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構造和特點的詳解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傳統撥絃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古琴的構造與特點詳解,歡迎閱讀參考。

  一、古琴的構造

  1.琴面

  為能充分振動,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鬆質木料製成。向內外側呈瓦弧形,與底板膠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與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調和的底胎,乾透磨平後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須選料精良,紋理梳直勻稱。若能覓得古桐木、古廟大梁懸鐘之木,或古代棺槨老木更佳。琴面內腹斫成膛腔,在龍池、風沼處留有微微隆起的納音。一般常見設有兩根音柱天柱、地柱連線著面板底板,傳導振動。

  2.琴絃

  琴面從外向內由粗及細縛弦七根,古時琴絃用絲質製成,今多用鋼弦。如果弦繞至雁足時圈數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線接續增加弦的穩定。

  3.琴徽 一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標誌,稱為徽。徽多用螺鈿製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銀、玉、石等質地的材料精製而成。徽的點位實為弦的泛音振動節點,自然而成,其音律為純律。在按音彈奏時則作為按音音準的參考。

  4.嶽山

  在琴面右側頭部8—10釐米處橫嵌的一條硬木,稱為嶽山。用硬制木製成。

  5.蠅頭及蠅頭的打結

  用弦頭的一端繞結而成,並位於嶽山頂端系連絨扣的弦結,稱為蠅頭。因兩小圈形如蠅頭而得名。打結時不宜過大過小以求美觀。

  6.絨扣及絨扣的搓捻繫結

  連線蠅頭與軫子的絲絞稱為絨扣,絨口一般用稍粗的真絲絲線搓絞而成,具體方法:擇12—14根50釐米左右或更長的單股絲線,固定一端在無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可用牙齒咬住一端,雙手掌心相對,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捻絲線的另一端。待絲繩起疙瘩後,一手捏緊搓捻的一端,另一手將疙瘩揉勻,再將絲繩對摺合攏,順勢搓緊絲繩,形成自然的繩絞,尾部打結以防鬆散。

  絨扣與軫子的繫結有兩種方法,一種為傳統穿結法:絨扣頭從軫子尾孔穿入,從側孔穿出繞頸項一圈,再從露於頸部的絨扣底下穿入側孔,由頂孔穿出。此法便於在軫子的尾端絨扣上續系琴穗等掛件飾品。因此,單絨扣長度不得短於50釐米單根絲線則須長於100釐米以上。另一種方法較為簡便,稱為簡易穿結法:即當絨扣頭從側孔穿入並穿出頂孔後,絨扣尾端繞軫子頸部一圈,再從頸部露出的絨扣底下拽出。其長度不得短於20釐米單根絲線則須長於40釐米以上。

  在蠅頭打結和絨扣繫結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琴絃打結蠅頭的一端約有6—7釐米長、由絲包纏的部分,這部分切忌漏出結外,以免影響琴絃的充分振動剩餘的端頭部分待打好蠅頭結後剪去。上好弦的蠅頭應置於嶽山頂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嶽山,否則音色必然木訥。也不可過於向右低垂,以免影響絃音的升高。其關鍵在於軫頸部絨扣的調節,絨扣頭部的長短適度,及對絨扣繩絞伸縮彈性的估計。

  7.琴底

  常見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質木料製成,起反射音響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與面板膠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狀。

  8.龍池、風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或圓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稱龍池,尾部小的稱風沼。

  9.雁足

  在龍池與鳳沼之間近風沼約琴面的九徽處,有兩隻支撐琴體和繫縛琴絃的腳,稱為雁足。因須承重力,雁足都用堅實木料製成,因系琴絃故與底板的鍥縫必須嚴密牢固。

  10.軫子、軫池、護軫

  軫子系絨扣調節琴絃鬆緊長度、改變音高之用。多用紅木、紫檀等堅韌耐磨的木料製成。中心頭尾穿通,頸部旁側有一斜孔與中心孔相通,側孔斜向頂端。考究者孔口呈鈍狀,頂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儲放軫子的淺平凹槽,稱為軫池。底板琴頭兩側向下垂凸的部位稱為護軫,保護軫子免受外力碰擊。

  二、古琴的特點

  古琴的形制和製作尚有與其他大多數樂器不同的諸多特點。

  琴名與琴銘

  歷代傳下來的古琴中常見刻有琴名者,如“九霄環佩”、“春雷”、“雪夜鍾”和“蕤賓鐵”等。在琴面槽腹納音兩側也常見刻有或書寫制琴時的帝王年號年數、制琴者姓名籍貫及製作地點等字樣。這對於鑑別考證古琴的年代、製作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方便。除此以外還能見到琴的底面上刻有古代某名家一兩行詩句的書法字跡,或一段工整小楷行書的序題,或一方印章。但因歷代都有贗品存世,鑑別時尤須慎重。

  斷紋

  古琴表面的斷紋是古琴的又一特點。古琴經數百年彈奏振動及受自然的風化作用後,本質與其表面的漆胎因收縮脹裂,形成多種形態的裂紋,稱為斷紋。根據紋形的不同分別稱為“牛毛斷”、“行雲紋”、“流水紋”如平石板上流下的水紋、“龜背斷”、“冰裂紋”、“梅花斷”和“蛇腹斷”又分“小蛇腹、“大蛇腹”等。由於形狀各異變化無窮,線條優美而自然,內在而深沉,使人賞心悅目。因此,一張琴能有確鑿可靠的銘刻、優美的音色及精美的斷紋,則更顯其珍貴。但斷紋終究是因長期振動、風化日蝕斷裂而成,斷裂過分,則為老化損壞,有礙彈奏。修理時應在不影響彈奏的前提下,儘可能保持斷紋原形,能不動者不動,能少動者少動。

  弦長、泛音及走音

  古琴有效振動的弦之長達114釐米左右,弦長振幅大,音色則幽深低沉富有韻味。古琴泛音七絃十三徽及古已用之的徽外泛音“暗徽”達119個之多,並大量地、經常地使用,而成為樂器之最。左手按弦待右手彈出聲後連續走動取聲稱之為走音。這些都是有別於其他樂器的特點。

  古琴,除作為一件樂器之外,因與書法、篆刻、圖紋及歷史考證結緣,則更顯其文房書卷的文化氣息,因此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