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心得體會感想

  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工作上,要發展都是離不開“創新”這一主題,而社會的安穩治理,是不脫離群眾的,建真言能促使政府改進工作,讓群眾更加擁護支援黨和政府的工作,促進社會和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在培訓期間,我們聆聽了區委黨校李新霞老師《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授課,李新霞老師從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背景、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思路與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當前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工作,通過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我國社會管理與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目前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場改革,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和指導思想,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創新社會管理要切實轉變管理理念,關鍵是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必須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貫徹始終,在思想觀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風等方面,必須充分尊重群眾、貼近群眾、依靠群眾、保護群眾,必須認真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當前,我們面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大多數屬於利益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正確反映和協調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兼顧好各方面群眾的關切,特別是處理好徵地拆遷、失地農民救助等問題,既要左顧右盼,又要瞻前顧後,促進社會動態平衡。同時,要運用民主的方式、群眾路線的方式、說服教育的方式,儘可能通過平等地溝通、協商、協調、引導等方法進行社會管理。

  通過學習,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我們要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發揮先鋒模範和帶頭作用,帶著對群眾深厚的感情開展工作,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在為人民群眾服務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2

  一、什麼是社會管理?

  什麼是社會管理?廣義上,社會管理是指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狹義上,是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社會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護社會秩序有序和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公平,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

  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是社會管理的應有之義,也是良好社會管理的最高追求。進一步說,立足公平正義、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是社會管理的價值尺度,也是社會管理的第一要義和首要前提

  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是人類進行正常生產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是人們從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但是,人類發展歷史表明,社會秩序的實現有不同的方式,社會秩序也有不同的性質。通過專制統治和高壓政治也能夠實現暫時的社會有序執行,保持社會穩定和秩序。但是,這種強權和專制條件下的社會秩序,人們的自由被剝奪,合法權利得不到尊重,創造性被壓制,每一個人都是馴服的工具,社會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把維護社會秩序和激發社會活力有機結合起來,既要保證社會安定有序、規範執行、調控有力,又要有利於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讓人們心情舒暢地工作和生活,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就是胡錦濤論述的圍繞服務與協調的社會管理,這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人性化管理。

  二、怎樣理解胡錦濤關於“創新社會管理”的含義?

  我認為,XXX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專題論述對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有四大創新。

  1、理念新,把被管理者變成了主人、主體。這是社會管理的根本性創新。我們黨講的社會管理不是把人民群眾當奴隸,而是當主人;鮮明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領導變成了平等的普通人,這是社會管理理念的創新。

  2、地位新,把管理者即過去所說的“父母官”變成了公務員和服務員。就是把管理者地位由上管下,變成了上為下服務,把官員變成了公務員服務員,他們的優劣、先進與落後以人民滿意不滿意做為評判的標準,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體和主人。

  3、方式新,把消極等待制裁變成了積極引導。把管理變成了服務,把上管下變成了平等協商、協調,把裁判、處罰變成了說服、教育先行,對不覺悟者再給以處罰,把處罰作為輔助手段,補充手段,把人性化、關心人、教育人、引導人作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4、體系新,就是揚棄層級管理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管理新體系。胡錦濤講這個新體系要做到三個堅持:1堅持群眾路線;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創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3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新體系的新就是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當我們明白什麼是社會管理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含義後,我們就可以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理解為“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三、政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怎樣有效作為

  XX主席在全國政協XX屆十二次會議上對人民政協如何推動和促進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他強調要深刻理解並把握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理解並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及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總體思路和重點工作。他強調,人民政協作為大團結大聯合的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絡群眾、團結各界的重要橋樑和紐帶,開展群眾工作具有獨特優勢,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把服務群眾作為人民政協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斷創新履職為民的方式方法,積極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獻計出力。結合賈慶林主席的講話精神,我認為,做好推動和促進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任務,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應該做到三點:

  一是抓住學習不放鬆。不斷學習、善於學習,努力掌握和運用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是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性因素,更是政協組織和委員為群眾工作出好力的根本保證。科學發展觀回答瞭如何使發展更好地服務於最廣大人民的問題,通過學習,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及其蘊含的科學性、規律性,才能為黨和政府推動科學發展獻良策;落實好科學發展觀,複雜的群眾工作就迎刃而解。學習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講話精神,可以促使自己不脫離群眾,建真言促使政府改進工作,讓群眾更加擁護支援黨和政府的工作,促進社會和諧。

  二是深入調研取真經。通過深入調研,傾聽群眾呼聲、瞭解群眾需要、關心群眾疾苦,才能取到參政議政的真經,才能增強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政協委員調研取真經,才能就民生問題出謀劃策,發出多數群眾的聲音,才能理順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公平,這樣的深入調研和出謀劃策才能符合黨心民心。

  三是建言獻策說真話。人民政協工作就是要講真話,諫諍言,獻良策。在建言獻策的時候必須要講真話、講實情,要本著為社會負責,為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在建言中說真話,在提案中寫真話,用一顆公平公正的心反映真實存在的情況,為黨委、政府的決策提供真實的參考。但前提必須講政治、講大局。只有在講政治、講大局的前提下,講出來的真話才是有水平的話,才是對發展有用的話,才是真正做貢獻的話。

  篇3

  學習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龔維斌所講《加強和創新社會服務管理》一課,收穫較大。

  龔老師著重講了為什麼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怎麼辦?首先他用“五個轉變”闡述社會風險不斷加大,即資源配置從擴散向重新聚集轉變、社會結構從簡單化向複雜化轉變、需求結構從低階化高階化轉變、社會問題從生存性向公平性轉變、社會矛盾從個體性向群體性轉變。其次,他指出了中國社會管理在理念、主體、方式、法規、載體、人才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最後,他提出了加強和創新中國社會管理的內涵、任務、原則、目標等。社會管理就是黨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會主體運用法律、法規、政策、道德、價值等社會規範體系,直接或間接地對社會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進行服務、協調、組織、監控的過程和活動。其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其原則是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堅持關口前移、源頭治理,堅持統籌兼顧、協商協調,堅持依法管理、綜合施策。其重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資訊網路管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其目標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即要實現從以政府為單一主體、以單位管理為主要載體、以行政辦法為主要手段、以管控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動,社群管理與單位管理有機結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管理與服務融合,有序與活力統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轉變,構建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制。

  北京市制定了加強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行動方案》,重點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創新、各類社會群體服務管理創新、社群服務管理創新、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創新、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管理創新、社會領域黨建工作創新等6個方面,開展34項重點工作,推出90項創新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實現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力爭用2至3年時間,初步形成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社會建設新格局的基本框架,開創首都社會建設新局面。

  西城區社會服務管理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的社會服務管理與居民日益增長的訴求難以快速對接,需要的未解決、提供的不實用等現象依然顯著;多部門協同機制不完善、缺乏統一基礎資料的共享,制約跨部門服務管理事件的處理;社會服務管理資訊分散,難以全面掌控區社會動態,並根據社會問題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和策略;社會組織的參與機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在社會服務管理創新中的重要主體作用亟待加強。結合實際,我們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思路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以社會為本位,以激發多元主體參與為目標,以資訊化手段為支撐,著眼全方位響應,構建全面感知、快速傳達、積極響應的社會服務管理“響應鏈”,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群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各司其責、協作執行的管理格局,實現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全感知、全時空、全參與、全聯動,促進我區社會服務管理的良性運轉。全響應格局強調了主體的多元性,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格局的集中體現,也符合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

  篇4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之中,如何找到那一個解開“死結”的線頭、那一把走出困境的鑰匙?

  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統推進”。2014年開始,寧波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用3年時間精心謀劃,繪製寧波版本的落地“藍圖”,搭建“1+X”政策體系,紮紮實實構築起基層社會治理的“四樑八柱”。

  社會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群,關鍵是體制創新。如今,通過強化系統設計,理順條塊關係,夯實基層基礎,寧波走出了一條以“區域化黨建、社會化參與、扁平化指揮、網格化管理、資訊化支撐”為特色的新路子,成就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寧波樣板。

  “一號課題”,繪製藍圖系統推進

  古語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尤為重要。

  2014年下半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寧波將“社會治理”作為“一號課題”,圍繞“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開展重點研究,組織了17個市級部門進行聯合調研,形成了1個課題研究總報告、9個子課題報告。

  第二年7月,寧波市委專題召開全委會作出了《關於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的決定》,總結過去社會治理創新的成功經驗做法,對未來的社會治理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讓寧波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更進一步。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如何搭建寧波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我市明確提出建立基層規範化組織體系、清單化權責體系、法治化城鄉社群治理體系、網格化工作體系、資訊化支撐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多元化矛盾調解體系、制度化保障體系等“八大體系”的總目標,涉及社會治理主題、方式等方方面面。

  如何讓社會治理創新真正落地生根?我市又相繼出臺了深化鄉鎮街道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網格化管理、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

  加強鄉鎮街道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建設、推進基層綜合資訊系統建設、城鄉社群治理創新、縣級綜合指揮中心建設等10餘個配套檔案,形成“1+X”政策體系,全面細緻地落實設計的藍圖。

  截至目前,我市各地均已完成社會治理創新試點,“1+X”配套政策正在各鄉鎮街道落地生根。

  “可以說,通過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寧波充分發揮制度供給的優勢,對社會治理各主體之間的組織協同、機制協同、資訊協同和工作協同作出制度安排,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高效化。”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一箇中心”,體制改革力量下沉

  社會治理創新,根子在基層。

  如何讓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街道真正發揮優勢,打破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層級較多的瓶頸,實現其整合相關資源、提高服務效能的價值?

  寧波給出的解法,是巧借全面深化改革的東風,全面推進鄉鎮街道行政體制改革,內設機構按“6+X”或“5+X”模式設定,讓社會服務管理和經濟發展並重,讓扁平、高效的“大辦制”架構成為可能。

  下放行政編制、下沉執法力量、改革考核機制……一系列的配套機制,使得寧波這場鄉鎮街道體制改革增添了更多看得見的誠意,也讓基層政府在進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增添了更多話語權和執行力。

  與此同時,作為各級社會治理的資源統籌平臺,實體化運作的鄉鎮街道綜合指揮室,也在各地落地開花。

  不僅僅是掛個“牌子”,每一個“指揮室”都明確了資訊彙總、綜合研判、流轉督辦、績效評估等工作職能,承擔著統一指揮、及時響應、協調聯動、有效處置等功用,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於一體,將過去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將過去不足的力量統籌起來,推動事件處置的高效化。

  鎮海區莊市街道的“多網合一”模式、江北區中馬街道“網格+工作五法”模式、海曙區白雲街道推出便民“雲服務”……截至目前,寧波市3223個村社群都建立了綜治工作室,154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綜合指揮室,10個區縣市都建立了綜合指揮中心。

  既順應國家戰略,又從實際出發。一年多的時間,寧波以鄉鎮街道行政體制改革建設為龍頭,堅持重心下移、夯實基層,鄉鎮街道人員編制淨增200多名,基層社會服務管理進一步強化。

  “一個根基”,區域化黨建引領發力

  九龍治水,如何形成合力?

  當前基層社會治理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是基層多個治理主體、治理平臺和服務中心有整合無聯動、各自為政、配合不力,缺乏統籌聯動機制,缺乏統一指揮排程力量,往往重複操作、交叉執法,造成社會治理人財物的浪費。

  誰來當這個牽頭的“核心”?我市在區域化黨建的基礎上,加入了“黨建+治理”的元素,夯實以區域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基礎,強化社會力量的組織、發動和演進,推動人、財、物等資源的整合。

  在原有城鄉社群“一委一居一中心”體制上,寧波拓展建立新型城鄉治理體制,構建起以村社群黨組織為核心的區域化黨建、以村居委會為主導的協商共治、以村社群服務中心為平臺的綜合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新型城鄉社群治理基本架構,統籌各類社會組織、駐區單位的力量和資源,構建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同時,推行“黨建+治理”工作方式,開展組建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試點,讓三社社群、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聯動、社群協商、全能社工等工作在全市全面推開,推行社群“大黨委制”,探索“網格建黨”,統一調配、集約利用區域內黨建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充分發揮區域黨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區域性黨組織2000多個、區域黨建聯合體188個;全市劃分12242個網格,設立4萬餘名網格員,培育各類調解組織3759個,平安志願者提供服務18萬餘人次,1.5萬家企業引入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

  “寧波探索的社會治理模式,既有政府主導、黨委領導,也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做到了組織的全覆蓋,實現了發現機制、解決機制、保障機制的有序統合,開創了全國領先的試點經驗。”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篇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以往,我們一直使用“社會管理”提法,《決定》則使用“社會治理”概念。由“管”到“治”,一字之差,體現出打造改革升級版的實質性變化。“管理”是管理主體對管理客體的單向度影響,突出的是公共權力在決策、執行、管理和服務方面的全面責任和全面主宰;“治理”則是特定範圍內有關公共事務相關主體之間的多向度相互影響,突出的是包括了各類權力部門、公共部門,以及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於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平等參與關係。“社會治理”的提出彌補了原有“社會管理”內涵的侷限,使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得到拓展。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參與。《決定》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了社會力量在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理念,意味著我國執政和政府模式的轉型升級,意味著在國家公共事務中,除了執政黨和政府之外,各類社會組織也將獲得更多參與的機會。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著眼點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決定》提出,“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公平正義,改善民生,社會和諧,社會安全是社會治理的四個聚焦點。公平正義是社會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則,改善民生是社會有效治理的根本基礎,社會和諧是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表徵,社會安全是社會有效治理的必要條件。將公平正義、改善民生、社會和諧、社會安全作為社會治理的聚焦點,既明確了社會治理體制的目標追求,又明確了社會參與的使命擔當。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著力點激發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活力。構建社會治理體制要求突出社會事務的共治,需要構建多元角色的參與格局和塑造平等協商的關係機制。我認為,為此《決定》提出了五個著力點:一是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新的治理體制要為社會全程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創造條件,並構建程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制,拓展包括社會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各類主體參與民主協商的渠道。二是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

  在所有關係人民生活的領域,都要建立社會與市場參與的新機制: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升教育公平和改進教育產品的供給質量;通過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完善經濟發展和就業保障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增加就業機會;通過改進收入分配製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過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機制,提升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能力;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合乎行業規律、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提升醫療衛生產品供給水平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三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決定》提出的加快實施政社分開和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群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都是有利於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重要舉措。四是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社會參與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建立更暢通有序的社會需求、民意表達通道、民權保護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健全的接訪制度和司法干預程式以及信訪和司法的聯動工作體系。五是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是關係民生的重大問題,網際網路和恐怖威脅也成為關係國計民生的新問題。對於安全問題的防範和管理,不僅需要政府成立必要的機構來應對,而且也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形成健全的治理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