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革命理念心得體會總結

  經過這次的傳統革命理念的學習傳承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立足當前,認真分析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著眼未來,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帶領全體職工確保採油大隊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精華在於修生養性,提高自身素質!格物致知,發展社會經濟!而我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的知識,因為傳承讓我們更加理性的瞭解歷史而發展會要我們更加理性的創造未來。因為文化影響著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著文化。在歷史程序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著,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

  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亙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人 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

  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幷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

  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

  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xx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長

  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

  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裡一定程度

  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儘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

  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鑑。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

  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儲存、保護——經典文字、文物古蹟、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程序中湧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

  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方經典文化也應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早在千百

  年前,中國人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當做主體、把人當做目的,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堅韌剛毅,強調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進取精神、創造熱情與頑強毅力,在應對各種艱難困苦和嚴峻挑戰中煥發出來的偉大力量,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強調社會和諧。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際和諧、身心協調、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好人格,嚮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便是對注重社會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在對外關係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我們繼承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就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

  促進世界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團結統一,強調獨立自主。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觀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團結統一的意識深深積澱、內化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具有堅不可摧的力量,近代歷經屈辱的中華民族經過全民族百年抗爭重新站立起來。今天,中國始終堅持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作為歷史產物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其歷史侷限性,它既包含有許多優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雜著某些糟粕成分。特別是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封建主義思想文化根深蒂固。這種糟粕成分,集中表現為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義、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迷信活動等。在當今社會,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腐蝕人的心靈、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和阻礙社會發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關鍵是要對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科學梳理,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要採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辨析、剔除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成分,同時結合時代特徵,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啟後、推陳出新中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有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風範,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歷史

  基礎,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產生並將繼續產生重要影響。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有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篇2

  今年x月初,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感觸頗深,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弟子規》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挫折,當你憤怒或煩惱時,讀《弟子規》吧!當你痛苦或無助時,讀《弟子規》吧!??”都如此

  的話,你的憤怒、煩惱、痛苦等等就會離你而去。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這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我覺得一個人如果對人無禮貌,與禽獸無異,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個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壞他又能壞到哪去呢,所以古聖先賢說,百善孝為先,說得太對了。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弟子規》裡說的“泛愛眾”,讓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樣你的心情才會平靜下來,才不至於增加煩惱,才能靜下心來學習和工作。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學習和工作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應該在讀書和工作的時候要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要靜得下心來才以把一切工

  作做好。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的同時,要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有人說,養兒才知父母恩。看來以身作則不是一句空話,他隱含著很深的涵義,有些內容是不能拿言語來交流的,只能意會。有一對夫婦,下班回家買來一些新鮮水果,妻子為了討好兒子,把水果全部藏起來,等老人休息後,才偷偷拿出來,並告訴兒子,這些都是給你的,誰都不給。你說這樣的教育方法能使兒子健康成長?現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不行,還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現在的人們總是說佔便宜好,都不想吃虧,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誰又會想到,福禍兩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裡福禍用

  比例來說,可以說是各佔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禍、先受累,那剩下來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盡是想享福,那剩下來的就是禍,就是累了;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裡都能找到答案。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自己去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種釋懷。

  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

  篇3

  翻開中國歷史,革命聖地——延安佔據著中國歷史輝煌的一頁,巍巍寶塔山上的星光照耀著延安人歷史的天空,排排棗園窯洞的燈火指引著延安人奮鬥的方向,浩浩的城市高樓呈現著延安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滾滾的延河流水承載著延安人希望的明天。

  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表達的都是同一個心願——心懷對革命聖地的由衷敬仰,接受偉大祖國、延安精神的教育。

  二00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延長油田XX採油廠領導幹部在黨委書記XXX的帶領下,參觀了革命聖地,在寶塔山上,舉行了全體黨員宣誓活動,重溫了入黨誓詞;在王家坪革命紀念館,瞻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偉岸英容;在張思德紀念館重塑了“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價值。

  登上寶塔山,經濟騰飛的延安全城風貌盡收眼底。寶塔山又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寶塔建於唐代,塔高44米,共九層。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巍巍寶塔山,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級,現在成了人們追尋當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站在寶塔山上,我心潮湧動,彷彿聽到了革命勝利衝鋒的號角,彷彿呈現出遭受戰火硝煙摧殘的城市舊貌,彷彿看到延安兒女解放鬥爭的頑強身軀。今天,和平的年代,經濟騰飛的延安,和諧發展的延長油田,我作為油田中的一員,則要牢記革命先烈的過去,傳承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立足當前,認真分析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著眼未來,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帶領全體職工確保採油大隊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矗立於毛主席銅像前,感觸偉大領袖的思想是何等的境界,結合當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有過去那麼多嗎?我們的條件有過去那麼艱苦嗎?我們的困難有過去那麼難嗎?沒有,的確沒有。那麼生活在新時代的人們,又是怎樣去對待困難和問題的?為此,在延長油田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式下,我們要樹立持久的思想理念,樹立牢固的責任意識,創造和諧發展的油田環境。

  走進張思德紀念館,張思德29歲的短暫人生,13年艱苦卓絕的延安歲月,平凡的燒碳戰士,平凡的工作崗位,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他樸實得像延河邊的一顆沙礫,千萬粒細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涼山上一株草,千萬棵小草共同搖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機。於是,窯洞裡出了馬列主義,黃土地哺育著一個政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著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當年延安物質並不富裕,但人們精神世界是充實的,張思德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這個地方成長。從打江山到掌政權,從改革開放到加快發展,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延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歷程。今天,時代發生了變化。然而,無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都不能忘本丟根。要繼續學習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優良作風,發揚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的傳統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踏進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大門,紀念館前是一大型廣場,廣場綠草成蔭。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是高5米的毛澤東銅像,基座上鐫刻著手書的“毛澤東在延安”。銅像名為“高瞻遠矚”,毛澤東身著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館內展出的革命歷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餘件,歷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這些資料為我們學習中國革命歷史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素材。

  這次學習給了我們石油人精神上一次徹底的洗禮;給了我們石油人思想上全面的淨化,給了我們石油人管理工作中新的啟迪。我們要決心學習毛主席的偉大思想和革命精神,學習張思德為人民服務德高尚品德,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的光榮傳統,學習窯洞的燈光照亮祖國大地,學習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為完成採油廠的各項工作任務而努力奮鬥,為延長石油事業的發展、壯大盡獻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