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時傳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

  彭時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常常出現在語文文言文的試題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彭時傳》文言文閱讀原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閣預機務。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天順元年,帝坐文華殿召見時,曰:“汝非膚所擢狀元乎?”時頓首。明日仍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而帝方向用李賢,數召賢獨對。賢雅重時,退必諮之。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驚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愛時風度,選庶吉士,命賢盡用北人,南人必若時者方可。

  賢以語時。俄中官牛玉宣旨,時謂玉曰:“南士出時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選十五人,南六人與焉。門達構賢,帝惑之,曰:“去賢,行專用時矣。”或傳其語,時矍然曰:“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賢去,時不得獨留。”語聞,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閣視事,免朝參。

  是冬,無雪。疏言:“光祿寺採辦,各城門抽分,掊尅不堪。而獻珍珠寶石者,倍估增直,漁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優詔褒納。畿輔、山東、河南旱,京師米貴,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並從之。時以舊臣見倚重,遇事爭執無所避。而是時帝怠於政,大臣希得見,時頗懷憂。時立朝三十年,牧孜奉國,持正存大體,公退未嘗以政語子弟。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燕居無情容,服御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節選自《明史•彭時傳》

  《彭時傳》文言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B.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C.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D.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時一般在殿試揭曉後,授予一甲進士第一名為修撰。

  B.明清時期各級科舉考試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稱為“元”,其中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C.入閣是指明清時翰林院的官員加殿閣大學士銜,進入內閣草擬詔諭,參與朝廷大政。

  D.視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職辦公,與“致仕”含義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職官員到任理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彭時真誠坦率,沒有地域偏見。李賢對他曾有牴觸,但相處久了也稱讚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選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認為不可壓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時為人正直,力挺被誣同僚。門達構陷李賢時,他認為李賢有經世濟民的才能,不應去職;他不僅盡力為李賢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賢共進退。

  C.彭時敢於諫言,處處為民著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祿寺和城門官盤剝百姓,進獻寶物之人虛抬價格,搜刮國庫;當發生旱災時,他又請求開倉平抑糧價。

  D.彭時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風。他勤勉奉國多年,退朝後不與子弟談論政事,選拔舉薦時絕不讓被薦者知曉;閒居時絕不懶散,日常生活也十分儉樸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賢雅重時,退必諮之。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

  2而是時帝怠於政,大臣希得見,時頗懷憂。

  《彭時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1.3分C 2.3分D 3.3分A

  4.15分李賢向來敬重彭時,退朝後一定和他商議。彭時引用義理爭辯可行與否,有時甚至變了臉色。

  譯出大意給2分;“雅”、“諮”“失色”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5分而這時皇帝在政事上懶惰鬆懈,大臣很少能見到他,彭時深感憂慮。

  譯出大意給2分;“怠”、“希”“懷憂”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彭時傳》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中第一名進士狀元,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監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過後得知繼母去世,彭時極力推辭,皇上不允,他這才受命。當官一年多即參預大政,這還是前所未有。天順元年,徐有貞已得罪,嶽正、許彬也相繼被罷免。皇上坐在文華殿召見彭時,說:“你不是朕所點的狀元嗎?”彭時叩頭。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從三楊之後,進退之禮都很輕。為皇上所親自提拔的,只有彭時和嶽正二人。

  而皇上正信任李賢,多次單獨召見李賢談話。李賢推重彭時,退下後一定向他諮詢。彭時常常引據大義,與他爭論是否可行,有時甚至動了真氣。李賢剛開始時有點不高興,時間長了也就服他誠懇正直,說:“彭公,真君子也。”慈壽皇太后上尊號,下詔佈告天下。彭時想請皇上推恩,李賢說一年之內不宜兩次大赦。彭時說:“不是要大赦,應該行優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歲以上的應給與誥敕,百姓八十歲以上的給冠帶。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賢很讚賞,立即上奏實行。

  門達陷害李賢,皇上受到迷惑,說:“罷免李賢,那將專用彭時了。”有人傳出這句話,彭時很吃驚地說:“李公有經世濟國之才,怎可罷去?”於是極力為李賢申辯。並說:“如果李賢被罷去,彭時不能獨留。”皇上聽到這話,對李賢的怒意才消解。過了五年,他患病請假。過了三個月,皇上催他到內閣辦事,免予朝參。彭時上疏說:“光祿寺採辦,各個城門抽稅,都嚴重搜刮。而獻上珍珠寶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價值,掠取國庫財物。請革除這些弊端,以惠小民。”皇上優詔褒獎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畿輔、山東、河南乾旱,彭時請免除夏稅和鹽鈔,以及太僕寺索賠損失的官馬。

  京師米貴,請發出倉庫儲米五十萬石來平賣。皇上都聽從了。彭時以舊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極力爭執,毫不迴避。而那時候皇上怠於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見。萬安同在內閣,交結顯貴的宦官和外戚,使君臣上下隔絕,彭時很擔擾。彭時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國,力持正理,保全大體,公事回來後從不對子弟談論政事。有什麼論奏和推薦,都不讓當事人知道。平時安居沒有懶惰的儀容,服飾車馬用具日常生活非常儉約,沒有聲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義的東西不取,有古大臣的風采。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