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殘疾人就業的案例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至今,我國的殘疾人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有了顯著提高與改善。事實證明,殘疾人——這個有史以來被世人標籤化、特殊化的群體的就業狀況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樂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殘疾人就業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殘疾人就業案例篇1:

  40出頭的宋成林,過去一直靠賣菜和“打小工”生活,飽受了勞作之苦。2005年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痛失右手,這使他一度悲痛萬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村裡的遠端教室正在播放養豬技術講座,畫面上那工廠化生產的一欄欄大肥豬讓人都眼饞。他心裡暗自嘀咕,看來這養豬也是個不錯的致富門路!

  2008年10月,他開始創業,選中了本村一塊空殼荒地,就拿出多年賣菜的積蓄,不足部分,再向信用社貸一點,共籌資30多萬元,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微生態發酵床現代養豬場。次年3月,他投資5萬元從江蘇購回123頭杜洛克仔豬,頭一個月,生豬勢良好。沒想到在5月初,仔豬就開始發豬瘟,一下子病死70多頭。但他並沒有灰心,多方查閱資料,最後在縣畜牧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找到了原因。於是,他堅持科學養豬,定期打防疫、消毒,終於救活了50多頭仔豬。這件事使他深深地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及時地訂了“科學養豬”等方面的書,擠時間學習。

  有了科技作保障,宋成林的養豬事業很快發展狀大起來。2009年到2012年,從一個存欄只有50頭,年收入不過2萬元的小型養豬戶,逐步發展成了一個擁有固定資產50多萬元,存欄生豬300頭、母豬25頭,年出欄100多頭、收入達10多萬元的豬場,成了本村有名的養豬“狀元”。

  殘疾人就業案例篇2:

  杜蘭女士,一個聽覺受損的應聘者,她向創新網路公司Creative Networks申請了一個客服的職位,她要求一個手語翻譯用於指導和崗前培訓課程,這是應聘過程的一個必要步驟。創新網路同意最多提供200美元的補助來找一個翻譯,並且建議超出200美元之外的部分,讓杜蘭找一個朋友或親戚來做翻譯。

  不幸的是,200美元還不夠上一次指導和培訓課,杜蘭自己也不能找到一個翻譯。儘管後來杜蘭上了指導和培訓課,但大多數課程內容是口授的,大多數教材的內容她都不能理解。當然最後杜蘭的申請被視為無效,她沒被錄用。

  於是杜蘭向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提出就業殘疾人就業歧視申訴,隨後,EEOC向聯邦法院向創新公司沒有為殘疾人提供合理的便利條件和未錄用殘疾人兩項指控。

  殘疾人就業案例篇3:

  甲廠是國有福利企業,招用了殘疾職工,大部分已有二三十年工齡,也達到男滿50週歲、女年滿45週歲的條件,甲廠要求市人力社保局按國發[1978]104號文的規定,辦理退休。但市人力社保局答覆說,因為他們是先天性殘疾或工作前就已殘疾,不能按104號檔案辦理。這樣處理正確嗎?

  市人力社保局不同意他們退休的意見是正確的,依據就是國發[1978]104號文。此文在對工人的規定中已明確,必須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見第一條第三項才可以退休,也只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才可以退職見第五條。

  殘疾人既然能在福利工廠或其他單位工作,一般說明他們並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因此退休或退職條件包括年齡應當和一般職工相同。如果今後他們符合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這一關鍵條件,當然可以按照104號文辦理退休或者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