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學習聽課交流心得報告

  聽課是幫助授課教師提升教學效果的過程,也是提升聽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

  高三英語 為期兩天的英語學習圓滿結束,這為我們英語教師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獨特的教學藝術,教學工作的細緻;雖然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

  一、在學習過程中最讓我震憾的是新沂市一中朱豔老師與徐州三中申翠老師的講學方式的自如運用。講學方式的運用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 更能使學生輕鬆的理解掌握所學內容,同時讓我意識到英語的語言教學既是語言的交流,也是團隊合作的體現。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應注意知識的學習,更應積極地培養交流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二、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學習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幾個共同特點: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才能保證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教學課件的製作,充分體現了這兩位老師課前備課的充分性,不僅備學生,而且備考點,備材料;同時體現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帶來的輕鬆便捷。無論從課題材料的蒐集上還是從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引人入勝。通過各種題型例如: 背誦/句型轉換/翻譯/作文/閱讀等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單詞句型以及課文得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4、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作為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

  三、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講學模式的要求。學習中我特別注意了各地老師不同的調動孩子的方式。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非常重要:1、只要各組學生積極回答了問題,應對其進行鼓勵,對於不太積極的某一組,適時給予機會讓其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呈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OK, Very good, Wonderful, Well done,這些表揚鼓勵的話語在課堂上隨處可見,並且多數老師對回答對問題的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獎勵,這也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2、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怎樣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

  師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確,難易適中。只有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時,才有可能幹好這件事;而問題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這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把整個課堂還給了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多采用小組競賽的模式或創造一個語境,讓學生展開聯想,激起了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們老師再熟悉不過的說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學生喜歡學、要求學、有迫切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對於學生來說的興趣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績,並且成績給其帶來了榮譽和自信,這時學生才能慢慢的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分層教學。徐州三中的申老師在由基礎詞彙到高階詞彙的轉換上,把這一點運用的淋漓盡致。

  四、課題的引入與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是課程設計的重點。首先,上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大聲閱讀/背誦與當堂課有關的內容,從單詞的用法,重點難句子,甚至是一篇小作文然後到檢查與練習,再到語篇的理解討論,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們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進,思維沒有斷點。並且他在每一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過渡中都在反覆應用本節課的語法重點,學生很自然的完成了接觸,理解,使用的一系列過程。打破常規,大膽創新,改變課本原有的思路,另闢捷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學習,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緊迫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反思之餘,真的慶幸,我還年輕。只有激情和對工作的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自己需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英語一天不看,不聽就會退步,經常提醒學生,卻麻痺了自己。其次,熱情永遠不能跟經驗相抗衡。虛心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做一個工作細緻的和一個永不自滿的學習者。

  二

  10月25、26、27日,我有幸參加了在兩岸同課異構的觀摩活動。我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在這幾天時間裡,觀摩了各地的教學優質課,聽了臺灣等專家教學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學習,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作為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我需要不斷學習。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們都採用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整節課,教師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地道流利,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些教師都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到知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首先是單詞呈現的形式新,在單詞教學中,要求教師以遊戲、猜謎語、簡筆畫、實物、編對話等方式引出單詞,這樣既給學生代來新鮮感,又使學生在新奇的同時無意識的集中了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學習狀態中,打破了學生以往一見單詞就頭疼的局面,通過這樣的處理,從根本上改變了英語單詞教學老大難的問題,這也是本次培訓吸引我的一處。通過這次培訓,不僅令我毛塞頓開,更使我明白了教學來不得半點懶惰,哪怕是一個單詞,一個小小的細節,都需要

  我們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如果我們教者對每一節課都認真鑽研,細心琢磨,還擔心有教不會的學生嗎?

  其次是教學途徑新――任務型教學途徑。教師們在整節課都在努力的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出疑問,設定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利用一定的課程資源創設情境,並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句型,進行口語交際,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後是練習形式新。教學注重鞏固所學的知識,且形式靈活新穎,除了利用多媒體練習之外,還要求教師自編遊戲、故事、口令等進行練習,這一想法,給我的感觸很大,做為英語教師,往往因為教學設施的不足而煩惱,總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可當我看到教師簡單而又不失創意的設計,我不僅僅深深地反思,我為何不利用手中已有的實物來上好每一節英語課呢?古人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已有“米”了,如果在加上自己的一點點“巧”,不就可以“炊”了嗎!為什麼只會一再抱怨,而不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又使我收穫不小,它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為我今後的英語教學注入了泓泉,堅定了我教好英語的信念。

  三

  上週,我有幸參加了在安順舉行的小學語文名師經典課堂觀摩研討會,目睹了幾位名師的風采,親耳聆聽了名師們精彩的展示課和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在感嘆名師們高超的授課技藝的同時,更多的則是思索。

  這次為我們作觀摩展示課的有四位名師,他們是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全國小學語文第三屆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江志偉老師,全國知名小學語文專家支玉恆老師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盛新鳳老師。四位名師分別給我們呈現了他們精彩的語文課。他們每個人的課堂都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展現了他們別樣的魅力。王老師的課親切、嚴謹,江老師的課充滿著活力,支老師的課幽默、紮實,盛老師的課清新、婉約,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月9日上午,王崧舟老師上了蘇教版四年級課文《普羅米修斯》,使我深受啟發。王老師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課文,體會偉大的天神普羅米修斯的無私奉獻精神。首先,他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提到的神,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神,?最討厭哪個神?並說出原因。讓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有整體感知。接著,王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述的畫面,引導學生把兩個畫面讀成三個字——沒有火,有了火,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然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身臨其境地讀,讀出沒有火的恐懼、可怕和有了火後的快樂,體會到火對人們的重要。繼而進一步體會天神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做出犧牲的偉大精神。特別在

  學習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懲罰的片段時,王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品讀感悟,老師問:“畫面中的什麼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孩子們找到了:尖利、啄食、凶惡、沒有盡頭等,說出了自己的體會,從他們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們已經被普羅米修斯的偉大所感動。王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緊緊相扣,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導演,導演了一出精彩的戲,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到課文中去,也深深吸引著我們這些觀眾。他的課,不僅打動了學生,也感動了我,令人回味無窮。 下午,江志偉老師上了《夾竹桃》一課。江老師的課特別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令我記憶猶新的是這個片段: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江老師出示: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開出一嘟嚕。學生通過讀後體會到夾竹桃的生命力頑強。然後,老師有出示了幾個句子讓學生對比:一朵花開了,又敗了;一嘟嚕花長出來,一嘟嚕花有黃了。一嘟嚕花黃了,又開出一嘟嚕;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通過反覆地對比讀,引導學生體會到句子的順序變了,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變了,也更深入地體會到夾竹桃的生命力頑強。我覺得,江老師的這一設計特別好,把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江老師的課上完後接著是支玉恆老師的課,他上的是四年級語文《生命 生命》。雖已年過七十的他,但上起課來依然那樣充滿活力。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注重讀中感悟。從支老的課堂上我深深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是學

  習的主人。書是讀懂的,課堂上沒有煩瑣的講解,沒有牽強的分析。旨在朗讀上與作者,與文字達成共鳴。支老師的語文課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沒有花枝招展的空架子,整個課堂從閱讀入手,從讀中引導體會感悟,同時交給閱讀學習的方法,適時畫龍點睛,語言精闢,因勢利導,因人而異,鼓勵獨特,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地暢遊。 4月10日早上,盛新鳳老師上的是五年級語文《半截蠟燭》。盛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多年來她一直醉心於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提出了“和美語文”的教學主張,她的課堂給人一種清新、柔美、和諧的感覺。

  不管是名師們的展示課,還是講座,都讓我覺得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和借鑑。

  第一,對文字的深入解讀是上好課的前提。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說,語文教學要開啟文字祕妙這把鑰匙,也就是要深入研究教材,探尋文字包含的祕妙。文字解讀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高度和靈活度。教師只有在課前準確、深刻、透徹地對文字進行研讀,才能有精妙的教學設計,才能在課堂上靈活自如、遊刃有餘地引領學生的學習。文字解讀相當於大樹的根,根深才能葉茂,課堂才能碩果累累。從幾位名師的課堂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備課時深入文字所下的功夫。

  第二,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王菘舟老師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字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幾位名師的課堂都流露出濃濃的語文味。王老師

  執教的《普羅米修斯》,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對語言的感悟上。藉助文字的語言材料,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引導他們根據文字生動的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自由朗讀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在朗讀中體會出語文味。江志偉老師在執教《夾竹桃》時,帶領學生細細品讀文章語言的精妙,如:從“爬過”“飛過”“乍起”體會動中的變化,從“居然就是”“真的展現出”“真看到”等詞體會到作者看到夜晚的美妙景象而產生的夢想成真的意境。通過反覆的咀嚼,濃濃的語文味自然盪漾在學生心中了。

  第三,要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上語文。支老師說,語文課的目標要集中,布驟要簡化。語文課的根本是工具性,要在語文能力的訓練中提高語文能力。語言文字能力越強,理解感悟能力就越強。所以,在上語文課時,不要講得太多太雜。一篇課文,只要抓住課文的重點,在重點上下功夫,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是比那些花哨的教學更有效的。

  通過聽名師講課,更感到自身各方面的欠缺,以後要更加努力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學。多學習,勤反思,更應注重錘鍊語文功底,加強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不負眾望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