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教學總結

  你們是不是還在為寫而煩惱?我這裡有幾篇相關的資料,下面是,讓小編我來幫你們整理相關的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們!

  篇一

  時間飛逝,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已結束在此對其進行如下總結來自我反思、發現不足以求進步。這學期我被安排上低、中、高年級的音樂課。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懂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樂的能力,通過藝術形象,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教學中。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以便今後更好地開展工作,彌補不足,精益求精。

  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並在一定基礎上創造音樂。 不足之處是側重了情感、興趣的培養,稍微忽略了對學生樂理知識的傳授。畢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掌握了樂理知識才能更深層次地感受、理解音樂。

  為了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於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 不足:對於學生的一些擾亂課堂的行為批評力度不夠。總以為學生不是惡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現。所以給他們的環境較為寬鬆。致使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有恃無恐。因此,今後應特別注意賞罰分明、把握尺度。

  教育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人、培養人,但我們決不是把每個孩子都有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併為他們今後的成長髮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音樂教學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須營造寬鬆愉悅的氛圍,而善於為幼兒營造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甚至比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因為教師與學生相互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

  贏得感情。 總之,教師必須善於走進兒童教育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孩子們的朋友,與他們平等相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並讓美的音樂去觸動他們的心絃,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靠得再近一些吧!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您給人們一個 馳騁想象的空間。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灼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意境美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在心靈留下美的烙印。

  篇二

  音樂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鑑於這一特徵,“新標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可是在現實音樂教學中,也有幼兒對它興趣索然。 小、中班幼兒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年齡特徵,音樂興趣應側重激發和培養。因此備課前我都會根據教學內容自制一些相應的教具,運用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大班的幼兒,仍然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但抽象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強。

  音樂興趣不僅要保持還須使幼兒樂於參與音樂活動,其音樂學習領域有必要拓寬接觸的音樂曲目需要更加豐富,音樂體裁、音樂表演形式,音樂知識也需要增加內容。在教學中我儘量採取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其音樂興趣,我曾以節奏為主題為幼兒開展--節奏接龍 的音 樂活動,實踐中幼兒展現自己的個性在教師的鼓勵下用不同的節奏表達,幼兒敢於對已有知識提出質疑和修改,從而引導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 每堂課安排5分鐘的時間進行節奏問好及練習,這個專案學生非常喜歡。我總在出示節奏型別後,請學生嘗試拍打節奏,親身感受節奏帶來的美感,再由幼兒互相啟發評價,最後由教師講解,授以正確的做法。這個看似簡單的節奏練習一旦融入思維的過程,就變得其樂無窮了。在教學中融入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幼兒整體感知樂曲,說說聽後的感受,你最喜歡哪一個樂句?找出相同的樂句。在此基礎上進行試唱、視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學,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幼兒學習的難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興趣更濃厚了。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孩子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讚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幼兒人人都積極參與,並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幼兒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幼兒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

  在活動中,我會創設平等、民主、愉悅的環境,能夠在課堂中點燃學生的求知火焰。但有時把握不住幼兒音樂課上總是亂糟糟的使金渾身解數也“鎮”不住他們。

  篇三

  樂理課是音樂課,“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標準的綜合。”樂理課也應以音樂為載體,充分運用音樂的要素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一、欣賞音樂,匯入樂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的匯入環節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意義不容忽視。樂理課中利用音樂欣賞來匯入,既符合教學直觀性原則,也符合音樂課的審美要求,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降低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難。

  1、欣賞音樂匯入可以提高學生對樂理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優美、動聽的音樂匯入,能夠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音樂匯入要做到導得“巧”、導得“活”、導得“實”。精美的匯入,可以在舊課與新課,老師與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課堂教學中可採用播放音樂匯入,也可以展示教師的自身特長,通過自己演唱、演奏來匯入,這樣既可增強教師的親和力,又能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匯入“民族五聲調式”這一內容時,教師先唱幾段優美的民歌,學生就很來勁,能把學生迅速帶進課堂中。又例如在學習“調式變音”理論時,通過欣賞《野蜂飛舞》來匯入,快速活潑的音樂能激發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探究心理。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分析探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欣賞音樂匯入可以增強對樂理的感性認識。“一切音樂技能、音樂理論,都只能建立在音樂聽覺的基礎上”。樂理課上如果沒有聽覺上的感性認識,而直接講授的理論將是空中樓閣。選擇適當的音樂匯入相關的樂理知識,學生會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學習“音程”理論之前,選用歌曲《半個月亮爬上來》的獨唱與合唱片段,進行對比欣賞就很好。從內容來講,適合理解“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的理論;從難易程度來說,學生耳熟能詳,開口就能唱;從聽覺效果而言,旋律優美,和聲豐富,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這樣欣賞匯入的樂理知識,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生不覺得有多神祕,對後面的理論學習能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因此,樂理教學中,要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注意學生的審美體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在分析音樂、感受音樂中學習樂理知識。

  學習樂理以分析音樂為前提。樂理知識源自於音樂作品,任何離開音樂的理論都是令人費解的,要善於通過音樂作品來總結歸納樂理知識。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最後得出結論。例如學習“民族五聲調式”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民族五聲調式的音階特點及旋律特徵,判斷出民歌的調式類別。可以要先找出一些經典民歌,如《楊柳青》、《太陽出來喜洋洋》、《一根竹竿》、《龍船調》、《小河淌水》等。讓學生反覆演唱,感受調式色彩。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些歌曲結尾音有什麼不同?旋律中出現的音有哪些?啟發學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綜合得出結論,總結出分析的方法。有些樂理課不通過分析音樂來講理論,而以教師為中心直接灌輸理論知識,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輸知識。課堂上,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幾乎是一言堂,這樣的樂理課違背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面對這樣的樂理課,學生哪來的情感?哪來的興趣?

  學習樂理以感受音樂為基礎。樂理課是音樂課,要體現出音樂性,教師要讓學生多感受音樂,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將複雜的樂理知識輕鬆化解。不要把樂理課變成純粹的“理論課”或“練習課”。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理課上要想讓學生“樂知”,必須在課堂中營造音樂氛圍,採用“以玩促學”的方式,通過演奏、演唱或遊戲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充滿動感的課堂學生最喜歡,據調查有%的學生最喜歡動手操作或親身實踐,只有12%的學生還能接受講授式的教學。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體驗參與的快樂,合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