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體育概論論文

  社會體育在我國體育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關係到人民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文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論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摘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體育專業人才,首先要轉變舊的體育教育觀念,根據社會與市場的需求,設計新型的具有高素質、高技能、複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礎上,建構專業人才的課程體系及其知識結構,同時探索開放式的辦學途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結構。

  [關鍵詞]社會體育 人才模式 人才培養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育觀念也隨之更新,全民健身時尚正在形成。大眾嚮往健康生活,社會需要體育越來越顯示出一種明晰的發展趨向;一個內容多元化的社會體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會體育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們關注的問題。

  二、行為特徵與基本模式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行為特徵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社會體育市場已初步形成。群眾不斷擴大體育娛樂消費進行體質與健康投資已成為一種時尚;社會上一些單位和個人開始涉足體育市場,開始興辦商業性體育場所;一些深受群眾喜愛的體育活動如: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門球、檯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層次較高的體育專案如:高爾夫球、網球、保齡球等也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領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達到健身、健美、娛樂的目的,已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與計劃經濟時期比較社會體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在追求的目標上,從單一的健身為價值取向健身、娛樂、休閒、康復乃至體育的經營開發、諮詢指導等多元目標轉化;2在組織管理上,從單純的政府行為向政府行為、地方團體行為,民間團體行為乃至個人行為協同的全社會行為轉化。3在開展方式上,從單一的福利型向福利型、經營型和消費型相結合方向轉化;4在活動空間上,從傳統的單位舉辦活動向單位、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活動空間轉化。5在參與形式上,從少數人被動參與向全社會自覺主動方面轉化。

  由此可見,社會體育形成與發展根本的社會動因是社會進步與發展,是體育自身發展趨勢所決定的。社會體育表現出來的社會性、娛樂性、消費性、健身性和經營性等方面的特點,為我們培養社會體育人才提供廣闊而全面的社會視角。

  2.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基本模式

  從以上基點出發。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社會體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高素質——具有較高思想政治水平較全面的綜合素質;新知識——具有較寬廣的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高技能——具有較全面的社會體育專業技能,適應性強 。

  三、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社會體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傳播者,其作用的發揮對大眾體育的時一步深化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社會指導員現狀調查》一文中顯示,我國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僅6萬人,而根據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我國城市應有社會指導員18.7萬人,農村應有4.5萬人,總數應為23.2萬人。即使現在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中,41-50歲的佔31.43%,50歲以上的佔26.1%,30歲以下僅佔15.27%,暴露處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在群眾體育活動點的指導員,獲等級稱號的比例很小,僅佔15.8%,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大部分沒有經過培訓,沒有獲得社會指導員證書。

  四、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

  1.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構建課程體系的關鍵

  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一個學術性問題,同時又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行政人員、相關學科專家、教育心理專家及廣大教師的通力合作。在瞭解國家對社會體育專業基本人才規格要求、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目前基本素質狀況及未來社會對其可能的要求、科學技術發展為培養春所提供的學科基礎的前提下,對社會體育專業人地的成長規律進行研究,對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的特殊性進行分析,根據各地生源情況及專業的國學條件,進行篩選、加工組合,從而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化。

  2.所以要逐步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制度

  社會指導員是群眾體育運動的具體指導者和實施者,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群眾體育的具體開展。因此,我們學校應大量培養專業人才,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發揮我校優勢,使其成為培養高等社會體育人才的培訓基地。

  3.擴大資金投入,提高場館的利用率

  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體育場和設施的建設和利用。提高自己已有場地設施的利用率,各種場地設施應向社會開放,可實行合理收費,以減輕國家的支出。各級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則時,要首先考慮周圍群眾對體育設施的需要。完善群眾體育的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鍛鍊場所。如:搞好社群體育,營造社群健身樂園,發展企業體育,鼓勵上班進行身體鍛鍊;提倡家庭體育健身。

  4.課程實施的院校聯合,是深化社會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的趨勢

  如前所述,構建全新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工作還處在開創與探索階段,實施中暴露出的問題需不斷改進與完善,而這些具體而複雜的工作如果靠各院系自身的力量解決,則又會造成專業的低質量重複建設和辦學資源的浪費。為此,要讓社會體育專業真正擔負起培養新世紀所需人才的重任,課程研究應進行院系聯合。教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5.構建科學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在教學中,要真正把教學目標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首先,要進行的是對教師教學評價手段的改革。而構建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它既要體現國家有關教育法規的精神實質,又要根據社會體育專業的實際情況,力求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指導性原則:評估體系既要對教學工作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又要通過它實現對教學過程、方法手段、教學環境和教師行為予以監督和引導;科學性原則:按教學基本規律確定評估內容,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使評估結果客觀精確,消除主觀因素;可行性原則:評估體系結構層次和指標內容中,儘量將指標量化。

  五、結論

  社會體育作為體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有著廣闊的前景。同等體育教育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建設與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更新觀念,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從社會發展與需求的視野中重視體育教育與體育人才模式,是培養新型社會體育人才的首要前提。社會體育人才的綜合素質、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取決於專業課程的設定與課程的內容結構,建構多門類的教育課程並進一步探討專業課程的體系是培養新型社會體育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付剛.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現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

  [2]於文謙,任兵.中國社會體育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5:12-14.

  [3]李新建.論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方向[J].體育函授通訊,2001.

  [4]苑學芹等.我國大眾體育開展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山東體育科技.

  範文二: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數量特徵、年齡、學歷及法制化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對策,以便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員 現狀 對策

  1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

  1.1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

  截至2003年底,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有325502名,其中國國家級2006名,一級29509名,二級103409名,三級190578名。日前我國總人口13億,平均每3994名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對數呈現出區域的小均衡性,京、津、滬、遼、江、浙等處於領先地位。

  1.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及學歷

  根據《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提供的數字,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結構基本合理,但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男性佔58.34%,其中41-50歲佔31.43%,31-40歲佔27.17%,高中非體育專業佔36.1%;50歲以上佔26.1%,初中以下佔18.10%。女性佔41.66%,其中61歲以上佔9.23%,大專以上佔13.87%;30歲以下佔15.27%,體育專業佔28.57%。

  2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隊伍的文化程度結構偏低

  據統計,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平均佔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的18.10%,而大專以上體育專業畢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平均佔社會體育指導員的13.87%。學過體育專業的包括大學、大專、中專等體育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佔28.57%,比例較低,其中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所佔比例更低。在各種文化程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中,佔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體育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高達36.1%。所以,從總體上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文化程度結構偏低,高學歷及學過體育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太少。

  2.2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質量不高

  在群眾體育活動高度化、多樣化的今天,我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僅需要有很好的學識和專業知識、高超的教學技巧,而且能正確把握人們的體育需求,做出適當的指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是獲得等級資格的同時也結束了學習,沒有建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定期培訓或進修制度。與發達國家在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物件在文化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日本體育運動指導員的培養一直是由大學或體育院校來負責培養,此外體育協會等民間體育團體也培養各種各樣的社會體育知道員。美國社會健康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的取得,必須通過書面和實際兩類的考,如果要提高職業資格評定標準,還必須參加包括“社會交往、人際溝通”等涉及管理方面的內容考試,特別在實驗和實習等方面和大學本科、研究生院的醫學、健康教育學、運動科學的資格完全一致。

  2.3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體制不完善

  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型別、教學方法等方面還不完善。首先,培養課程的設定還缺乏科學性。我國現行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課程的設定無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層次之分;缺乏培訓課程結構具有的空間有序性和時間連續性,而且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使用同一套教材,在素質要求、知識能力結構方面難以體現不同等級的遞進層次性。其次,培訓方式單一。現行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方式主要是集中面授,雖然上級主管部門曾多次發文提倡面授與自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學員自學能力不強及缺乏要自我檢查、督促機制,自學有名無實。第三,培訓型別不夠合理我國培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四級,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由國家體育總局認定,一級、二級、三級分別由省、市、縣三級政府體育行政部門認定,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人群、不同體質人群鍛鍊者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要求。   3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對策

  3.1發揮體育院校的主渠道作用

  由於體育院校專業設定規範、課程選擇空間大,教育資源優勢明顯,有條件和能力培養高質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高質量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主要渠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15所體育院校設定了社會體育專業,每年有兩千餘名學生走向社會。按照1998年頒佈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規格的要求,經過四年本科的學習,學生具備了較為系統、全而、紮實的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知識與技能,根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的規定,已符合中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申報條件,經過專門培訓,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將是一支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突出、技能全而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中堅力量。同時,其他專業的學生除了完成本專業的學習外,還將從中受到社會體育方面的教育,通過培訓非社會體育專業的體育院校學生,也將成為我國社會體育的骨幹力量,並且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保障。

  3.2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課程結構

  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課程應包括基礎理論課和技能指導課兩部分,其中,技能指導課應占課時總數的50%以上。基礎理論課既要包括體育人文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又要涵蓋體育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針對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自然科學知識匱乏的現狀,應加大其在基礎理論課中的比例。在進行技能指導培訓過程中,不但要向學員傳授具體的專項技能,而且還要讓學員掌握教法,科學地指導他人鍛鍊。在完善課程結構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培訓內容.第一,淡化系統性與理論性,突出針對性與應用性。第二,體育社會科學知識的講授應以高度概括性的結論為主,而體育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則要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用性。第三,培訓內容應儘量反映體育科學發展的新動態,讓學員瞭解到國內外群眾體育發展的新資訊。第四,在進行技能指導培訓時,要適應人們健身娛樂的要求,開設娛樂性強、健身效果好、技術難度低的體育專案。第五,培養學員的創造性思維,根據需要將一些傳統的競技體育專案改編成適合群眾健身的體育專案或自創一些健身專案。第六,強化學員的運動處方能力,包括運動處方的擬定和運動處方實施的監控和調整兩部分。

  3.3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影響力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社會體育領域內的專業人才,他們不但能幫助鍛鍊者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且還能向鍛鍊者傳授科學健身的方法,直接增進群眾的體質與健康,同時,還有利於在全社會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目前不會鍛鍊的人較多,需要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卻不多。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科學鍛鍊的意識,使人們瞭解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功能和作用,知道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益處。這樣既加深人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這個新興職業的認識,進而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度,激發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又能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中,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

  參考文獻:

  [1]何敏學等.面向2010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的轉變與發展[J].體育學刊2006,1:39-41.

  [2]姜平.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05,2:29-30.

  [3]肖蓮花.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6,7:7-8.

  [4]陳立農等.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困惑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