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的論文發表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牌坊的建築文化

  【摘 要】牌坊遍佈中國大江南北,構成獨特的建築文化現象,從建築發展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將牌坊建築分為四種類型進行研究剖析,可以清晰的把握體現中國文化的牌坊建築的歷史發展軌跡。

  【關鍵詞】牌坊;建築文化;發展型別

  中國的城鄉遍佈著形制各異的牌坊。這些牌坊構成一幅風景獨特的建築畫卷,代表著中國建築歷史傳承性,蘊含著中華精神和傳統文化,被公認為是古老中華文化的象徵和標識。

  1.劃分牌坊型別標準的說明

  要認識牌坊這種特有建築,有必要從最初起源開始。中國幾千年不間斷的歷史和文化為探求牌坊的發展源頭和理性分析這一文化現象提供了有益的背景。為清晰地解釋牌坊的建築文化,有必要在歷史的大視野下將牌坊的發展劃分幾種型別。

  1.1 外在自然性和內在意志性的關係發展是劃分的主要標準

  最初的建築是人們為了某種實用主義的目的創造的,並不能創造出本身就具有的精神性和主體性的意義,本身也不能完全表現出這種精神意義的形象。這種具有實用主義色彩的客觀表現手段只是牌坊建築的外在自然性,而建築本身體現的精神性和主體性的目的則是其內在意志性,外在自然性和內在意志性的相互關係的發展成為劃分我們所研究的牌坊建築文化的依據。

  1.2 牌坊建築的歷史發展型別

  最早期牌坊建築如同一種無機的雕刻,僅是能夠滿足人們特定需要的材料的技術堆砌,獨立於主體的思想和精神,這是實用型牌坊。但不可能只停留在這個出發點上,它要替主體想要表達的內在思想改造外在形象,牌坊的外在形象僅僅作為了一種手段,去實現本身以外的另一個目的,這種表現與被表現之間又是並存的,這是混合型牌坊。第三種類型的牌坊建築將兩者結合起來,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原有的實用目的性逐漸褪化,其象徵意義為社會所普遍認可,這是象徵型牌坊。象徵型牌坊雖其象徵意義獨立,但其實體上還受制於其它的外在,只有兩者都獨立且融合時便是獨立型的牌坊。牌坊的這四種類型並不是與歷史的發展同序的,因型別的不同體現到牌坊的功能上。

  2.牌坊建築文化的發展衍變

  樑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認為,牌坊起於宋元而盛於明清。但牌坊最原始的雛形定不是“起於宋”,只是正式成型於宋,其淵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中葉甚至更早。

  2.1 實用型牌坊

  觀察現存牌坊,會發現其柱和橫樑這兩大基本構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僅是柱子和橫樑的數量、外形及其組合關係的不同,質上並無差別。牌坊這種門洞式公共建築實源於原始社會氏族聚居村落處的兩柱架一橫樑的門型建築。

  此門型制簡單,可能是早期人類從自然山洞到村落定居後,依照洞口的形狀仿製的實用建築。最為簡單的做法是在兩根柱上搭上橫樑,兩柱分別與兩邊的圍欄相連,橫樑與柱子頂部固定,兩柱中間留有進出村落的位置。這種門型結構可以抵擋動物野獸的入侵,還是劃分自有領地的界限。

  這種結構來源於對自然界的模擬,較多地注重作為“門”的實用價值屬於實用型牌坊。現在中國北方農村,依然存在這種簡單大門。

  2.2 混合型牌坊

  從春秋至唐,城市多采裡坊制。城內被道路分成若干居民區,這些居民區,隋代稱“裡”,唐代稱“坊”。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牆中央設門,稱為坊門。裡坊門跨街立,供裡坊人出入,牌坊的最初稱謂便來源於此。

  裡坊門在當時具多種功能,一是有防止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之用;二是作劃分區域的界限,也為區域間彼此通行的道路;三是將刻有教化之意的坊名匾牌懸掛於坊門,於坊內百姓有教化作用;四是賦予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群聚居地域的象徵意義。裡坊門就屬於功用混合型牌坊。

  2.3 象徵型牌坊

  裡坊門到宋時,其具有的實用目的性逐漸被建築本身所體現出的主體象徵性替代。象徵型牌坊主要有烏頭門和櫺性門。

  2.3.1 烏頭門

  隋唐時代,坊門的建築藝術達到新高度,將華表柱移作為坊門兩根立柱,這種門被稱為烏頭門。烏頭門莊重華貴,氣勢恢弘,成了當時上層階級標榜“名門權貴、世代官宦”的建築物。烏頭門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又被稱為“閥閱”,因顏師古曾說:“古者以積功為閥”,“經歷為閱”。烏頭門雖名稱、結構未改,卻又有了旌表的功能。

  2.3.2 櫺星門

  烏頭門在宋代以後多稱櫺星門,清袁枚曾指出為靈星門之訛,櫺星即靈星。漢代有祭天先祭靈星的規定。宋時於祭天的郊臺設定了靈星門。宋景定年間,開始將其用於孔廟祭祀,意為尊孔同尊天,但靈星實與孔廟無甚關聯,因門形如窗櫺,就作櫺星。其結構形制與烏頭門相差不大,功能用途是為了表達對聖人孔子的崇敬。宋代烏頭門已逐漸被櫺星門所代替。

  2.4 獨立型牌坊

  到北宋中葉,原封閉式的裡坊制逐漸被開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坊牆被拆除,幹道上的坊門保留,門扇也拆除,成為跨街而立的不連牆體、沒有門扇的獨立牌坊,由是確立裡坊門的獨立地位。獨立坊門裝飾更繁華,旌表紀念功能更突出,形制也變得式樣繁多,在原來二柱一橫樑的簡單式樣演化繁衍出多柱多橫樑的牌樓形式,牌樓體勢更加巨集偉,並施加斗拱和屋蓋,並裝飾形態神韻各異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動植物圖案。

  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代的牌坊,不僅在體現主體精神的意義方面更加清晰,在建築結構上也更加表徵其個體性格,在實體和精神兩方面都是脫離其它影響,牌坊建築顯示獨立品格。

  3.結語

  牌坊,這種具有中華文化傳承意義的建築現象,在建築文化史上承擔起儲存記憶、構造歷史的重要功能。在研究牌坊建築文化現象時,不僅應就其建築歷史的發展納入我們的視域,還就對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包涵的文化現象進行闡釋。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王新.追憶性: 牌坊建築現象的文化指向[J].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9,2:59-62.

  [3]喬雲飛,羅微.牌坊建築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2003,3:68-74.

  [4]陸經偉.中國牌坊-獨特的人文景觀[J].尋根,2009,5:11-15.

  篇2

  淺析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綠色建築的影響

  摘要:指出了“綠色建築”是目前建築業發展的趨勢,是一個綜合經濟、文化與自然等方面的複合概念。 通過歸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挖掘傳統建築文 化與 “綠色建築”的契合點,提出了構建生態建築與情感建築相結合的現代“綠色建築”。

  關鍵詞:建築文化 傳統建築 綠色建築

  1.建築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的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積澱物。確切的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名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建築,無論是從實體還是從其學術的概念來講,它都在證明著自己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品,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型別的代表,它積澱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是人類文明的一部“石頭的歷史書”

  2.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

  中國的文化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文化,但來自北方和南方的少數名族文化也對其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多民族文化共同的大背景下,千百年來炎黃子孫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築文化,如長江流域的江南水鄉建築文化,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築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築文化,廣東、福建地區的客家建築文化,雲貴高原及廣西地區的幹闌建築文化等等,在這些中華建築文化中既飽含了中國各族的只會創造,也體現了中國建築文化中建築與人和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獨特風格,這也符合中國人古代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3.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

  3.1 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建築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這種觀念影響著傳統建築的結構、構造以及形式等各方面。李約瑟曾所過,“中國建築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準確的道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

  中國傳統建築大多順應自然而建,與自然整體融合,講究依山傍水,一自然風水為本,結合濃郁的地方特色,空間佈局顯得統一協調而富有氣韻。以群體取勝,注重虛實結合,以內收的凹曲線依附打的,橫向鋪開的形象特徵表達出與自然相適應,想協調的一年。

  3.2 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具有很強的人文特點,即對人性、人倫、認得文化、歷史及存在的價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關懷,這也正是綠色建築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形式、空間佈置、城廓形式都體現著為人服務,它圍繞不同人的需要展開,而“以人為本”貫穿其中。例如,北方的傳統建築四合院、是我國古老、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象徵。我國古老風水理論的核心就是使建築更加人性化,讓人們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時充分考慮環境、朝向、開間等因素,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既能生活在舒適、方便安全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又能關注到人們的各種需求,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

  4.現代建築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現代建築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客觀規律。建築技術的進步不應以損害和泯滅情感為代價,因此需化去人們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誤解,把握建築、社會和人的平衡關係,樹立建築是為人的需求服務的觀念。

  1現代建築的高科技,在某種程度泯滅了人們美好的情感。人們難以控制技術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運用,導致自然物種的破壞,比如環境及水資源汙染,水土流失,客觀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而不同層次的建築技術造成不同層次、不同環境下人與人情感的淡漠,使建築變成了障礙物。另外,現代建築本身的多元化發展和機械、單調的建築空間及建築造型的批量生產,造成了建築和城市設計的千篇一律,豐富多彩的傳統城市建築被瓷磚貼面、藍玻璃的現代建築取代,導致城市的特徵和文脈的斷裂,使建築失去了靈性和美感。

  2建築必須和諧地融入氣候、地形和居住的生活方式等外部環境中,它的數量、材質、選址、佈局、形式、色彩等,都直接地影響了周圍的環境。2006年以來,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全國各地商品房遍地開花,亂批,亂建,改性等現象時有發生,忽略了現代建築對環境汙染的危機,而且帶來了此生資源浪費和破壞。

  現代建築存在的問題是建築實物本身造成的,而實質上市由於建築理念和價值觀的問題。歸根結底,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情感泯滅、傳統建築文化的確實等問題是源於人的建築理念與環境關係不協調的結果。

  5.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綠色建築的影響

  中國傳統建築由於受到當時環境、背景和資源、材料的影響,更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綠色建築”的雛形。雖然“綠色建築”是現代概念名詞,傳統建築卻與“綠色建築”的內涵又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綠色建築應是繼承的、發展的、旨在重塑和諧生態體系的建築形式。

  5.1綠色建築的內涵

  血多房地產商家出於迎合消費者的行李、經濟利益需要的考慮,增加住區的景觀、智慧化條件設施、裝飾裝修等方面的投資,打出“綠色”招牌,有的認為要永成本高昂的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或有大量的綠地面積等,這種做法是人們對綠色建築的概念產生了理解上的偏差。這不是綠色建築的真正意義,綠色建築的核心觀念是要杜絕浪費的建設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特別是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降低能源、資源成本。

  5.2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綠色建築的啟示

  現代建築的“綠色”理念源於中國幾千年的建築實踐,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報規財富。在建設現代“綠色建築”時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但不應停留在形式的設計層次上,還應在精神和內涵方面有深層的體現,從而達到建立在綠色建築理念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1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綠色建築”理念,結合時代建築特色,進行建築設計和時間、大力弘揚“綠色建築”思想,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使得人們樹立正確的“綠色建築”理念。

  2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精髓的分析,把現代建築中節能環保的新技術和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相結合,在經濟、技術合理的情況下,採用綠色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等能源,以減少華景和資源的損失。

  6.結束語

  “綠色建築”逐步成為未來建築業發展的趨勢,深入瞭解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對綠色建築設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中國現代建築發展的方向,應體現民族特色,吸取傳統建築的優秀成果,發掘傳統建築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而設計出促進人、自然相互和諧的新建築。

  參考文獻:

  [1]樑思成.中國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林憲德.綠色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3]陳美君、趙陽、依家美.論當代建築中的綠色建築[J]中國市場,20112:24~25

  [4]陳柳欽.從人文視角深化對綠色建築的理解[J].綠色建築,20112: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