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論文

  在資訊化戰爭中,對提高未來資訊化戰爭中經濟動員的效率具有很大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論文篇一:《資訊化戰爭軍事經濟動員的新特點》

  [摘要]在資訊化戰爭中,軍事經濟動員的型別、目標、要素、模式、技術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新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對提高未來資訊化戰爭中經濟動員的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資訊化戰爭;軍事經濟動員;特點

  在資訊化戰爭中,軍事經濟動員的型別、目標、要素、模式、技術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對提高未來資訊化戰爭中經濟動員的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一、在動員型別上。作戰應急動員地位突出

  作戰應急動員屬於區域性動員。當前,區域性戰爭是我國安全的主要威脅,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區域性戰爭是我國軍事經濟動員的準點。高技術區域性戰爭規模和時間有限、作戰需求相對集中,這就要求軍事經濟動員必須嚴格控制規模和範圍。同時,與區域性動員的快速反應、規模小、時間短、相對獨立的特點相適應,在進行區域性動員時,國家總體上仍實行和平建設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仍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於經濟建設。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區域性動員包括跨戰區動員、戰區動員和邊防省區動員以及國家部分領域和部門的動員的地位更加突出。

  作戰應急動員的核心是快速反應。作戰應急動員是在高度緊張狀態下實施的,其目的在於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時間內為奪取戰爭勝利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保障。高技術區域性戰爭爆發突然性強,防禦一方戰爭預警時間短暫,戰爭程序迅速,作戰時間短暫,戰略目的快速達成。“快”已經成為資訊化條件下區域性戰爭一個基本特點。這種突發性和快節奏性,要求戰時軍事經濟動員必須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為此,作戰雙方都更加重視首次打擊力量的積蓄和釋放。這就使作戰應急動員的地位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作戰應急動員的靈魂是靈活應變。高技術區域性戰爭在時間、地點、規模、強度上表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戰爭一旦爆發,則進展速度很快、情況複雜多變、性質難以掌控,這就要求軍事經濟動員必須要有很強的靈活應變能力,真正做到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地、有條不紊地展開動員工作。

  二、在動員目標上。精確動員取代“粗放型”動員

  精確動員是指遵循“精確模擬、量敵用兵”原則,以動員實施的精確性為目標,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等技術手段,把作戰需求、企業生產、政府採購、軍事輸送、後勤補給等各個環節連結起來,對整個動員活動實施組織和指導。精確動員是資訊化戰場精確交戰的產物,已逐步成為資訊化條件下區域性戰爭軍事經濟動員的主流理念。精確動員的特點有三個。

  第一,預見性強。具體來講,一是要準確預測可能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戰爭的性質、規模、程度;二是要全面掌握社會資源潛力資訊;三是要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和精確的分析方法,評估作戰需求和動員潛力,儘可能使作戰需求與動員保障之間接近或達成一致;四是擬製好動員預案。按照上級賦予的各軍兵種部隊戰時動員指標進行細化、分解,由國動委的相關辦公室指導其制訂預案和制訂平轉戰計劃和保障預案:五是要通過戰前建立各種作戰模型進行模擬和模擬試驗,精確計算出未來各種情況下不同作戰規模與樣式的物資消耗量,從而有計劃地進行生產、運輸和儲備,防止盲目生產和儲備,造成積壓浪費。

  第二,準確性高。資訊化戰爭精確、速決的基本特徵,要求與其相適應的作戰應急動員保障也必須精確無誤。要通過數字技術將軍隊對人員、物資、裝備的種類、數量等需求資訊詳細、準確地傳遞到動員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據此迅速擬定最佳動員方案,進而將動員命令準確地傳遞到動員物件,從而使戰場需求系統、動員資料庫、決策支援系統以及動員指揮系統等連結成元縫的數字網路,使戰爭需求與動員保障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動員的高度精確化。

  第三,講究效率。軍事經濟動員的根本目的是及時有效地滿足軍隊戰時各方面的需求。在資訊化條件下,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人們己能對戰場上的資訊流、物質流和能量流實現較為精確的控制,從而減少動員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大量的物資堆集於戰場,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和損失,有助於提高軍事經濟動員的綜合效能。

  三、在動員要素上,資訊和科技成為核心內容

  隨著高新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戰爭的科技合量和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軍事經濟動員需求的結構要素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科技和資訊已經成為高技術戰爭條件下作戰應急動員的核心內容。

  在傳統戰爭中,軍事鬥爭的實質就是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定點釋放以達到摧毀對方的目的,軍事經濟動員主要表現為人力動員、財力動員和物力動員。在資訊時代,資訊資源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基礎性資源。與此相適應。在軍事領域和戰爭系統中,資訊已經上升為與物質、能量相併列的一個重大要素,併成為取得戰爭勝利的主導性、關鍵性因素。資訊化戰爭要素構成的這一巨大改變,必然導致資訊化戰爭軍事經濟動員領域的拓展和結構的調整,資訊己經成為新的動員物件,資訊產業動員將繼工業動員後逐步成為軍事經濟動員的重心。

  在資訊化戰爭條件下,動員保障工作還將從過去以保障飛機、大飽、坦克、軍艦的機械維修保養和供應油料、彈藥、備件等傳統的軍需物資器材為主,逐步向以保障高技術裝備的維修保養和供應高技術裝備所需精密儀器、電子器材裝置、計算機軟體、技術諮詢、技術保障以及高技術人才為主轉變。科技動員成為軍事經濟動員的制高點。成為能否維護部隊戰鬥力和保障部隊戰鬥力再生的關鍵。

  因此,必須確立科技參戰、資訊支前的思想。要突出科技和資訊動員這個重點,補充增加科技、資訊的生產儲備能力,資訊保安和防護技術,從事計算機、電子等相關技術設計、生產和維修的高技術人才等方面內容,充實完善軍事經濟動員的內容體系。要制定高技術後備兵員培養、儲備規劃,出臺高技術軍民通用裝備管理、徵集法規政策,逐步實現軍事經濟動員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轉變。

  四、在動員模式上,一體化動員成為主要模式

  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決定軍事經濟動員實施模式。戰鬥行動一體化、力量部署一體化、戰鬥保障一體化、情報資訊蒐集一體化、資訊戰網電一體化,構成了現代一體化戰爭的基本特徵。一體化戰爭形態的出現,推動著軍事經濟動員向一體化動員方向發展。具體說,一體化動員模式必須做到三個“一體”:

  一是軍地一體。在資訊化條件下,戰爭開始出現特定意義上的“民間化”趨勢,“軍”與“民”的邊界日趨模糊。比如在美國商務部和國防部開列的“關鍵技術”中,重合率高達80%,而且越來越多的國防和軍事經濟活動也交由民用系統承擔。據統計,美國國防部中有70%的科研任務、90%的武器裝備生產任務是由民間私營企業完成的。不僅如此,在戰爭參與者上。軍人與平民之間的界限也將變得模糊不清,越來越多的非軍人直接或間接參與作戰行動。在伊拉克戰爭中,由軍火商派遣的技術保障分隊走進了一線戰場。

  二是平戰一體。資訊化戰爭的另一個特點是“平”與“戰”界限的模糊性。在以往戰爭中,平時與戰時有著非常明顯的界限。到了資訊時代,隨著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的轉變,戰爭的平戰界限日趨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過去那種實施為主、準備為輔、“決於戰”的戰爭經濟動員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新軍事變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決於備”的、貫穿平時的、實施和準備並重的新的軍事經濟動員觀。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軍事經濟動員的準備本身也將具有戰爭活動的性質,這就要求軍事經濟動員的平戰結合較以往更為緊密。

  三是攻防一體。在資訊化條件下的一體化戰爭中,由於資訊流動加快、武器裝備改進,戰爭節奏明顯加快,交戰雙方的攻防轉換更加頻繁,攻防界線變得更加模糊。作戰方式通常是寓攻於防,寓防於攻,攻防一體。交戰雙方在作戰行動中,既將進攻矛頭指向敵方的重點目標,同時又必須十分注重防止敵人對自己的遠端打擊。攻防一體的作戰方式,要求軍事經濟動員準備必須既注重滿足軍隊對於進攻性作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及各類作戰物資的要求,同時又必須注重滿足軍隊對於防禦作戰的各種要求。

  五、在動員的技術上,數字化動員成為主要手段

  數字化動員,是指通過加強軍事經濟動員資訊化和資訊產業與資源動員能力建設,將軍事經濟動員工作中的各種動員資訊轉換成數字資訊,並利用傳輸、處理系統將這些數字資訊在動員機構、動員物件及作戰單元之間進行傳輸、處理,實現動員指揮、控制、通訊、情報的一體化,以更加及時準確地預測、分析和跟蹤戰爭需求,精確地組織動員實施,進而全面提高軍事經濟動員綜合效能的一系列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戰爭需求即動員需求預側分析的數字化、動員供給的數字化、動員過程中各種反饋資訊收集及數字化、軍事經濟動員數字化的處理,以及部隊作戰平臺及各分系統平臺數字通訊網路的建設和軍事經濟動員各分系統平臺的協同等。

  數字化技術是數字化動員的基礎。對軍事經濟動員的主體和客體進行數字化改造,才能使軍事經濟動員的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和各個層次之間以及軍事經濟動員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實現資訊的溝通和資訊共享。也正是由於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軍事經濟動員決策主體、管理主體和執行主體對於整個軍事經濟動員的感知度大大增強,使他們根據軍事經濟動員程序的變化情況,根據部隊一體化作戰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個軍事經濟動員系統的功能。

  網路技術是數字化動員的實現平臺。網路技術的進步。使得網路系統可以從縱向與橫向輻射整個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輻射整個戰場空間,輻射整個軍事經濟動員領域。網路的全方位覆蓋,使得軍事經濟動員所需要的情報資訊蒐集一體化,情報資訊處理一體化以及情報傳遞高速化成為可能。因此。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軍事經濟動員網路化建設是國民經濟動員的實現平臺。

  數字化動員是計算機技術、資訊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等在軍事經濟動員領域運用的必然結果。現代數字資訊科技為動員工作中資訊的數字轉換,以及資訊的採集、儲存管理、傳輸、處理、顯示和實時交換等提供了技術基礎。如果沒有高效能運算機的出現,沒有資訊收集和儲存管理技術、全球衛星定位技術、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先進數字資訊科技的應用和推廣,地理資訊就不可能有數字動員的出現。

  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論文篇二:《資訊化時代下未來戰爭準備要素分析》

  摘要:隨著一系列的關鍵技術的突破,電影《星球大戰》當中的機器人戰爭將成為現實。文章認為,在不遠的將來,要想在戰爭時代贏得主動,需要重點關注3個方面。

  關鍵詞:未來戰爭;準備;因素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上天”小米公司的CEO雷軍這樣說,這句話的意思反過來看,就是說如果錯過了風口,連豬都趕不上。“網際網路時代”成就了處於市場競爭當中的小米公司,倒下的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而軍事鬥爭準備中如果錯過了“風口”和關鍵的轉折點,拖累的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滿清的刀槍棍棒慘遭列強的火槍大炮蹂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甲午之殤至今還歷歷在目。目前,全軍資訊化建設已經全面鋪開,指揮資訊系統不斷在實兵對抗演練中得到應用,全軍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作戰思想已經初步形成,可以說,在“軍隊資訊化”這個21世紀的第一個軍事變革風口,我們已經把準了方向,但這僅僅只是開始,目前我軍做的大部分的工作,軍事發達國家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就已經完成,而在核心晶片和基礎軟體平臺上,我國的差距還不小。

  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軍事上的差距,必須贏在轉折點。把準了方向,則事半功倍,把不準方向,則事倍功半。目前,美國正在加速推進資訊化深度融合發展,尤其重視武器裝備的智慧化建設,醞釀著在下一個風口把我國甩開一大步。那麼下一個風口究竟在哪裡呢?美軍把寶壓在了人工智慧及無人兵器上。目前,谷歌收購的機器人公司正在研發能夠高速奔跑的獵豹機器人以及有2條腿能夠平穩越過障礙的人形機器人等,可以說已經得到令人驚奇的成果,加上覆雜的程式程式碼及智慧控制技術,這些機器人能夠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判斷,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例如機器狗在被人踹一腳後,能夠立即調整自己的姿態保持平衡而不摔倒,像一隻活生生的動物。而跳蚤機器人在前方探測到障礙物時,能自動切換到彈跳模式,跳過障礙等。隨著一系列的關鍵技術的突破,電影《星球大戰》當中的機器人戰爭將成為現實。如果無人戰爭時代真的到來,我們準備好了嗎?我軍將如何面對?本文認為,在不遠的將來,要想在無人戰爭時代贏得主動,有3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1.電磁頻譜是無人戰爭決勝的關鍵因素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擁有無人機及其技術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對各個國家的軍事安全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例如2015年1月26日,一架中國大疆公司生產的無人機闖入了美國白宮,雖然該飛行裝置沒有造成任何安全威脅,但也讓美國的安全部門驚出一身冷汗,就連奧巴馬也坐不住了,在接受CNN採訪時,他強調民用無人機使用亟待進一步規範。這類事件最近幾年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朝鮮曾經使用國產無人機航拍韓國總統府青瓦臺,而美國在海外作戰當中,經常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與火力打擊。有人曾認為,對抗無人機需要用精準的地空導彈將其擊落或者使用戰鬥機與其進行空戰,而美軍陸軍軍官們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在未來的無人機戰爭當中,真正的較量不是發生在空中而是在電磁頻譜空間。這樣的觀點顯然具有充足的理由,因為所有的無人機都以某種方式依賴於電磁頻譜,它們都利用射頻連線進行終端導引、導航、目標瞄準傳輸資訊,因此,與飛機的任何連線都容易受到電磁頻譜內的攻擊。例如,2011年伊朗就通過電子戰的方法,成功迫降了美國的“RQ-170”哨兵無人機,在這次戰例當中,伊軍就是利用了“RQ-170”需要依賴於地面站進行遠距離遙控這一弱點。美軍目前在航母上測試的無人機“蜂群”戰術,就是讓無人機像蜂群一樣從航母上起飛,實現編隊飛行、編隊攻擊目標以及編隊返航,這就需要無人機之間依賴於無線電通訊互相傳輸GPS座標來實現精準的編隊,如果這種通訊受到干擾,整個編隊將一片混亂。大部分的無人裝備,都依靠資料鏈回傳資料和影象,如果這些重要的作戰頻率無法保證安全,這些無人機都將變成“無頭的蒼蠅”。很顯然,維持在電磁頻譜空間的優勢,將成為決定無人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2.人工智慧技術是無人戰爭中的制高點

  最近一段時間,美軍的“RQ-4”全球鷹無人機在我國南海的偵察活動越來越頻繁,意圖製造地區不穩定因素,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目前,在南海問題的處置上已經關係到我國的核心利益,有人認為我軍應該效仿伊朗對全球鷹進行電子干擾,迫使其降落將其俘獲,但也有軍事專家認為,“全球鷹”不同於“RQ-170”這種“低檔”無人機,因為全球鷹屬於戰略型武器裝備,在設計之初就採用了更為高階的智慧技術,這就決定了這種無人機是很難“被俘”的,而世界上能夠干擾“全球鷹”的國家也不多。全球鷹能夠不依賴於人為遙控訊號控制,可以完全通過各類靈敏的感測器和高度智慧的飛行控制系統實現自主巡航和自動返航,例如它可以利用自身攜帶的氣壓感測器保持固定高度飛行而不會受到任何人為的干擾而迫降,而這種高度智慧的飛行器大部分的GPS導航和資料資訊都是通過衛星進行收發,機載天線輻射波瓣向上,幾乎不會受到地面干擾訊號的影響,雖然我國有干擾衛星的能力,但難度更高,代價也更大。這樣的無人機對電子對抗有著天生的適應能力,就像一個會感知、思考的人_樣。而人工智慧技術本身就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充套件人的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學科,它企圖瞭解智慧的實質,併產生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慧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慧機器,該領域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影象識別和專家系統等。

  未來如果高度智慧的無人機器投入戰鬥,將變得非常難以對付。這些智慧機器人可以空中飛行,也可以地面越野,甚至可以水中航行和潛水,能夠執行各種危險且複雜的任務。例如,英國的“玄色年夜黃蜂”無人機,體積微小,能進入敵人營區甚至飛入房間偵察,並且自身還是一個GPS追蹤器,能夠為制導武器提供末端指引,完全能夠替代特種部隊從事這項危險的工作。試想,如果高度智慧的水下自爆機器人潛入三峽大壩,結果會是怎樣?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防的地方。毫無疑問,高階的人工智慧技術將成為贏得無人戰爭的制高點。

  3.3D列印技術是無人作戰的後勤保證

  無人戰爭,打的不是人,打得是機器,歸根結底,打的是經濟、技術和後勤保障。無人機器雖然是鋼筋鐵骨,在狀態良好時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但如果一旦出現了損壞,那就成了一堆破銅爛鐵,未來的戰場可能不再需要大量為人療傷的醫護人員,取而代之的是一支規模巨大且十分專業的工程維修隊伍。而在作戰當中將受損的機器送回兵工廠維修,或者更換固定的零件和模組將是一個十分繁瑣的工作,這個過程週期長,成本高,將極大地影響無人作戰的能力,如果不是在本土作戰而是在海外,這個過程將更加漫長和艱辛。而3D列印技術將會為軍事裝備維修、更換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美國的Picatinny兵工廠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本鴕恢碧剿髟諼淦髯氨鋼圃旆矯嬗τ?D列印技術來列印電子、武器部件和訓練模型。工程師們可以快速打印出武器天線、引信原件和電池等,就算是形狀怪異的零部件,只要有軟體設計模板和材料,就能夠在數小時甚至幾分鐘之內打印出來。工程師們甚至可以在列印無人機機翼的同時打印出該機型的電子裝置、天線和感測器和各類的連線孔線槽等。

  3D列印技術之所以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原因之_就是它是非常經濟、高效的技術。一件物品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製造出來,這使得它非常適用於小批量的生產。而這種技術將更適應未來的無人作戰。例如,在作戰中把軍用地雷一次性打印出來,而省去了從後方向前方輸送的過程。將來前線作戰部隊都會配有自己的戰場3D印表機,一旦作戰機器人的零件有損壞,就能夠很快地更換,而不需要多花2-3周的時間更換零件,最大可能地保證戰鬥力的完整性和可修復性。

  4.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的目的不是否定人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和努力,而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軍事變革進行一次大膽的想象,以便能夠更好地把準時代的脈搏,緊跟新軍事變革的潮流,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我們有責任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經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讓每一次的付出都能產生最大化的軍事價值,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強軍夢一定能夠實現。

  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論文篇三:《資訊化戰爭與軍隊管理理論創新需求》

  摘要:工業時代或工業社會的典型軍隊形態是機械化軍隊,資訊時代或資訊社會的典型軍隊形態是資訊化軍隊。21世紀伊始,美國國防部開始推進“軍事轉型”,明確提出要把工業時代的軍隊形態轉變為資訊時代的軍隊形態。在美國的帶動下,英、法、德、日、印等國也紛紛效仿,加快其軍隊資訊化建設的發展速度,使機械化軍隊迅速向資訊化軍隊轉變,將新軍事革命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關鍵詞:資訊化;軍隊管理;理論創新

  一、資訊化戰爭主要特徵

  未來資訊條件下的作戰將是陸、海、空、天多維一體化的綜合較量,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機械化戰爭逐漸向資訊化戰爭轉變,是當前戰爭形態發展的大趨勢。網路中心戰是資訊時代的軍事表現,是資訊時代的戰爭樣式,代表著軍事形態的發展方向。資訊化戰爭儘管是機械化戰爭之後出現的全新戰爭形態,但仍屬於熱兵器戰爭,是其發展的最高階段。與機械化戰爭相比,資訊化戰爭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資訊化“有機功能”取代機械化“專業能力”的主導地位

  從矇昧時代到工業時代,戰爭演變的軌跡是不斷提升武器的殺傷力,一部戰爭發展史也可以解讀為一部武器殺傷力不斷增長的紀錄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機械化戰爭在日臻完善的同時,發展潛力也在日漸枯竭,各類武器裝備效能的關鍵引數已經接近或達到了極限。隨著核武器的出現與使用,機械化武器裝備主要效能的極限化,這意味著依靠提升武器的機動效能和殺傷力來增加作戰效能的方式已經走向了一條死衚衕。

  機械化戰爭主要展現的是武器在動能方面的獨立性,即武器平臺機動力與火力的專業化延伸;資訊化戰爭主要展現的是武器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武器與目標的相互作用力,即整體的結構力與資訊力的有機化聚合。

  二資訊力與結構力成為戰場博弈的焦點

  在未來資訊化作戰中,資訊力和結構力是戰場博弈的焦點。其本質區別在於:適於打機械化戰爭的機械化軍隊的核心戰鬥力是火力和機動力,而適於打資訊化戰爭的資訊化軍隊的核心戰鬥力則是資訊力和結構力。這表明作戰方式和殺傷機理髮生了質的變化。

  1、資訊力。資訊力是指資訊在戰爭實踐中與資訊使用主體產生的相互作用力。一方面是資訊承載著戰場各要素的屬性,與使用主體相互作用產生戰場感知;另一方面是資訊功能與使用主體相互作用,為資訊戰提供作戰能量。

  2、結構力。結構力是軍隊各子系統之間通過有機聯絡所形成的組織合力。軍隊因大量採用資訊科技,特別是建成全軍性綜合軍事資訊網路系統後,而使其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軍事理論實現科學合理的整合,使系統產生有機的協同性,戰鬥力從機械化戰爭的加法式疊加,轉變為各要素乘法式的相互作用,這一轉變產生了質的飛躍。

  3、未來資訊作戰以控制資訊力和結構力為中心,即控制作戰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在未來的資訊作戰中,資訊力與結構力既是戰鬥力發揮的源頭,又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致命弱點。從近期幾場高技術區域性戰爭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軍隊資訊力和結構力的巨大作用。資訊力的重要表現之一是戰場資訊優勢和遠端精確打擊能力。一方面,在資訊化條件下,資訊科技使戰場透明度不斷提高,整體協同性明顯增強;另一方面,資訊化戰爭也將日益增加對電子系統和系統整體協同性的依賴。依賴程度越高,潛在的危害就越大。

  4、謀求最大的整體結構合力。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軍隊的組織體制改革,以求實現作戰力量功能上優勢互補,以追求最大的整體結構合力。首先是軍政軍民一體化,軍事鬥爭與政治、經濟、外交鬥爭相結合;其次是主要作戰力量一體化,軍兵種界限被逐步打破,將根據需要重組作戰力量,合理編成聯合部隊,構建深度聯合的一體化作戰力量結構體系;再次是各種作戰行動的一體化,將戰略、戰役、戰術作戰行動,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行動,資訊戰、網路戰、心理戰行動融為一體。同時,將“硬殺傷”與“軟殺傷”相結合,火力打擊和特種作戰相結合,全縱深立體作戰與精確打擊相結合,構成多元一體的作戰行動體系結構。

  三“有形”空間延伸至“無形”空間

  1、資訊化戰場空間全維嬗變。資訊化作戰的戰場空間包括“有形”和“無形”兩大部分,在機械化依賴的陸、海、空三維有形空間基礎上,增加了電磁、網路、意識等無形空間。戰場空間由傳統定義的三維空間向陸、海、空、天四維空間延伸,進而拓展到電磁、網路、意識等非傳統定義的空間領域。“無形”空間的戰略思想在對抗戰爭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顯。

  2、資訊化戰場空間有機性增強。資訊化作戰各維度戰場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大大增強,原本分散孤立的戰場被有機統一的戰場所取代。一是有形物理空間尺度相對縮小,戰場態勢變化加快。在資訊化作戰中,資訊以光速傳播,精確制導武器能以數倍聲速打擊萬里之遙的目標,軍隊能在數十小時內部署到全球任何地點,定向能武器系統能以光速擊毀戰場上的目標;二是戰場空間封閉性變小,作戰範圍增大。陸、海、空、天等物理空間範圍都有其“硬界限”,而電磁、意識領域等虛擬空間則表現出其“軟界限”的特徵。作戰行動既要在物理戰場展開,又要在虛擬戰場進行,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四政治與戰爭的相互作用力明顯增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術行動、戰役指揮、戰略決策,成為資訊化條件下區域性戰爭的一個鮮明特徵。對戰爭目的進行有效限制,並將戰爭行動嚴格控制在政治目的許可的範圍內,是區域性戰爭的普遍規律。一方面,資訊化戰爭增加了政治對戰爭的可控性;另一方面,資訊化戰爭增加了政治對戰爭控制的有限性。

  二、資訊化戰爭給軍隊管理帶來的挑戰

  當今世界新的軍事變革是以資訊為“基因”,以提高資訊能力為根本目標,以“系統整合”為主要手段,把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事形態改造成資訊時代的資訊化軍事形態的過程,其核心是把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建設成資訊時代的資訊化軍隊,其最終結果是使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轉化為高技術條件下的資訊化戰爭。資訊化戰爭是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與樣式,它給軍隊管理帶來了革命性的挑戰。總的來說,資訊化戰爭使軍隊管理面臨的挑戰可以概括為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戰爭形態轉變迫使軍隊管理思維模式改變。工業時代背景下的機械化戰爭是以“分解還原原理”為指導的機械思維模式,把戰爭看作是一臺沒有生命力的機器,可以通過分解還原的思維方式,把戰爭細分成若干個階段步驟,若干個細小區域,通過子系統完成任務的疊加,還原戰爭任務的結果。然而系統的功能是整體的屬性,不是部分的屬性,也不是要素的屬性。系統的功能由整體的結構決定,功能與結構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因此,工業時代的“分解還原”思維模式是一種相對初級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完全勝任對資訊化戰爭的指導,當然也更不能用“分解還原”的思維模式指導資訊化戰爭的軍隊管理。由於戰爭形態的轉變,迫使軍隊的管理思維模式轉變,由“分解還原”的機械思維模式,向“有機協同”的系統思維模式轉變,以適應新型的資訊化戰爭需要。

  第二,戰爭空間維度的拓展促進軍隊管理維度延伸。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受“分解還原”思維模式的影響,軍隊管理從有形的視角出發,把管理系統機械的分為主體與客體兩個維度。在實際管理活動中,把人物質化,管理者以組織絕對的權威性控制被管理者的行為。同時,把戰爭從時間、空間、任務等方面分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配備一定的兵力,主要以追求數量、規模優勢,著眼於通過消滅對方有生力量贏得戰爭勝利。在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的過程中,戰爭空間維度也發生了根本性嬗變,從“有形”向“無形”拓展,由原來的“陸、海、空”三維發展為“陸、海、空、天、電磁、網路、認知”等多維戰場空間。隨著戰場空間的嬗變,決定資訊化戰爭的因素也發生了改變,由機械化作戰依賴機動力與火力轉變為資訊化作戰依靠資訊力與結構力。資訊化戰爭的取勝方式也轉變為主要追求質量、效能優勢,著眼於癱瘓對方作戰體系和戰爭潛力,摧毀對方戰爭意志贏得勝利。資訊化戰爭促使戰場空間的嬗變,也迫使軍隊管理的維度必須拓展與延伸。

  第三,作戰要素整體化要求軍隊管理有機化。工業時代機械化戰爭模式下,軍隊管理注重有形實體管理,把管理物件分解為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等形式,把管理要素分解為孤立靜止的機械部分,管理的實質目的是通過把這些機械的部分從無序狀態規範調節成有序狀態的,以便於管理主體的指揮控制。資訊時代,在資訊力的作用下,各作戰單元被連結成無縫隙的有機整體,資訊力與結構力成了影響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同時由於資訊戰爭帶來的空間拓展,有形的管理物件其形式更是千變萬化,管理跨度成倍增加。因而資訊化戰爭中作戰單元的整體化要求軍隊管理物件需要有機化,從管理孤立靜止的實體向管理動態的有機聯絡轉變,從管理單一個體的能量資源向管理能量的相互作用延伸。

  三、資訊化戰爭對軍隊管理理論創新的需求

  第一,軍隊管理思維模式轉變的需求。工業時代軍隊管理一直沿用“分解還原”思維模式,它屬於典型的西方線性思維。從近幾場高技術區域性戰爭來看,在未來資訊化戰爭中,工業時代的線性思維模式顯然不夠用,它迫切要求軍隊管理的思維模式轉變,從線性抽象思維向非線性系統思維轉變。無論是具體管理者,還是作為整體的軍隊管理體系,都不應該把思維停留線上性思維的階段。線性思維在實際認識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大的侷限性,軍隊的管理需要在認識上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用動態有機系統的角度審視資訊時代的特徵與軍隊管理的聯絡,運用非線性的動態系統思維模式來指導管理活動實踐,構建一個與資訊時代同步的有機管理體系。

  第二,軍隊管理維度延伸的需求。傳統的管理概念認為:管理是領導者和管理者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依據有關的理論原則、法規制度和科學的方法手段,對人、財、物、資訊等資源所進行的有效的組織計劃和協調控制活動。從而可以看出,工業時代的軍隊管理是平面的二維管理模式,即管理主體人或組織與管理客體物件。在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的過程中,戰爭空間維度從根本上發生了嬗變,從“有形”向“無形”拓展,從“三維”到“多維”。各作戰要素通過網路平臺的連結,增強了軍隊整體系統的結構力,使一名普通的戰士可以和最高指揮員相互聯絡。因此,軍隊高度的組織性和資訊時代的有機系統化,迫使我們用動態系統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軍隊管理系統的結構,從促進事物動態變化的角度思考軍隊管理的維度劃分。

  第三,軍隊管理目標向系統化轉變的需求。強制性是軍隊管理的必要特點之一,但也正由於這種強制性使傳統軍隊管理趨向命令式的管理。在管理的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重管理目標、輕管理全程。科學發展觀要求軍隊管理在關注管理結果的同時,更要注重過程和初始的管理;要求軍隊的管理不能再是過去那種只管結果,不管過程的盲目行為。在未來資訊化戰爭中,作戰樣式和打擊目標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由過去的毀滅性打擊轉變為系統性的癱瘓式損傷,由消滅實體到摧毀聯絡。由於作戰樣式與打擊目標的變化,促使與之相應的戰鬥力轉變,由火力與機動力向火力、機動力、資訊力和結構力形成的合力轉變。這種變化也迫使軍隊管理的目標發生變化,使軍隊管理目標向系統化轉變,以管理促進組織系統的戰鬥合力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儲存.外國軍隊資訊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解放軍出版社,2008.

  2、王立強.資訊化條件下外軍資料鏈應用研究[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3、笛卡爾.方法談[EB/OL].,2009-01-15.

  4、王安.軍事管理革命[M].長江出版社,2005.

  5、吳友富.現代西方管理學的危機[J].招商周刊,20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