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基於我國實行了三十年多的計劃生育的國情,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摘要:老齡化作為21世紀人口的主要特徵,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所以我們要通過對老齡化的分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關鍵詞:中國 老齡化 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21世紀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國家的行列。雖然老齡化是21世紀的全球性問題,但中國尤為嚴重。本文將通過對我國老齡化現狀的分析提出解決的對策。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1、老年人口基數大。我國已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0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為881萬,相當於印度的2倍,美國的2.5倍左右,比西歐各國老齡人口的總和還多。預計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2.65億,約佔總人口的16%。

  2、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人口再生產屬於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的傳統型,年齡結構非常年輕,結構變動趨勢不明顯。新中國成立後在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衛生、醫療條件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前期,生育率不降反升,死亡率迅猛下降,使中國人口增長率迅速上升,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從70 年代開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生育率開始下降,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趨勢發生了轉向,從趨向年輕變為趨向年老。之後,隨著生育率的進一步降低,老齡化程序也進一步加快。

  3、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的人口分佈不平衡,老齡化程度差異也較大。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而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於東部。此外,鄉村老齡人口大大高於城鎮,約佔70%左右。

  4、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未富先老。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是最低的,而且收入差距極大。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呈漸進的趨勢,當它們的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7%時,人均GDP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我國進入老齡化國家時,人均GDP僅為800美元,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後老,我國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壓力很大。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原因分析和對策

  我們必須清楚,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是構成新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們必須立足於我國的人口現狀,積極應對,做出正確的戰略性選擇。

  1982年,中共中央將計劃生育定為一項基本國策,中國得以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人口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減輕了人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這種變化相伴隨的則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老年例迅速提高。有人認為,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活動的開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是造成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認,計劃生育政策確實使人口生育率下降,但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計劃生育。從人口數量的變化看,1953年6月30日24時的全國人口總數為601,938,035人,1982年7月31日24時的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2006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從1953年到1982年,29年的時間人口增長42994萬人,而從1982年到2006年,24年速度很快,那麼這一批人必然會在現在或將來進入老齡,這是現在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因素。再從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在健康和長壽方面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老年人的規模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可以說,死亡率的下降和壽命延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產生和發展的前條件。從世界範圍來看,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不例外。在我國,即使沒有生育政策的干預,人口老齡化也終將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出現。

  有人認為,可以用提高生育率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其實這是一個下策,這不僅會使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帶來其他的人口問題,如就業問題、人口素質問題以及生活質量等問題。因此,我們立足於現實,才能從長遠意義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1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

  人口老齡化引發的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老有所養的問題。只有我們的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

  2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經濟執行的“安全網”和“減震器”,是人類社會賴生存的一個基本條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加快建立與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也是我們應付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重要措施。

  一是從財政負擔方面看,人口老齡化將增加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費用,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基金出現支付危機時,財政要承擔最終的支付責任。同時也將增加與老年人相關的公共福利設施財政支出,在農村也將增加社會福利救濟支出。因此,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儘量增社會保障方面的經費,要從當年的財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社會保障資金,逐年積累,以應付日益臨近的“白髮浪潮”。

  二是從保障水平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還不強,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眾多老年人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國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象一些發達國家那樣對老實行高福利政策,目前只能從我國國情出發,立足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堅持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保基本生活,保基本醫療,滿足人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

  三是從保障方式看,首先還是要增強家庭保障能力,特別是在農村,要發揚尊老愛幼、贍養老人的優良傳統,不能全部依賴社會和國家;其次,要逐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把城鎮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和城鎮個體勞動者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範疇,並確定合理的繳費比例和待遇水平;再次,要加快研究建立國家基本養老條件的家庭為老年人投保商業保險,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實行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使老年人的生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得到改善。

  五是從地區差別看,中央應建立社會保障資金轉移支付制度。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少邊窮地區進行重點補助,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根據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各自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

  3提倡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

  我國不論城鄉,老年人絕大多數都同自己的兒孫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顧、互相依靠,家庭養老仍然是前養老的最重要的方式,它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也保持了社會安定,為老年人生活帶來了幸福和歡樂因此,仍應強調以家庭養老為主。今後一個時期,大多數家庭撫養幾個老人的責任將落到獨生子女身上,隨著家庭小型化趨勢和家庭性化的發展,家庭養老正在出現新的變化,政府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走家庭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道路,造和形成新的居家養老環境。一方面注重改善現有的家庭養老狀況,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鼓勵實施庭養老,發揮家庭在供養、照料、慰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社會化照服務體系,增加老年福利設施擴大社會化服務範圍,加快社群養老社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蔣正華,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及對策[J],求是,2005

  [2]杜壽傑,張文珂,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對策[J],發展論壇,1997

  [3]嶽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J],社會保障制度,2001

  [4]普建中,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J],創造,2000

  [5]李紅,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況的分析與對策[J],行政與法,1998

  篇2

  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摘 要: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序急劇加快,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也是中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這一基本國情對中國社會有著積極與負面影響。通過介紹中國人口老齡化產生的背景以及人口老齡化產生的現狀,分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以及它所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可以看出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還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仍待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備。應對這樣一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狀況,中國應構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養老保障體系

  引言

  中國人口老齡化同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方國家一樣,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在世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背景下,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特點及其影響對於中國迎接老齡化挑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口老齡化的產生

  人口老齡化簡單說來就是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大的一種趨勢,它只表明這個人口社會的年齡結構狀態。隨著人口型別的轉換,人口年齡的結構也會出現一種明顯的趨勢,這就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少年人口比重下降,當這種人口的年齡結構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人口老齡化”。實現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條件,一個是人口群體中人的壽命的延長;一個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國際上對人口老齡化的標準進行了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6.5%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算實現人口老齡化丁國建,2001。

  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了人口的老齡化,單65歲以上的人口就達到9%以上國家統計局2002年,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這就造成了老年人口的基數比較大,約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4;其次,由於中國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導向,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鼓勵生育;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又為了限制人口的增長,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這兩種政策致使中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再次,中國的老齡化程序與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不同步,這會為建立合理的養老保障體系帶來很大困難。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中國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

  新千年之初,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比很多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要步入晚一些,但是中國的老齡化程序要比發達國家迅猛得多,從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從7%上升到14%需要經歷的時間來看,法國需要115年,美國需要65年,而中國僅需要27年,由此可見,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是如此之快。

  2.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超前於經濟的發展。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雖然是在社會進步、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的,但是由於中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導致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從而產生了人口老齡化程序超前於經濟發展的現象,而西方人口老齡化是在其經濟發達的時期出現的,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起飛與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而其老齡化出現於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口比重達到9%時,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要遠遠超過1 000美元,可是中國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已達6.69%時,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達到300多美元勞動保障部法制司,200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速度要比經濟發展的速度快得多,這樣勢必為國家造成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勞動適齡人口撫養比例上升,現有的中國經濟水平很難承擔重負;其次,在保持現有的計劃生育的情況下,未來老年人的家庭養老模式將不能完全維持下去。

  3.人口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有階段性和累進性。

  自新中國誕生以來,由於歷屆政府的政策導向,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形成了不規則的特點,其人口出生率忽高忽低,並由此而派生出人口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表現出階段性與累進性。由於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中國在1950―1973年出現了兩次生育高峰,其供養係數與老年贍養係數都比較低,然而到改革開放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出生率驟然下降,這對老齡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當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人進入老年時,人口老齡化速度就會加快,並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了累進態勢,其結果必然導致老年供養係數大幅上升。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達到2∶1唐瀅,2006。

  4.人口老齡化程序在空間上分佈不平衡。

  正如筆者在上一部分分析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序在空間上分佈得不平衡主要是指東西部地區不平衡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由於中國各地區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區之間老齡化發展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結構在城鄉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雖然城鄉人口老齡結構的變化都呈現出少兒人口比重遞減,老年人口比重遞增的趨勢,但是城市與農村在人口結構變化上的進展是處於不同階段的。在農村,勞動人口比重仍略有上升,可是在城市,勞動人口比重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了。這說明,城市老齡化程序要比農村快。

  三、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

  1.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概況。

  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起步比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國才設立了國家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實行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統籌管理,但是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極其有限,只涉及到大多數企業的員工,隨著近年來養老保險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民也開始可以繳納農村養老保險。隨著社會養老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的養老制度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受到衝擊,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向社會養老功能轉變。中國目前正處於這種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的過渡時期。但是在現階段,中國的社會養老水平還比較低,並且城市養老社會化高於農村。

  2.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

  筆者認為,面對老齡化日益加快的中國,我們應當在借鑑國外發達國家的養老保障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建立一個適合中國自身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首先,居家養老指的是以家庭為核心的養老,它是讓老人不離開家庭環境,能夠得到兒女對其細心照料的同時,還能享受到一定專業水平的養老照料。居家養老實際上是在社群建立一個支援家庭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其次,以社群服務為依託是以專門化的服務機構為載體,通過上門服務、日託或鄰里互助的形式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文化娛樂活動的社會化服務。社群服務使養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消除了家庭養老的不穩定性,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並且妥善解決了老年人不願意拖累子女的心理以及年輕人對老年人不放心的後顧之憂;再次,以機構養老為補充是指建立養老服務機構,如敬老院、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機構,為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同時養老機構在設施上、人員方面以及技術上都具有專業化優勢,這樣可以提高整個養老服務的專業化與規範化水平。

  隨著中國傳統型家庭向核心家庭的不斷過渡,多數老年人還是願意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讓老年人不脫離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群環境,這也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國,人們更注重傳統家庭給老人帶來的安全感、親情感和歸屬感,兒女繞膝,天倫之樂是對老年人最大的安慰。為適應新型的社會發展,倡導居家養老、強化社群功能能構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促進家庭與社群的和諧關係,進而可以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結束語

  中國的老齡化正日益加快向前發展,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時,更要重視養老保障體系制度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序中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安玉雪.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服務體系[J].社會視野,2010,1:195-196.

  [2] 中國老年學學會.21世紀老年學與老齡問題[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

  [3] 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4] 習群,周興旺.建立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模式[J].蘭州大學學報,2000,28.

  [5] 葛慶敏.論人口老齡化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J].齊魯學刊,2010,1.

  [6] 張敏敏,蔣海剛.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J].青年科學,2009,6.

  [7] 李軍.人口老齡化影響社會經濟的途徑[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8,2.

  [8] 唐瀅.中國的人口老齡化[J].人口與經濟,2006,4:130-133.

  [9] 王樹新.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3.

  [10] 熊必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中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J].平原大學學報,2004,4.

  [11] 丁國建.銀色經濟[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12] 中國人口資料手冊[M].北京:中國人口情報中心出版社,2001.

  [1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56.

  [14]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15] 國家統計局.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6] 中國老齡協會.21世紀上半葉中國老齡問題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年齡出版社,2000.

  [17] 勞動保障部法制司.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8] 陳衛.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2005―2050年[J].人口研究,2006,30:93-95.

  [19] 高和榮.“未富先老”中國面臨三大挑戰[J].山東勞動保障,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