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較好的畢業論文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金融,是現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高效的金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於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村金融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城市金融的發展,其改革改革的阻力和問題層出不窮,改革在困難中裹足前進。同時,農村金融發展的滯後,嚴重阻礙著我國統一金融市場的形成。所以,在國家強調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新時期,如何選擇合適的農村金融改革路徑,就成了理論界關注與探討的熱點和焦點,本文嘗試總結近十年來國內學者對於該問題的文獻研究,梳理理論界關於農村金融改革路徑選擇問題的脈絡。

  二、文獻綜述

  一改革的總體思路

  在新的形勢下要改革農村金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方向問題,農村金融應該走向何方。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適合豪門與草根共舞,正規與非正規並存。同時,農村金融的問題,更多的是體制和制度安排上的問題,因此,完善農村金融體制和制度安排,應該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何廣文。對此,杜曉山和何廣文將普惠性金融體系理念與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結合起來,認為要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構建一個涉及全國的普惠金融體系,強調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而在普惠金融的構建方面,學者們的思路則不盡相同。盧清波提出應在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政府引導和監管來進行發展與完善。劉明等則從山東省普惠金融的實證研究出發,提出了政府政策扶持、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建議。王曙光和李冰冰通過構建農村金融負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關係的模型,對該理論模型進行分析解釋和實證檢驗,提出庫茲涅茨效應的系統性矯正框架來構建普惠金融。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

  長久以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農信社的改革至關重要。對於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效率低下的問題,理論界普遍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缺乏改革的依靠力量;二是政企不分;三是產權不明晰徐滇慶,因此必須引入企業的競聘制度,通過競聘來確定農信社的管理者。而同時,如何明晰產權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問題,在這方面,學者們異議很少,普遍認為股份制是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在股份制改革的大方向下,結合各個地方的經濟特點選擇具體的組織形式。為適應產權制度改革的需要,信用社的組織模式可以多樣化,包括股份合作制信用社以及合作銀行等,可以根據各地方實際,靈活發揮信用社的組織形式。在改革中,無論是產權制度還是組織形式創新,最終要通過經營機制的創新來體現,都要求信用社進行經營機制的轉換,在服務三農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徐芳、王波。對於金融服務業來說,其發展的核心在於綜合服務能力的提高,所以,王國榮提出了為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需要,須注重改善農信社服務方式。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建議在農村信用社的基礎上發展社群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制度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三農需要且必須有政府的扶持,所以,一些學者從政策性金融的角度來分析探討農村金融的發展方向。加強農業政策性金融的職能定位,完善我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銀行到農業重點地區設立機構,提高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張皓。而在這些學者中,史建平另闢蹊徑,他認為從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後的現實來看,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應定位於“培育市場”而非糾正市場失靈,即通過各種政策來促進農村市場機制的形成。

  四促進非正規性金融的發展

  1.非政府小額信貸。

  在構建普惠金融方面,小額信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應該努力探索農村非政府小額信貸,用小額信貸的發展來撬動我國農村金融的改革。針對目前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一方面,應該由政府財政來解決最貧困農戶的問題;另一方面,針對我國的實際,可以將小額信貸分解為政策性小額信貸體系和和商業性小額信貸體系,分別按執行成本最小標準和商業機構標準來衡量它們貸款的執行效果曹鳳岐、郭志文。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種是在非政府的小額信貸治理結構調整中,引進私人資本或商業資本培育和引導商業化的小額信貸機構;另一種是通過市場化的重組與合作來建立獨立的、專業化的非政府小額信貸機構朱德忠,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偏遠地區可將資金形成資金池使用,形成規模比較大的專案。在非政府小額信貸方面,爭論激烈的是其吸儲問題。有學者認為,吸儲是小額信貸擴大覆蓋面和規模的關鍵,但也有學者以印度的銀行和自助小組Self Help Groups,簡稱SHG的聯合模式為例,認為依靠批發貸款而不是吸儲同樣也能有效地擴大規模杜曉山。

  2.民間金融。

  我國的農村民間金融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個農村地區十分普遍,事實上構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之一,但快速發展的民間金融一直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援,一般性法規無法滿足民間金融的需要,因此應充分考慮民間金融的特點,進一步完善立法,將其納入金融監管體系,這也是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

  對於民間金融的合法化的路徑,管述學和莊宇提出了三種方式:一是農村民營銀行,選擇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將其聯合組建為農村民營商業銀行;二是建立農村社群合作金融組織;三是放開農信社股權限制,吸收民間資本入股,可在農信社股本中設定資格股和投資股。而在這一方面,洪正則用借款人融資條件決定的道德風險模型解釋了農村發展民營資本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必要性,杜婕從制度的角度分析民間資本的進入方式。

  民間金融的另一個熱點問題是其高利貸問題,學者們也有自己不同的觀點。費孝通指出,高利貸之所以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歸根結底在於城鎮和農村之間缺少一個較好的金融組織。張德強認為民間金融的利率水平與正規金融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國家應在監管上承認其合理性,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鼓勵合法民間金融的發展,同時取締非法的黑色民間金融。

  五發展農村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由於我國經濟的二元特性,導致農村金融發展的異常滯後,在廣大農村地區,相對於城鎮地區來說,農村的金融機構比較單一,基本上侷限於存款性金融服務機構,所以要形成全國真正統一的金融市場,就必須大力發展非存款性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在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中,學者們呼籲最多的是發展農村金融保險機構葉啟麟等。而在保險機構的具體組織方式上,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彭莉戈認為,應當由國家組建專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為農業信貸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監督和管理眾多農業保險基層機構。王順、梅國輝和趙勇提出組建農業風險投資銀行,負責新技術、新專案的初期工作,替代農民承擔前期風險,替代農民承擔科技新專案的前期風險,等專案成熟且有穩定的收益之後,再將專案轉移給農民。另外,通過建立風險基金來分擔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三、小結

  總體來看,理論界對於農村金融改革的路徑選擇研究還是比較全面的,只不過每個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結合實際來說,不難發現文中所涉及的五個問題正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以後的進一步改革中,如何解決文中的五個問題以及以後遇到的新問題關係改革的命運,而關於新一輪的改革,毫無疑問會在理論界掀起一場爭論與變革,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理論界的探討與思考會指導著農村金融進一步沿著市場化、開放化與集約化方向前進。而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僅僅依靠商業性、政策性或者合作性金融機構來推動農村金融的改革都是不夠理想的,建立一個互相補充、互相推動的多元化金融體系才是改革的必然途徑與發展方向。

  篇2

  淺析企業金融投資的常見風險與控制措施

  一、企業金融投資的常見風險

  風險是企業金融投資不可避免的,其中,證券投資風險、基金投資風險以及衍生金融資產風險是企業金融投資的常見風險。

  一證券投資風險

  任何投資行為均存在相對應的風險,證券投資絕不例外。在證券投資過程中,企業決策若存在問題,或出現盲目投資等現象,導致企業回報率降低,致使企業資產損失嚴重。面對證券投資風險,企業金融決策人常常由於心理負擔重,導致決策出現失誤。同時,因證券價格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大大減少企業的經濟效益,甚至出現虧損現象。若證券價格呈現出上下波動的情況,可能誘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例如,基於證券價格處於上漲階段,企業立即投入大量資金,並未對證券價格大幅上升的原因進行分析,致使投資行為過於盲目,大大增加證券投資風險,影響企業經濟利益。

  二基金投資風險

  目前,基金是諸多企業選擇的投資方式。基於基金投資過程中,專家將小額資金集中起來,在觀察市場情況的基礎上,實施投資。全部基金投資過程是基於多個投資人員共同出資所構成的,因此,基金投資方式安全性較高。同時,基金投資仍存在一定風險,例如,基於多種方式下,企業籌集大量資金,卻沒有專業程度高的投資專家進行投資指導,導致基金投資存在安全問題。部分企業將基金投資視為儲備自身資產的手段,未以基金類別為指導,科學購買基金,以經濟收益為基金購買的唯一指標。鑑於此,基金投資存在一定風險,導致企業投資面臨風險。

  三衍生金融資產風險

  作為新型投資方式,衍生金融投資是金融投資過程中最近所產生的投資方式,導致傳統企業金融投資管理受到較大影響。相較於證券投資與基金投資,衍生金融投資風險更高。該種投資方式以控制企業大量現金為出發點,易導致企業執行過程中出現資金週轉不靈等問題。若企業採用衍生金融投資方式,迫使企業資產價值處於上下波動狀態下,增加企業財務管理難度。若企業採用正確的操作方式,將大大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相對而言,若企業操作方式不正確,且存在失誤現象,將縮減企業經濟收益,甚至導致企業出現虧損現象。

  二、企業金融投資風險的控制措施

  一構建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

  一方面,引導管理人員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防範應對制度,例如,設定專門管理企業風險情況的風險管理部門,達到投資風險治理科學化標準。構建科學化經營管理制度,以企業自身風險承擔能力為指導,優化科學投資決策,保證企業投資有效性。積極落實投資決策責任制,加強對投資主體的管理。構建投資風險應對制度,對企業風險損失進行嚴格管理。

  另一方面,完善企業風險預警指標系統,對企業潛在的投資風險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促使企業財務決策水平得到提升。基於企業資訊化發展前提下,加大對企業經濟效益的研究力度,在積極應對和控制投資風險的基礎上,促使企業盈利能力、價值創造能力、現金創造能力以及發展潛力得到全面推進。

  二強化投資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人力資源是任何企業發展的保障,是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為有效防範金融投資風險,企業應強化投資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與價值,增加企業經濟效益。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識講座與教育培訓,指導投資管理人員學習金融投資的專業知識,提升投資管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達到提高企業軟實力的目的。同時,完善獎懲制度,激發投資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投資管理人員主動提升自我,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引導其秉承著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投入到工作中去,為構建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投資管理人才隊伍奠定基礎,提高企業金融投資風險管理效率,降低金融投資風險對企業的影響。

  三優化風險應對方案

  在金融投資過程中,不同型別的金融投資存在不同的投資風險,因此,企業應優化風險應對方案,採用有效的防範措施,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第一,風險保留,該種方式以少量資金為前提,支付工作由投資主體執行,第二,風險轉移,即採用相關措施,促使風險發生轉移,減少風險對企業的影響。第三,風險消除,該方式具有不易操作的特點,是一種藉助預測援救技術達到增加預期收益目的的措施。第四,損失控制,即若企業存在金融風險,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損失降到最低。

  四加強對現金流的管理

  嚴格控制管理現金流是企業積極應對財務風險的基礎和保障。首先,強化對企業資產的管理,對企業資產實施定期盤活固定政策,達到資產流通與變現的目的。其次,盡最大努力減少存貨、預付款以及應回收貨款等資金的使用,通過增加貸款、減少分紅、發放債券以及增加權益資本比率等手段,促使易變現率得到提高。最後,對應收賬款進行嚴格管理,基於信用政策科學化標準基礎上,實施銷售人員責任制,強化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同時,企業增加對經營性淨現金流的關注度,促使利潤得到提高,以經營性現金流狀況為出發點,合理選擇投資模式,保證投資決策科學性。

  三、小結

  綜上所述,金融投資風險是企業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同時,金融投資是推動企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為控制金融投資風險,企業應強化對金融投資的管理,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完善企業內部建設,減低金融投資風險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促使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