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我國投資環境勢在必行
2003年年底世界銀行公佈了中國城市投資環境報告。在受調查的23個城市當中,杭州的投資環境綜合排名第一,上海、廣州、深圳也獲得了A+的評級。世界銀行根據10個指標,對受調查城市的投資環境進行對比和排序,最後進行綜合打分。這些指標是:基礎設施、市場進入和退出障礙、勞工技能和科技水平、勞動力市場靈活度、國際化程度、私營企業參與度、稅務負擔、政府非正式收費負擔、司法效率、融資環境。
調查證實,吸引最多外資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投資環境確優於其他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個別城市的投資環境則相對惡劣。這說明,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與加入WTO後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相比,與某些先進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必須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建設工作。
投資環境也稱投資氣候,是指投資所涉及的諸多要素構成的背景條件或系統,是一個多變數、博弈式、互動式的系統。投資環境按照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可以分為一國投資環境和國際投資環境。一國投資環境是指一個國家對外國投資發生影響的諸多要素體系。國際投資環境是指一個國家以外的諸多要素對另一個國家的外國投資產生影響的背景條件或系統。影響國際投資的一國的諸多要素有:經濟發展程度、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市場規模、政治和法律制度、政府組織能力及其政策、企業經營能力、社會組織能力等等。由於各國各地區投資環境的基礎不同,因而改善投資環境所面臨的任務和重點也不一樣。改善投資環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治理,多方面加強建設。
從我國的投資環境現狀看,要把重點放在"軟、硬"投資環境的同步建設發展上。
1、進一步加強"硬環境"建設
"硬環境"指那些具有物質形態的各種影響投資的因素,如東道國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電、供氣、供水、環境保護、社會生活服務和旅遊設施等。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專案本身的配套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好壞是吸引投資的基本條件。
中國能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吸收外資第二大國。今天的世界,一方面是存在著鉅額資金在全球尋找投資機會;另一方面,由於資金依然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要素,各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又處於激烈的吸引資金的競爭中。這樣,投資環境的持續改善就 成為備受各國政府關注的問題。從我國地區來看,東中部地區投資快於西部地區,地區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劇。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還無法和沿海相比。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與投資密切相關的外部物質條件,投資者是不可能到一個能源供應短缺、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和生活條件艱苦的地區進行投資的。例如,在祖國大陸的臺資企業,傳統產業中的五成、高科技產業中的八成是加工裝配出口型的,一定要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區,這是一個制約因素。
今年,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談到西部投資提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國債投資對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是逐年加大的。以國債投資為例,2000、 2001、2002和去年,對西部地區的投資比例分別為22%、41%、42%和43%。去年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速度確實比東部地區要慢一些,不是因為西部地區投資增長慢了,而是因為東部地區增長得更快。由於東部地區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各類市場主體的投入更多地流向東部,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祕書長盛九元指出:隨著祖國大陸西部大開發的程序,臺商投資方向也將逐漸向大陸中西部進發,2005年可望進入快速發展期。隨著祖國大陸市場的開放,臺商進入西部地區發展將在大陸廣闊的內銷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獨特的行銷渠道。這是推動臺商投資中西部的最大動力。另外,西部地區的西安等城市擁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實力。把臺灣企業行銷能力和生產能力與當地雄厚的基礎研發能力結合,使中國大陸成為市場進入標準的制定者,將為臺商進入內地帶來可觀的利益。
所以,首先要改善西部的投資硬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綜合全面的市場體系,為投資者提供廣泛的原材料供應及產品銷售渠道。基礎設施是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物質基礎,特別是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電設施系統,更是現代經濟發展和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外商投資的必要條件。國家還要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西部地區也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造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努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多種途徑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簡而言之,今後要雙管齊下,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一方面國家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廣開資金道,籌集社會閒散資金但是隨著國家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這一狀況會有較快的改善。
2、進一步完善"軟環境"建設
"軟環境"是指那些沒有具體物質形態的各種影響投資的因素,如政策、法規、文化社會風俗、優惠政策。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以來,中國西部各地在轉變觀念、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讓投資者尷尬、使專案擱淺的事件仍屢見不鮮。西部大開發是與改革同步進行的,必然要與舊的思想觀念以及既得利益群體發生直接碰撞。大開發實際上是對舊秩序的一場傷筋動骨的革命。中國西部大開發須先“軟開發”。
有投資商感嘆,在西部跑不審批不僅要遭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還要“車跑爛,腿跑斷”。政府太過強大而市場功能有限,官員地位膨脹而企業及企業家缺乏尊嚴,正是西部地區錯亂的綜合表現。
“軟體”問題:一是制度建設嚴重滯後,一方面政府辦事程式多,一方面背離市場秩序的“潛規則”、“人情規則”等人為因素重,這些均加大了交易成本,滯緩了發展節奏;二是“官”的意識強,權力更多的是與管、卡劃等號,而不是服務;三是區域性眼光和短期行為普遍存在,或許是因為發展的迫切,對於投資者更多竭澤而漁,卻很少放水養魚。市場機制下的西部大開發,生產要素的流動不是靠政府調撥,也不是靠一個倡導或號令就能“應者雲集”。哪裡有利潤,哪裡有效率,資金和人才才會流向哪裡。另外,今年兩會期間,代表提出資金缺乏仍是目前制約西部經濟發展主要瓶頸之一。西部地區目前在吸引投資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西部地區產業聚集度嚴重不足,缺乏產業發展的配套能力,這無形中加大了外來企業投資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軟環境"建設,我們要做的是:1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要有健全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市場,健全的外匯市場,健全的資本市場,幫助外商投資企業解決外匯平衡問題。投資環境的差距就是現狀與成熟市場經濟體制的差距,改善投資環境就是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制度、習慣、方式。2 完善法律環境。曾有外國投資者為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認為絕對不要把尖端技術帶到中國去,這將極大地阻礙我國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為保護投資者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我國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制建設,需要形成和完善一個儘可能綜合的政府監督機制,以及對觸犯法律者有效的懲罰手段。我國一定要創造一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規範的法律環境。3改善政府管理。在原有靠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政策招商的基礎上,我們更重要的是建設一個透明、穩定、高效的投資環境。簡化辦事程式,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引資機制。4 西部地區需建立融資新機制。要吸引外來投資,就必須要優化地方投資環境,完善西部投資機制。投資環境需要適應跨國投資的新形勢,努力改善地方投資環境,因為投資的軟環境成為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最後,要使投資軟環境、硬環境相互促進。
在2003年12月召開的“中國投資環境論壇”上,世界銀行高階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認為,"中國目前需要增加投資環境的深度和廣度",廣度是指把良好的地方治理結構和基礎設施擴充套件到更大的地區,尤其是內陸地區,使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在這些地區得以發展﹔深度則是指,中國應更普遍地擴大發展金融服務和商業服務,以及更加尖端的製造業和服務生產。
可見,投資環境是由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多種因素構成的一個龐大的系統,我們在進行"軟、硬"投資環境建設的同時,不要忘記改善投資環境應遵循的原則:平等互利的原則、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的原則、系統化原則。
總之,解決我國投資環境存在的問題,必須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相信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開放程度擴大,經過發展,將使中國投資環境具有穩定、持續和擴大吸引外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