業選擇中應注意愛好、興趣和特長等與職業的匹配。   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認為人格可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型別。

  1社會型。喜歡要求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夠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從事提供資訊、啟迪、幫助、培訓、開發或治療等事務,並具備相應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諮詢人員、公關人員。

  2企業型。喜歡要求具備經營、管理、勸服、監督和領導才能,以實現機構、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如專案經理、銷售人員,營銷管理人員、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法官、律師。

  3常規型。喜歡要求注意細節、精確度、有系統有條理,具有記錄、歸檔、據特定要求或程式組織資料和文字資訊的職業,並具備相應能力。如:祕書、辦公室人員、記事員、會計、行政助理、圖書館管理員、出納員、打字員、投資分析員。

  4實際型。喜歡使用工具、機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對要求具備機械方面才能、體力或從事與物件、機器、工具、運動器材、植物、動物相關的職業有興趣,並具備相應能力。如:技術性職業計算機硬體人員、攝影師、製圖員、機械裝配工,技能性職業木匠、廚師、技工、修理工、農民、一般勞動。

  5調研型。喜歡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獨立的定向任務,要求具備智力或分析才能,並將其用於觀察、估測、衡量、形成理論、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如科學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薄⒔淌Α⒐こ淌Α?a href='//' target='_blank'>電腦程式設計人員、醫生、系統分析員。

  6藝術型。喜歡的工作要求具備藝術修養、創造力、表達能力和直覺,並將其用於語言、行為、聲音、顏色和形式的審美、思索和感受,具備相應的能力。不善於事務性工作。如藝術方面演員、導演、藝術設計師、雕刻家、建築師、攝影家、廣告製作人,音樂方面歌唱家、作曲家、樂隊指揮,文學方面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5.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包括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的確定。一般情況下,個人要按照自己的專業興趣和人生價值觀以及社會發展趨勢去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長期目標,然後再把人生目標和長期目標細化成為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6.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在確定了職業和職業發展目標後,就面臨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上通常要考慮往哪條路發展,能往哪條路發展和哪條路可以發展三個問題,對這三個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後,才能確定自己的最佳的職業生涯路線。

  7.制定行動方案。在確定了職業生涯目標和職業生涯路線後,行動便成為關鍵的環節。這裡的行動是指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包括學習、實踐、充電等方面的措施。這些計劃要特別具體,以便於定時檢查。

  8.評估和反饋。在人生的各發展階段,由於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和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原來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現實之間肯定會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這時,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評估和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它是個人對自己不斷認識的過程,也是對社會不斷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使職業生涯規劃更加有效的手段。

  總之,制定合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是員工職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只有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才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可循,才不致走上岔路或停滯不前。

  參考文獻:

  [1]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基礎知識.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範文二: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

  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難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對其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和管理,缺乏對職業和自我的合理認識和定位。本文闡述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必要性,明確其對每個大學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 管理

  Abstract: Today in our country, our higher education are entering into the populariz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o face the more and more heavily employment pressure. There are lots of reasons about difficulty in employment, one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their career while they are in the colleg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management and significance to each college student is self-evident.

  Key students; the career ;management

  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大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經歷了從計劃分配到雙向選擇的世紀轉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嚴重。然而,許多大學生由於缺乏對職業和自我的合理認識和定位,職業決策和選擇能力不足,難以找到理想工作。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1]。而且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目前的大學生在生涯智慧方面,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因此,大學生進行生涯管理,提高大學生就業力是時代的需要。

  1 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涵義

  1.1 職業生涯及職業生涯管理的涵義

  生涯一詞由來已久,“生”原意為“活著”,“涯”為“邊際”,“生涯”連起來就是“一生”的意思。國內外學者對生涯的定義不盡相同,但目前,學術界大多數學者接受舒伯的觀點:“生涯是指生活中各種時間的演變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中的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 職業生涯則是指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與工作相聯絡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連續性經歷的過程。

  職業生涯管理在我國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課題,尚處於引進與借鑑國外成果及構建自身理論的階段,根據以上概念,可以把職業生涯管理大致概括為兩層含義:一是組織針對個人和組織發展需要所實施的管理,稱為組織職業生涯管理;二是個人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而實施的管理,稱為自我職業生涯管理。本文所說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則側重於後者[2]。

  1.2 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涵義

  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生活經歷一般都不是很豐富,而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正是針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即從大一到大四的整個大學階段,使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客觀環境,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和人生髮展方向[3]。

  根據前文有關職業生涯及職業生涯管理的定義,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涵義是:大學生通過輔導人員的協助,在自我認識和了解社會的基礎上,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和人生髮展方向,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大學學習和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人生目標,並進行執行、評估、反饋和調整的過程。

  2 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2.1 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高校開設了相關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和生涯規劃與管理,這對於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管理意識等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4]。但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在我國還尚處於起步階段,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1職業生涯管理意識不強

  職業生涯意識是指自我瞭解、自我接受、自我發展為主,從未來和發展的角度看待個體一生[5]。使大學生個體能夠適應社會的變遷,瞭解職業變化的方向,從而規劃和決定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目標。但在我國,職業生涯輔導未列入大學整體的教育計劃中,而且輔導方式單一,僅僅侷限於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如職位需求資訊提供,求職技巧指導等,而更具有實質意義的心理輔導、職業定位諮詢等實際運用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生涯管理輔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還處於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生涯管理的輔導尚停留在就業指導的層面,全面系統的職業生涯輔導體制尚未真正建立。

  2職業生涯目標不明確

  對於大學生而言,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個人將認真地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天資和能力進行現實的評價,並根據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出相應的教育決策,最終完成自己的初次就業。

  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樂觀,據調查,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對自己想要進入的行業發展前景並沒有研究過,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沒有。

  3所學專業與所選職業之間矛盾突出

  據調查,55%的大學生在選擇所學專業時考慮不足或盲目選擇熱門專業,但對其專業的滿意度卻並不理想[6]。

  學生在選擇所學專業時主要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或是盲目的報考熱門專業,很多學生盲目的選擇專業,卻埋沒了自身在其他專業領域的潛在才華,即不適合所學專業而導致社會總體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導致了學生個人因專業選擇的失誤而抱憾終身。在指導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把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聯絡得非常緊密,甚至於認為,學了什麼就必須做什麼事情。然而,當自身專業能力與所選擇崗位的要求不一致時,就容易否定自己。弄清“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對大學生來講也十分重要[7]。

  2.2 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從上述闡述的問題中我們不難看到,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應從一下幾點著手:

  1職業生涯管理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大學畢業生在選擇職業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時必定會受一定的社會制約,選擇職業的自由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擇業太過理想化而脫離社會需要,他將很難被社會接納。大學生求職時應堅持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堅持社會需要與個人願望的有機結合[8]。所以,大學生在職業生涯管理時,應積極把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動向,把社會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以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為準繩,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既要考慮個人的因素,也要自覺服從社會需要。

  2職業生涯管理與所學專業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會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具有某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其優勢所在。大學生所學的專業都有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這就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依據[9]。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首先選擇的是大學生的專業特長,看其是否能用所學知識為企業和社會服務。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要精深、廣博,除了要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拓寬專業知識面,掌握或瞭解與本專業相關、相近的若干專業知識和技術。

  2.3 職業生涯管理與自我認知及潛能開發並重是十分必要的

  職業環境和生涯程序不是一成不變的,職業生涯管理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對職業和生涯環境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不應培養青年人和成人從事某一種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而應培養他們有能力在各種職業中儘可能多地流動並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培養自己的慾望。所以,大學生既要進行必要的生涯認知,又要在不斷體驗自我潛能開發的過程中領悟生涯發展的積極意義,適應社會的變遷,瞭解社會職業變化的方向,規劃和決定個體生涯發展的目標。

  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及步入社會選擇職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3 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幾點建議

  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管理中,起著重要的引導和幫助的作用,總結之前走過的路,有一下四點建議:

  3.1 建立學生自主選科制度

  只有建立自主的選課制,才能真正保證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順利實現。正是由於學分制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和自主權,給予學生較大自由度和激勵,但同時其賦予學生的選擇性和自主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與生俱來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學分制這個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要給學生確立一個前進的目標,採取必要的手段來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有效促進學生生涯管理的實現。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專業方向,解答學生就業升學困惑。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制定、修改學習計劃,確定所選專業的課程結構及需要補充學習的內容,以保證學生的選課質量和知識結構的合理構成。

  3.2 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與教育

  生涯輔導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它伴隨著個體的身心發展而展開,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培養生涯規劃及決策能力、培養個體正確認識自我及職業價值觀、使大學生具有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及開發自我潛能的能力。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生涯知識普及教育,還要關注和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讓職業生涯教育與輔導真正服務於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

  3.3 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的全程指導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工作應貫穿教育的全過程,而不是學生臨近畢業選擇工作時開展的臨時性工作。樹立職業生涯管理指導工作的全程觀,就是要構建一個完善的生涯管理指導工作體系,使指導工作與學生的生涯發展願望相結合,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全程指導,使從大一剛剛經過緊張高考的迷茫階段轉變到大二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定向期,再到大三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好的瞭解實際應用能力的衝刺期,最後到大四利用各種資訊渠道來擇業的分化期。具體而言,高校應採取措施,確保如下每學期任務的完成。

  3.4 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

  除了以上說的三點外,學生自己也應該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面,根據個人愛好、自身特點等培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增加閱歷與經驗,而這一點正是大學畢業生所欠缺的。

  綜上所述,職業生涯管理對每個大學生的意義不言而喻,不但個體意義非凡,同時兼具重要的社會意義,在我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克貴.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促進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8,第4期.

  [2] 李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新課題[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第25卷第五期.

  [3] 張光映.加強和改進學術管理,建設一隻高素質的學術工作隊伍[J].大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一期.

  [4] 楊豔紅鄧丹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及疏導[J].文教資料,2006.6.

  [5] 唐翠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新探[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3,總第23卷.

  [6] 張敏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於就業指導[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7] 劉兆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構建探索[J].職業規劃,2007.10.

  [8] 宋翠娥王寶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教育管理學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8.6.

  [9] 林豔新,丁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5.6,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