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西方建築文化論文

  歐洲建築是分佈在歐洲的古代建築的統稱。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西方建築中的解構主義

  摘要:解構主義是對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進行批判性地繼承與發展,所謂的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就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原則與標準。解構主義形式的實質是對於結構主義的破壞、分解與重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個人性的特徵。作為後現代景觀之一的“解構主義”思潮對文學、哲學、政治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解構主義;正統;創新

  一、解構主義的起源

  解構主義哲學主要是以人文哲學為背景而產生的,其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而解構主義的直接來源是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不滿於貫穿西方几千年來的哲學思想,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而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對於那種傳統的亙古不變的哲學信念發起的挑戰,1967年以《文字與差異》、《論文字學》、《語音與現象》這三部書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構主義的誕生。

  雅克・德里達以人的永恆參與為由,認為書寫語言使符號呈現出難以抹滅的物質銘刻,認為作品的意義是多樣化的、無止盡的、模糊的。同時,他強調符號不能使概念有意義,認為語言是一種開放的、變異的、無中心含義的結構狀態。他還認為建築的目的是控制整個社會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反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壟斷地位,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把現代建築和傳統建築對立起來的二元對抗方式。總而言之,可以看出解構主義的特點就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

  二、什麼是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實質上是對於結構的破壞、分解與重組,是對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按照解構主義理論,可以運用科學的符號學原理來分析影象,並且分別說明其視覺的、文化的、以及語言的意義,這一分析過程稱之為解碼。解構主義的設計師們的共同點是賦予設計藝術作品各種各樣的形態,運用相貫、偏心、反轉、迴轉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運動感形態的傾向。解構主義風格的設計作品大都具有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恆變的、沒有預定設計、多元化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亂模糊等特點。大多數的作品看似凌亂無章,而實質有內在的結構因素和總體考慮的高度理性化特點。

  三、建築上的解構主義浪潮

  二十世紀是各種風格與各種主義百家爭鳴的時期,這一時期產生比以往更多的設計風格和流派,集中地反應了各種流派設計思潮對建築觀念的挑戰與探索,同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天才建築設計師。在解構哲學的發展影響波及到建築後,越來越多的表現在建築上,建築理論家將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築理論,這一理論解放了設計者被傳統的結構主義完整性的約束,設計手法越來越讓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人物如弗蘭克・蓋裡、伯納德・屈米、彼得・埃森曼等。解構是文化的重構者,建築元素的交叉、重疊和碰撞成為設計的整合過程和結果。雖然形態表面似乎呈現某種無序狀態,但是其內部的邏輯及思辨過程卻是清晰統一的。解構主義建築實踐過程追尋各種各樣的手法,創造出同經典建築模式完全相反的充滿矛盾、衝突、變異乃至怪誕的建築形態,但是建築理論家們將這些建築師統稱為解構主義建築師,而這支流派則被命名為“解構主義”流派。

  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解構主義建築設計家弗蘭克・蓋裡在他的設計中就採用瞭解構主義方式,即把完整的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建築整體破壞處理,然後重新組合,形成破碎的空間和形態。蓋裡的作品相當獨特,極具個性,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傾斜的結構、倒轉的形式以及多種物質形式並將視覺效應與用到圖樣中去。他1978年設計的位於洛杉磯自己的寓所,使用了包括金屬瓦楞板、鐵絲網的色彩鮮豔的工業材料,是最早的解構主義作品之一。1998年弗蘭克・蓋裡設計和建造完成的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集中了他後期解構主義的思想,整個建築在河邊,採用了彎曲、扭曲、變形、有機狀、各種材料混合拼用等手法。

  20世紀80年代,建築理論家伯納德・屈米、彼得・埃森曼與德里達開始有所接觸並相互影響。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築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築因素重新構建,利用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方式來建造新的建築理論框架。伯納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義建築在實現個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紀70年代起,屈米就聲稱建築形式與發生在建築中的事件沒有固定的聯絡,他的作品強調建立層次模糊、不明確的空間。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築的角色不是表達現存的社會結構而是作為一個質疑和校訂的工具存在。

  還有我們所熟知的央視大樓是典型的解構主義建築,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建築之一。它是由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設計的。庫哈斯認為,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中“大多數只是按照預先的方式進行佈置,在其中進行的只是慣常的活動”他覺察到摩天大樓的創造模式已成為定式,應該有新的創作邏輯與思路,同時,在對於高層建築的高度問題上,他認為不必“參與對終極高度的無謂競爭”,而是建造“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群”。

  四、解構主義建築的發展及問題

  總的來說,現在的解構主義具有無規則、殘缺、突變、矛盾、獨特的特點,打破傳統顛倒傳統元素,然後重組一種新的風格,這種模式順應了現代人們不斷追求創新,追求標新立異,追求釋放自我的時代。雖然其在聲勢上很大,在建築設計探索之路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是解構主義本身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解構主義建築理論試圖從建築語言上重組建築,實現建築意義的真實表達,雖然實現了反正規傳統和正規標準的建築模式,但是同時造就了光怪陸離的建築景觀和對解構主義的錯誤認識。從為數不多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看出解構主義建築是現代主義風格之外的一種理性風格,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解構主義建築作品對現代主義建築形成了很大的衝擊。但是由於解構主義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及人們的錯誤理解,比如:結構過於複雜、工程造價昂貴增加工程技術的難度以及形式的破碎與城市現有的形態顯得格格不入,無法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解構主義”這個詞,在國內很是時髦,被看成是後現代的核心思想,人們將其理解為“破壞”,意思是要拆除一切既定的原有的結構或者模式,實則不然,解構主義不僅僅是在破壞同時也在建造著。或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為我國設計的央視大樓引起廣大人們的關注並將成為解構主義建築在新世紀的一個里程碑性的建築。打破了傳統摩天大樓的呆板佈局,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這次設計造價也相當驚人,像這樣的建築是否真的具有現實意義?當然從建築學角度分析,它的確是建築形式上的大突破,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解構主義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和爭議,但是,解構主義是在現代主義面臨危機,而後現代主義又被人們所厭惡之時,作為一個後現代時期的設計探索形式之一而產生的。在建築理論方面,它敢於打破正規傳統和正規標準,使建築設計師門從傳統的建築模式中釋放出來,對新世紀的建築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12

  [2]李辰琦,張伶領.“雜亂”中的“動態有序”――解構主義建築的動態秩序|J|.建築師,2004

  [3]C詹克斯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M|.李大夏,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徐津 建築的解構與解構的建築――思想及作品解析|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2

  篇2

  淺談西方建築文化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摘 要】 隨著歷史不斷地向前推移,在中西文化不斷地摩擦和衝擊過程中,中國的建築文化受西方建築的影響比較嚴重。現階段,中國建築在處理本土和外來建築文化問題上出現很多缺陷,不但使許多地區的本土特色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而且嚴重影響了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簡要介紹了我國建築文化的發展歷程,講述了中國建築如何受到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最後針對我國建築文化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在如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時代,處理好繼承傳統文化、借鑑外來文化與創新時代文化三者的關係意義重大。

  【關鍵詞】 中西結合、建築、傳承與融合

  一、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

  放眼中國幾千年的建築文化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的建築文化基本上是呈現一個相對保守的態勢,幾乎是沒什麼變化和突破,好壞之分也只能從建築的用料和做工質量來分辨,在文化內涵的表現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的更迭和社會的變革甚至民族的分裂與融合,但由於我國社會制度仍然沒有打破封建社會的桎梏,所以整個社會從上到下的建築風格和文化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動。封建制度是中國建築文化的基礎,封建皇權的統治使人民無力反抗,甚至有人認為封建制度永遠不會滅亡,所以,中國的建築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繼承與傳承下漸漸達到了頂峰。即使如此,中國早在近代之前也存在過西方風格的建築,但是數量和規模都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限制,比如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圓明園中長春園的海晏堂,這個建築是由義大利人郎世寧為代表的多人共同設計而成,是典型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格,但這個建築仍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西式風格,因為建築材料和許多裝飾花紋都是使用的琉璃瓦等中國特色材料。所以,中國封建社會這段時期內的西方風格建築並沒有在中國得到發展,相反卻受到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中國的建築文化出現變革的分水嶺大約在改革開放前後。封建統治時期的城市建築以皇城宮殿、貴族官邸、封建園林、宗教寺廟以及君王陵墓為主,這些造就了中國建築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幾千年人民智慧的結晶。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的建築是按照一種輻射式的鋪設方式,以某一個重大建築為中心,向四周蔓延的結構形式。很明顯,這種建築風格是為了維護集權式的政治體制,為了方便統治者對周圍事物的管理。除了這種城市建築的功能性需求,這種輻射式的結構也體現了人民對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比如,人們會圍繞宗教寺廟、家族宗祠或是官府居住,這樣不但可以就近祈福、朝聖,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加平靜的生活。

  而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建築文化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換,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也邁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城市建築的鋪設機構也由原來的輻射式變成了分散式。即使在大型城市,也很難見到巨型的建築群,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交通樞紐,已經開始向城市的邊緣遷移。這樣,城市建築的文化表現力開始由原先的核心建築群向普通的建築轉移,單體建築越來越凸顯自我,從造型、結構到色彩內容都開始豐富起來。城市建築群眾的標誌性建築越來越多,新式建築的興起也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變更的直接體現,中國已經完全擺脫封建社會為了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而延續下來的建築群結構,進入了當前城邦集中式建築與農村散點式建築相結合的新型建築群結構。

  二、西方建築文化對我國建築的影響

  西方各種各樣的文化開始進入中國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這次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也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講究的是“中和”和“中庸”,這與西方建築自由和開放的審美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衝擊。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我國更是越來越受到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與先進科學和技術的影響,於是,我國的傳統建築文化開始與西方建築文化相融合,並且開始轉型為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式建築。

  中西建築文化強烈的衝擊從鴉片戰爭一直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在這期間,西方風格的建築在中國發展較快,但在中國廣闊的疆域中仍屬於稀奇建築。由於我國當時經濟和社會的落後,以及帝國主義的入侵,這段時間興建的建築大多受到外國人的控制,由為西方設計,中國人施工。主要表現為:

  1、辦公類。中國最早的辦公類西方建築要屬傳播西方教義的教堂,這類建築帶有極強的西方文化特色,但是精神的寄託並不是西方列強所需要的。為了追求更多剩餘價值和物質利益,西方列強開始興建與洋務運動相關的辦公類建築。眾所周知,我國最早的辦公建築就是封建時期的政府官員審案辦案的衙門,這些建築都形似目前老北京的四合院,中間的大院四周是平房型建築,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建築文化風味。中西文化衝擊後,受到國外建築文化的影響,我國也開始修建多層的樓房與大院相結合的辦公類建築,高層樓房屬於西方風格,而大院式的格局則帶有中國風味,這種建築則屬於中西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2、住宅類。住宅類的建築變化比較明顯的就是上海的里弄式建築,它最早起源於歐洲聯排式的木板式建築,由於木材容易著火發生火災,1870年上海里弄建築基本都變成了石庫門住宅。這些建築在總體的排列方式上是歐洲的早期聯排式,但是每一個建築的平面結構則是中國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結構,但是在細節和裝飾方面又具有南方傳統特色。這種借鑑了歐洲風格的新式石庫門建築,整體建材使用了石頭和磚料,具有更加豐富的歐洲風格的鐵門和裝飾,最大的變化就是陽臺的新增。我們熟知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地點興業路76號石庫門就是一處當時最典型的中西結合的石庫門建築。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西方建築文化的交流如同交響樂一般,不同音調和旋律此起彼伏,中國建築文化在傳承發揚本土特色的同時,受到了非常強烈的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

  三、我國建築的發展前景

  我國建築文化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一種風格的建築都是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沉澱才能延續下來,而且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和制約。因此,在分析了中外建築文化差異和衝擊的基礎上,對我國建築的發展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首先,建築文化必須傳承和延續本土的特色文化,中國的城市建築文化具有幾千的輝煌歷史,更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城市缺乏這種突出本土建築文化特色的政策,許多地區由於受到外來建築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已經開始逐漸喪失本土民族特色。我國建築文化的“本土性”和“國際性”分辨不夠清晰,開發商也受到外來建築設計開放性的影響,盲目的追求外來建築文化。所以,城市建築在學習借鑑國外優良特質的同時必須追求本土特色。

  其次,一座城市的文化的表現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地的建築文化,城市建築的風格與特質也反映出城市人民的素質和價值取向。建築文化的發展是城市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比如地理位置、歷史背景、風土人情、氣候變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政治特色等。所以,每一座建築的興起必須講求物質功能的完善、科學技術的先進,最重要的是豐富的文化內涵。

  總結

  在西方建築文化面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其精髓的同時,一定要摒棄照搬照抄的做法,對外來的文化要有針對性的加以利用,而非全盤推行。最重要的是保證本土建築文化特色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結合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鼓勵創新。中國的建築需要新的一代人進行傳承和發揚,走出現階段我國建築文化低沉期,走向一片新的光明。

  參考文獻

  [1] 曹葉成.淺析西方建築文化對現代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影響[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4.23-25

  [2] 季富政.浸染――也談西方建築文化對中國的影響[J].建築與文化.2011,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