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下面是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安徽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著他對群眾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著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裡,沈浩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愛無聲。人們在整理沈浩的遺物時,發現他床下有七雙已半舊的鞋,鞋底全部沾滿了泥土——那是村民責任田裡的泥土,那是全村108戶村民院子裡的泥土,那是即將竣工投產的1000畝農產品深加工高科技園的泥土,那是剛剛動工的小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戶們庭院裡的泥土……
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崗村一個多月時間就對全村108戶跑了兩遍,男女老少他沒有不認識的。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裡,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 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愛什麼。
瞭解了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多做順民心的事,讓群眾得實惠,沈浩就是這樣乾的。他在小崗村6年裡,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點點滴滴再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麼,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裡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篇二:
懷著對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進了順義影劇院,觀這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第一書記》。
沈浩是由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職的幹部。幾年來,他為小崗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小崗村的歷史上,一共有過四次紅手印的光榮記載,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戶,十八位帶頭人按下紅手印,立下軍令狀外,其餘的三次全部是為了他們心中的好書記—沈浩。個紅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幹一屆,個紅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繼任書記,多個紅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遠留在小崗……
500多個紅手印裡蘊含著小崗人民對沈浩書記的濃情厚誼,折射出一個共產黨員為了踐行入黨誓言,為了人生理想,為了人民大眾,甘願奉獻,勇擔責任的高尚精神,而我們從沈浩同志身上學習的也正是這種精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每個人都經歷了黨旗下宣誓這一神聖莊嚴的時刻。“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短短80字,對一名黨員提出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刻刻掛念著誓詞,以此作為人生的奮鬥綱領,那無論有無輝煌的成績,他都是一個合格的黨員,一個優秀的黨員。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這是由黨員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共產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每個黨員在申請入黨之前,都有學習黨的基本知識,都要明確入黨的動機。複雜的社會現實讓動機不再那麼純正,但是作為一名黨多年考察的優秀分子,我們必須意識到,為黨工作就是在為自己工作,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不講奉獻講索取,不講集體講個人的黨員絕對不是一名真正的黨員,而是混入黨員隊伍的敗類罷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抹煞黨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大作用。偶爾聽有的黨員說“用共產黨的牧場,放養自己的駱駝”,便覺得悲哀,不知道出現這樣的黨員是黨組織的悲哀,還是他個人的悲哀。總之一個黨員在喪失了奉獻精神之後,他的黨員之名就僅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時穿上罷了。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在我國這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項社會制度還需要完善的今天,黨員的奉獻精神尤其重要。抗擊非典,汶川救災,冰雪侵襲、洪澇災害,哪裡有急難,哪裡就有鮮豔的黨旗在飄揚,哪裡就有共產黨員堅毅執著,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呼喚,就是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因為作為一名黨員,就要“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不僅僅在大是大非面前,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古人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做小事的重要性了。在沈浩身上,我們看到的就一個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說他平凡普通,是因為我們在他的言行中沒有找到轟轟烈烈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那一件又一件感人肺腑的小事。為五保戶送奶羊、給困難戶修房子、雨天看望貧困居民、幫助村民致富、給孩子們教書等等,有的人說這些事情搬上銀幕太沒有必要了,太過於俗套的一些東西,開頭,就知道了結尾。其實不然,人生中能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大事呢?能計入史書的也是少數的人和少數的事。我們實際上就在處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度過一生。沈浩的最難能可貴的精神也就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大是大非,很多黨員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職責,都能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衝上前去,除了基本的黨性外,還有一點,就是群體行為影響。站在英雄的行列裡,就算是侏儒也會挺直脊樑。日常小事,多數人不屑為之,無意為之。為之而無益,不為亦無損,於是乎多一事不若少一事了。如今我們在媒體上看到很多諸如“壞人當眾搶劫,圍觀人群無人敢管”“老人當街摔倒,過往行人視而不見”之類的新聞報道。排除社會風氣的因素,可能現代人缺失的就是一種真誠和奉獻精神了。
黨員還要敢擔當,即勇於承擔責任。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沈浩的工作開展也不是很順利,在小崗村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無論多麼交困難耐,他仍願意擔當。在責任、壓力、困難面前,他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其實,從沈浩的背景來看,他已經是省財政廳的副處級幹部,在小崗村取得成績的時候,他如果選擇回財政廳,那可謂功成身退,渡了一層明晃晃的金子,升職、加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沒有,他放棄了那條金光大道,選擇繼續留在小崗。原因是很多工作做了一半,他不能甩下不管。質樸的話語反映出沈浩是一個勇於擔當的硬漢子,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無怨無悔的把黃金歲月奉獻給小崗人民。敢於擔當,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更是一名黨員的基本素質。那是不是可以說沈浩敢做敢當就成為英雄了,我們大家就應該學習了。其實不然,殺人犯投案自首也可以說敢做敢當,但一般是不能來學習的。只有這種敢於擔當和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結合在一起時,才能迸射出燦爛的火花,才能和寒冬的梅花一樣,純潔彌香。
學習沈浩精神,主要就是他的奉獻精神和責任精神,深刻領會這種精神,用一種辯證的、唯物的觀點來看待當今社會發展的出現的一些負面的現象和問題,透過現象而窺其本質,撥絲抽繭而見其真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探求切實有效實現理想的正確途徑。現如今,黨員受到的正面的教育太少了,缺少思想的洗禮和心靈的震顫,像沈浩這樣的生動感人的事蹟還要更加深入的報道,鼓舞更多的共產黨員講奉獻、講責任、真誠為民、忠誠對黨,把個人的事業建立為黨和人民服務的基礎之上,才不會走彎路、走錯路,才能在繁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踏踏實實,做一點貢獻。
篇三: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蹟,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