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唯美散文

  牡丹,不愧被稱為百花之首,在眾多繽紛的春花之中,沒有一種花能向牡丹那樣絢麗、雍容華貴。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你有用!

  篇1:偷來牡丹香一捧

  自小生長的地方,從未見過誰家的庭前院後種養過牡丹花。最早知道它,是在蔣大為的歌聲裡:“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豔,啊牡丹,眾香國裡最壯觀,有人說你嬌媚,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有人說你富貴,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我一邊聽著那清麗、悠揚的曲調,一邊絞盡了腦汁想象牡丹的模樣。這麼讓人慾罷不能的花,定不會俗氣如正攀倚在院牆邊、披黃掛粉、開到荼蘼的絲瓜花一樣吧。其實,不用看花色,亦不用聞花香,單單“牡丹”倆字,就足夠醉人的了。那時候,沒來由地覬覦道:這麼好的倆字,怎麼不入我的名裡來呢?

  牡丹又名百兩金,木芍藥,富貴花,洛陽花等,唐代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詩句,又使“天香國色”成為牡丹的雅號。國色天香是牡丹,真難於想象得到,怎樣的一朵花,才堪配這個讓眾花黯然、於奼紫嫣紅中一枝獨秀的稱謂。直至私人寒舍也飄然入住了兩盆牡丹,方曉得,它真是不枉得“國色天香”這個雍容華貴名字的。清明前,便見牡丹的翠葉間鼓起了較荔枝稍大一些的、緊湊有致的翠玉白,這是牡丹花的初蕾。那白,一日比一日鼓脹,珠圓,玉潤。終於不再矜持羞怯,於某個黃昏後,伴著的月華,悄然開放。迷朦的夜色裡,浸染了牡丹濃郁的馨香,花氣襲人,倒春的寒意瞭然全消。整個春季裡,那些或煩燥,或平淡的日子,都因為沐浴在“第一香”裡,而爽潤起來。

  今年清明假期,帶著小女穿行於牡丹花叢中,俯身品吸花香。我就好比一個飢腸轆轆的趕路人,面前突然擺了一桌子豐盛的宴席,卻完全不知道從哪道菜吃起。這豐盛的宴席就是我眼前這些爭相怒放的各色牡丹。這朵朵,或含苞、或綻放的牡丹,不僅花香四溢成一縷縷看不見的煙霧,而且它的葉子、株莖和隨風搖曳的姿態,都是那麼的沉靜、高貴、自然無比,唯美得不可饒恕。此境此景,我不由地暗想:若用絲線穿過花蒂,一朵一朵累積,織成花鏈,垂掛在臥室窗下,微風輕拂,定會香氣嫋嫋。如果此時,再手捧一本心儀的書卷,斜倚窗下,則花香墨香一定會醉倒自己。

  花敗堪憂憐,讓觀者唏噓。這麼美妙的香,如果都隨風散了去,豈不是可惜?於是,我想著法兒留住它。將糯米淘洗乾淨下鍋,加清水適量,先大火燒開,再小火煲著。這時,可以放上一曲《牡丹之歌》,舒緩、流暢的音樂如水般盪漾,廚房裡的瑣碎也變得可愛起來。至米粒開花時,放入葡萄乾、牡丹花瓣、冰糖,再稍稍一煮,一鍋牡丹糯米粥就熬成了。米香和花香交融,甜糯的味道,緩緩地溢滿整個屋子。

  清《養心錄》記載:“牡丹花瓣,湯淖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如若閒暇,我定要再去嘗試一下:用牡丹花煲個美顏湯,做道滋補菜,蒸款自家小糕點,再泡上一壺牡丹酒……讓冬季棉服也來偷一捧兒牡丹香吧!把陰乾的牡丹花瓣和棉服一起收藏至壁櫥間,慢慢地你會發現,啟櫃開廚時沁著牡丹的花香,一點一點,於輕吸細品間慢慢瀰漫,經久不去。我禁不住暗自思忖著,這樣飯香衣暖的小日子,能否稱得上,富足,優雅,靜好?

  於滿眼新綠渲染的春日正午,用私自篡改的一句話來收筆吧:“如若可以,請允許時間過得慢些,再慢些,一直慢到只能用一生去守候一朵牡丹的綻放!”

  呵呵!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偷來牡丹香一捧,調劑人生更美地滋養生息……

  篇2:春天的牡丹花

  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走在牡丹園的旁邊,現在這兒只有一樹樹牡丹的枝條在寒冷中等待著春天的到來,雖然這兒只有安靜又寒冷,我卻能感覺到牡丹的美麗。我又想起了她。

  那遙遠的冬天,天朦朦亮,她靜靜地走了,她帶著自己還未出生的幾個月大的孩子走了。那天早晨,我正在家裡睡覺,被院子後面的哭聲驚醒了,母親告訴我她走了,我們都流下眼淚,那麼美麗而又讓人喜歡的人忽然間消失了,而且是兩個人一起走了。

  我記得人們送她走的那一天,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哭,大人小孩的臉上都流著眼淚,哭聲連成一片,她只有六歲的兒子哭成了一個淚人,她的母親哭著要去到地裡送她,人們攔著她的母親,她不放心自己年輕的女兒一個人走,她哭得都站不起來,母親的旁邊是她淚流滿面的哥哥。那悲傷的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

  她是那兒的一個大家族中第二個兒媳婦,那個家族有大大深深的院子,院子中有一棵棵高而大的樹,那個深深的院子讓小時候的我覺得總是走不到頭,也許因為我每一次只是站在他們家的門口往裡看看。

  大家族裡有許多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已經出嫁,家裡有許多個兒媳,再加上孫子、孫女,是一個有幾十個人的大家族,在所有的兒媳之中,她是最漂亮的一個,那深深的院子裡經常傳出她的笑聲。

  小時候我和母親在白楊樹下玩耍,白楊樹在風中“嘩啦啦、嘩啦啦”地唱著歌,她從遠處走過來,穿著漂亮的白底的小碎花上衣,很美麗。老遠就笑著對母親說:“你家的小姑娘變成小公主了”我聽了很高興,因為那天我穿著開滿燦爛的小花的連衣裙。

  那年的春天,我們幾個女孩在她說的地方,找到了美麗的牡丹園,那是我小時候見到的最美麗的花了,那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跑去看牡丹。

  有一次,遠遠地就看見她帶著自己的兒子,遠處她就笑著對母親說:“明年送你們一個學生,你看是不是個好學生?”母親說著:“一看就是個好學生”她又笑著對兒子說:“好好上學,老師都誇你是個好學生”,她的兒子點著頭,回答著她的母親。她的兒子和她一樣面板白白的,也長得很英俊,很像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在離我們那兒不遠的地方上班,他不太說話。聽別人說她的丈夫對她很好,偶爾有時候兩個人吵起來,她總是贏的,因為她嘴快,她丈夫說不過她,有時候急了,她丈夫要動手時,她會抱起孩子當盾牌,還說著:“打呀,打呀,你怎麼不打了?”她的丈夫只好認輸,讓著她。

  每次輪到她做飯時,她做的飯總是變著花樣,做著各種著美味的飯菜,大家都喜歡吃,家裡有的小孩還板著手指頭,算著輪她做飯的時間。

  有一次她和母親她們經過一片豆角地,豆角地的看管者是一個六親不認的夥子,每一個經過豆角地的人,每次經過經過豆角地的人都儘可能的遠遠地從地的旁邊走。而那天天氣很熱,她對大家說:“吃豆角去。”她就直接在地裡吃起甜甜的豆角,正當大家剛剛吃了幾個豆角時,那個看管豆角的人從遠處氣勢洶洶地趕來了,別的人趕快離開,而她卻仍然吃著豆角說著:“豆角豆角不打掌,過去過來讓人踏;豆角豆角打個掌,過去過來讓人嘗,” 她笑著對那個板著臉的小夥子說著,“天太熱了,嚐嚐你們的豆角,原來真的很甜。”,那個氣勢洶洶往日總是經常嚇得過路人跑的小夥子,一聲也沒吭,只是站在旁邊看著她們說說笑笑地離開。

  他的兒子愛吃糖和別的麻花一類的好吃的,在那個大家族裡,過去這些物以稀為貴的東西都是在她的公公婆婆哪裡存放,每次兒子總是不敢去要,她就朝著公公婆婆的那邊屋子笑著大聲說:“你爺爺奶奶那兒有糖,讓他們給你一點;你到爺爺奶奶那兒去拿根麻花。”每次兒子總是歡歡喜喜的帶著好吃的回來。公公婆婆即使有點兒不願意,因為有她的話也只好給了。

  那年的冬天她得病了,一種像感冒的病,她帶病撐著做飯,有的人看見她紅腫著臉,暈頭暈腦地走著。最後她覺得越來越不行了,對婆婆說想去丈夫那兒看病。婆婆卻說:“大家子過日的,還能誰想幹啥就幹啥。”她沒有吭聲地回到屋裡,第二天她躺在床上再也起不了,她的婆婆才著急了,他們將她送到她丈夫那兒的醫院去了,可到醫院時已經晚了,她的出血熱病已經耽誤了,她在去一樣的當天晚上不行了,她和丈夫來不及說一句話,只能靜靜地看著她曾經多麼需要的丈夫,她想抓住丈夫的手,讓他拉她過那條可怕的河,可她一絲勁兒也沒有,那條河將她和兒子帶走了,也許那時她沒有考慮自己,只是悲傷還未出生的兒子,往日總是先聽見笑聲再見人的她卻要帶著這樣的悲痛離開。

  她死後不久,那個深深大大的院子的人們散了,院子裡只有高而大的樹,和那永遠也走不到頭的深深地院子。他們各自搬到自己的新家居住,丈夫、妻子和兒女們住在一起,他們各自在享受著自己的天倫之樂。每家的院子裡都種上女主人喜歡的樹,女主人喜歡的花兒。

  她的丈夫也搬了新家,院子裡也種上了樹,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樹,走遍院子的每一個角落,我在尋找著牡丹的影子,我希望在院子裡看到牡丹,她曾經那麼喜歡的牡丹。可我的眼前只有她像牡丹一樣美麗的身影,我卻看不見牡丹的影子。幼小的我想告訴她的丈夫應該在院子種上一片牡丹,種上那種淡粉淡粉的牡丹,因為她很喜歡,可我卻沒有那個膽兒。之後稍稍大一點兒,我告訴自己,她丈夫的心理一定種著一片牡丹園,裡面盛開著那種淡粉淡粉重重疊疊的美麗的牡丹。

  之後她的丈夫又娶了一個新娘,他們結婚時,我還去看了,我看見她的丈夫在笑,那個新娘任何一點都不如她,當時的我很奇怪他為什麼要結婚,他的妻子曾經是那樣的美麗而又可愛?為什麼不帶著兒子自己過,他難道不怕她傷心嗎?他難道不怕兒子傷心嗎?那天別人都在說笑著,我卻不能像去看別人的結婚一樣也跑來跑去,開心的吃著喜糖,我只記得那天自己很傷心,我的眼前總是出現她美麗的身影,她的可愛的笑。

  又過了幾年,快過年了,人們都忙碌著,她的婆婆在大年初一死的,也許她內心的自責已經超過了她的承受力,也許她覺得自己應該去照顧她和自己的孫子去。她專門選在大年初一這一天走,去給自己的孫子送去新年的衣服和溫暖。

  牡丹的枝條靜靜地待在寒冷的風中,雖然褐色的枝條和旁邊別的枝條几乎沒有什麼區別,可我卻能不斷地想起她往日美麗,就像她一樣,雖然離開我們多少年了,可我卻總是想起她的笑聲、她的美麗。我想那周圍曾經認識她的人也會和我一樣,忘不了她的笑聲,忘不了她的美麗。

  篇3:牡丹

  蔣大為的一曲《牡丹之歌》熱情、奔放的傾訴了人們對牡丹的喜愛,歌詞的作者形象、藝術地再現了牡丹的容貌和性格。從而使《牡丹之歌》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

  牡丹,不愧被稱為百花之首,在眾多繽紛的春花之中,沒有一種花能向牡丹那樣絢麗、雍容華貴。它幾十片,上百片花瓣組成的花朵碩大,嬌媚。引人駐足,令人讚歎。它的花色繽紛豔麗,黃的莊重矜持,紅的如火如荼,粉的嬌柔娥娜,紫的白的一塵不染。而花型更是俊秀婆娑,荷花型娉婷嬌美,繡球型花團錦繡,菊花型舒展嫵媚。皇冠型富貴典雅。牡丹花的開放,把春日人們賞花的高潮推倒了頂點。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在南北朝時就有記載,而到唐代栽植、觀賞牡丹就有了更深的發展,許多詩詞就印證了當時的盛況“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大詩人劉禹錫廖廖幾筆,就把牡丹花開時節,人們爭先觀看的情景生動的描繪出來了。

  而另一位叫皮日休的詩人,一首詠牡丹詩“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更是證據充分地奠定了牡丹在百花中的地位。詩人對牡丹花的色與香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文化人的褒揚和讚美之下,牡丹花的市場價格日益飆升,以至有了“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和“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的記錄。

  昂貴的市場價格,促使人們更加珍惜起這美麗的花朵。為了觀賞牡丹,寫過《琵琶行》、《長恨歌》的大詩人白居易有過這樣的描述“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惟有兩隻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詩人惋惜行將衰敗的牡丹,夜色中擎持著火把,再仔細的看一眼明日就要被風吹落的紅牡丹。由此可見牡丹花的魅力與詩人的痴情。

  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使牡丹這種觀賞植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最初的單瓣野生牡丹演化出三百多種具有耐寒、耐熱、耐溼、抗旱的品種。如今的牡丹色彩更加豐富,花型也越來越多,在北京觀賞牡丹的園林就要首推景山公園和北京植物園了。那裡栽植的牡丹不僅面積大,而且品種多花色全。每當春日牡丹綻放之時,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湧來,再現了“花開時節動京城”的景象。

  總想用一幅圖片把牡丹那富貴豐滿的容顏,鮮豔壯觀的形態表現出來,可總是沒有把握好機會,於是年年我都會在牡丹園內,在《牡丹之歌》的歌聲中,尋找著,尋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