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實踐報告論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組織大學生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深入社會,參加具體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活動,是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論文
一、存在問題
1.過多的理論教學
高校的理論教學情況現在已越來越成熟,教科書的選擇面很廣,範圍很大,教師的整體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師大多可以把前沿的學術理論知識教給學生。但是,教師在傳授書本知識的時候很容易忽視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這與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有關,也與我們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方案有關。尤其是一些如文科、經濟、管理類等學科的學生,在學習階段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這也就導致出現了本科生畢業後再去職業學校再培訓的現象。
2.社會實踐太重形式
不排除許多高校在社會實踐方面抓得很緊,面也鋪得很廣,但是最終效果不是很明顯。其原因主要是太注重形式,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高校形式單一的實踐活動,整齊劃一的組織形式,很容易讓學生在實踐中走過。
3.與社會合作不夠
不同的社會力量能夠為我們提供各式各樣的社會資源,也能讓學生學到不同的本領,我們本應該與各種社會力量尋求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擴大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應,但是我國的許多高校依然只是自己埋頭苦幹,不能善借於物,不能把“請進來”與“走出去”良好的結合起來。
4.社會實踐的平臺與機會太少
儘管現在的各個高校在努力的為學生創造各種社會實踐的平臺,如社團的組建、實習基地的構建、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的設定等,但是縱觀整個高校教育系統,給予每個大學生的平臺與機會依然太少,使得很多學生沒有機會得到鍛鍊與提高。
二、對策與措施
1.教學中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
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時,一定要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時間,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參與、體驗社會實踐。如有些理論課需要配備相關的實驗或者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一環,教師決不能輕視這個環節,對課程設計的指導要花大量的力氣,對學生在課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手把手”的糾正。如果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完成課程設計,學生能快速地掌握好專業知識。要增加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實踐能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力,其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做好“產學研”結合工作。
2.教師讓學生參與科研專案
許多高校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專案,不論是橫向的課題還是縱向的課題,如果能讓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到其中,就能快速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在參與專案的過程中,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能得到較快的提高。當學生參與了這些專案後,調查發現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往往會朝專案的研究方向靠。而一旦學生找到了相關的工作,那麼學校的這一經歷對他無疑有很大的幫助,能讓他對新的工作充滿信心,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3.學校社團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學校的各種社團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的培養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也是許多單位在招人時需要學生有社團經歷的原因。社團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各種社團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自己“當家作主”,學生可以把自己完全當作社會人來對待,尤其是社團的領導組織者,在處理社團的日常事物和組織社團活動時,能力能得到快速地提高,所以社團的主要幹部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往往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同時,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社團或者興趣小組不光能提高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4.學校多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活動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習的機會其實很多,可以利用較短時間的節假日參與一些小型的社會活動,也可以在寒暑假利用較長的時間到固定的實習單位去實習。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如“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創業活動等。社會調查在聯絡調查地點、尋找調查物件、發放問卷、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要與人交往,要得到調查物件的支援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不知不覺的得到了鍛鍊和加強。
5.學生自己找單位實習
實習對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實習,都可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親近社會。但是由於許多學校新專業的增加、高校的擴招,使得現在由學校來為學生找實習單位變得很難,尤其是專業實習。很多學校都是由學生自己找單位,這使得很多學生很盲目,不知道從哪裡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單位,要找到對口實習單位很難。但是,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也給部分學生提供了一個機遇,有了學生自我發揮的舞臺,能讓學生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單位實習。不管怎樣,學生一定要利用各種實習的機會,不斷使自己變得成熟,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絡起來,決不能走過場,在實習單位蓋一個章就完事。
三、結語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高校的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方法,大力倡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多位一體的培養方式,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全面發展的人才。
範文二: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索
1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
社會實踐在我國高等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參加社會生活的一條主要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促進了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優化配置了人力資源,成為傳播先進生產力、傳播先進文化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力量,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2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1調查情況統計
為體現調查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調查研究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大學生劃分成不同的群體,包括旅遊類在內的各大專業,然後在每一個群體中隨機抽樣調查。在本次調查中,一共抽選了1500名調查物件。
2.2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及形式
通過調查探究,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以及內容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方面,大學生利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到為社會服務上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量,傳遞社會的溫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有:服務諮詢的185人,佔14.2%,教育的385人,佔29.6%,從事體力勞動的412人,佔31.6%,進行發明創造的36人,佔2.8%,從事服務經營的156人,佔12%,做導遊服務的72人,佔5.5%,其他方面的56人,佔4.3%。從某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這些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是比較積極的,其中參加的服務活動主要形式是以體力勞動和教育服務為主。而智力型服務形式也有較大的參與度。
2.3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情況
某職業技術學院當前面臨的問題就是實踐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並且存在相當的重複性,使得社會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學院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過程中,需要認真規劃,地址選擇合理得當,與本校的特色相適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社會實踐的機會。另外,某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實踐基地的同時,考慮到了大學生德育等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建設。例如旅遊管理專業,很好地將學生專業、德育等素質融合到校外實踐基地,同時一些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能夠很好地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就業實習的地方。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專業素質,也達到了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和作用。
3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策略
3.1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僅僅侷限於實踐的橫向發展,而缺乏縱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經過不斷的革新,將空泛的實踐主體豐富化,將單一的形式多元化,將無趣的知識專業化,將陳舊的內容時效化。讓學生學有所用,時刻把握未來的趨勢和方向。結合自我特色,讓大學生實踐活動朝著思想認識提高、智力提升和社會化能力全面加強的方向高層次發展。
3.2規範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的機制要具有一定的激發性和公平性,更能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實踐活動具體的內容和效果記錄和積累下來,形成一種總結。另外,實踐活動的要求可以學時制,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成果。實踐活動的成果展示可以是報告或者論文等形式,將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形成書面文字,成為評價的客觀標準和要素。
3.3開拓實踐基地,整合有效資源
高校在開拓校外實踐基地時,尋求長期合作,雙方共贏,達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性,併為大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實習做好充分準備。這就要求高校和實踐基地搞好聯絡和合作,主動了解和解決單位的難題,實現資源的共享。將單位和高校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和場地,實現三方受益。
3.4重視社會實踐管理
為了讓大學生能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與長效性,有必要對社會實踐進行管理,第一,要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以便為其順利開展提供便利與保障;第二,在學校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構建一個協調機制,努力使兩者之間的矛盾最小化,不斷讓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第三,要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保障機制,強化安全知識與教育,培養他們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要建立其安全保護網路,以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4結論
高職院校要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確保實踐活動有章可循,要協同各部門共同參與,分工合作,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構建良好的組織和保障體制。要積極開拓社會資源,建立校外社會實踐基地,並保障實踐基地的穩定性,有利於社會實踐的傳承與發展,保證社會實踐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