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德育論文代發表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現代社會文明的精神體現,是做人的根本準則,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德育教育應加強感恩教育

  [摘要]目前,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感恩意識非常淡漠,而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又嚴重缺失,導致了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會道德的滑坡。因此作為學校教育,我們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幫助教育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感激師長、善待他人、回報社會,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

  [關鍵詞]德育教育 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

  一、一個冷酷而酸澀的現實――感恩意識的缺失

  一個人從有了生命的那一刻始,關注和厚愛就伴隨他她一生。父母因新生命的到來而感動,因為感動而對其倍加呵護!從懷胎十月到呀呀學語、從孩提時的頑皮到步入人生旅途……在父母凝重、深厚的愛的港灣漸漸成長。

  君可見:

  在家裡,多少父母面對無數的小皇帝、小千金、掌上明珠是多麼的關懷備至;

  在學校門口,有多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待兒孫放學,肩扛孩子的書包蹣跚在後;

  在考場外,有多少焦急等待的家長冒著酷暑,不顧炎熱,在“陪考”!而子女卻嫌“你們來幹啥嘛!?”

  在新生入學報到時,你可曾見肩頭扛著被褥的總是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的父母?那長滿老繭的雙手顫微微的數著一張張來之不易的學費時,兒女們穿著一新,眼神卻是那樣的不屑一顧?!

  就在我們的技術學院裡,我多次聽到家長反映學生藉口實習、就業向家裡索要錢物。有個別學生甚至拿著父母的血汗錢不交學費卻泡網咖、玩遊戲,矇騙家長!而善良的父母依舊將每月的生活費交到他的手中,當班主任老師將實情告之與家長時,家長卻還說他在家裡表現挺好的----那份沉甸甸的愛啊,孩子們是否能夠感知!

  時下,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僅為他們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提供了眾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今天的孩子開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不懂得一碗飯是粒粒皆辛苦,一堂課是傳道授業解惑,不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反而無休止地索取。奢侈浪費、盲目攀比、拈輕怕重等不良習氣日益滋長,而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沒必要的東西。

  曾經我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一學期有多少同學給家裡寫過信?一個月打幾次電話?主要內容是什麼?你父母每月的經濟收入是多少?你知道大米和穀子多少錢一斤嗎?等等。請看統計結果:100%無人給家裡寫過信,打電話兩三次的居多,其主要內容只是要生活費,問候者佔20.6%,不太瞭解家裡的經濟收入,----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反映出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這明確的告訴人們,在父母愛的懷抱中長大的一代,卻是“愛”的貧窮者,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講索取不願奉獻佔了上風,真讓我們為未來捏一把汗。而今天的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習慣了得到,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而忘記感恩,缺乏感恩之心,缺乏感恩之情,說穿了就是感恩意識的缺失。

  二、一個被人們忽略的環節――感恩教育的缺失

  諸如責任感與“反哺”之情嚴重缺失,人生觀與價值觀嚴重扭曲的事例,媒體時有披露。這對於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國度,有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光榮傳統的民族是何等的“悲哀”與“不幸”!人們不僅拷問:這種“悲哀”與“不幸”是歸咎於我們家庭教育的失當,學校教育的不力,還是社會環境不佳?這確實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冷靜思考。筆者認為:學校德育與生活的分離與脫節,情感教育的失落與蒼白,感恩教育的滯後與殘缺,應該是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說我們所從事的是職業技能教育,但我們教育的物件畢競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應該懂得情和愛的人,可是我們的課堂教育又有多少是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呢?

  君不見:

  我們的課程表上有的是製圖、工藝、金材等專業課,思想品德課是少了又少,而在這少得可憐的課堂上,有幾個教育者能涉及感恩教育?在班主任的班會課上,多是些紀律、衛生、勞動之類的總結評分課,有多少苦口婆心的感恩說教?在學生違紀犯錯誤時,多數聽到的是大聲的斥責和批評,有幾人充滿情理的啟發誘導?平日裡,我們不絕於耳的是老師的抱怨:“現在的學生真難管”、“沒有一點禮貌”,試問我們做為教育工作者,可曾反思過,可曾自問過,我們自己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又做得怎樣呢?在我們的家庭、社會、學校中,特別是在我們的職業院校裡,感恩教育確是嚴重缺失。

  三、德育教育呼喚感恩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美德受到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被淡忘,導致了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會道德的滑坡。

  目前,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引起了學校、家長和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學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幫助教育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多開發引導他們的潛在思維,培養學生的感恩心理和意識,不要讓他們淡漠了平凡的愛。

  對於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當然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我們的感恩教育使學生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同時,還要學會感激他人。要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他人之恩,要學會幫助他人;感念祖國之恩,要報效祖國;感念社會之恩,學會和人相處,這是一種更加豐富的教育,所以,親情教育不可忽視,德育教育不可忽視,感恩教育更不可忽視!加強感恩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四、感恩走進課堂 感恩回報社會

  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是以德為人性根本的,素質教育說到底就是講道德修養,現代學校德育已擺脫了政治化教育模式,開始注重道德教育。但蒼白無力的道德說教,弱化了德育。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學校要順應社會潮流,不能一味要求學生成績達標,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達標,感恩教育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卻是道德修養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增加相應的感恩教育的內容,將情感教育課引入課堂教學,讓學校的德育課不僅僅只是政治思想教育課和心理輔導課,讓班會課不僅僅只是批評課牢騷課,應該讓情感教育課成為學生交流情感,培養感恩意識的平臺。創設教育情境,營造感恩氛圍,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受到撞擊。

  德育應迴歸生活,以生活為導向,多形式,多層次進行感恩教育。開展主題活動,動之以情,參與實踐活動,導之以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系列化教育活動,逐步深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在教育中可以圍繞敬重師長,孝敬父母,幫助同學等內容,召開感恩教育班會、觀看感恩教育影片,結合中秋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開展主題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參加勞動比賽。技術學院在注重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穿插以“愛崗敬師”“團結協作”等各種活動,師生同臺,師徒同臺,通過互動強化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活動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於在各種活動中受到薰陶、感染,強化教育效果,使我們的學生有情感、有愛心、珍惜生命、知恥知榮、知恩報恩,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讓感恩教育滲透德育教育,讓感恩教育走進學校,走上學生的課堂,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努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營造健康、向上、和諧的成長氛圍,幫助教育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人們情將更濃,社會將更和諧。

  [參考文獻]

  [1]張向葵.《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03年10月

  [2]郭毅.《班級管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3]鄔志輝.《現代教育管理專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04年11月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