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作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範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築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希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衝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採訪,物件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採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現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捲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並不等於他們也應該去知道。這是多麼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並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也應該有一定的瞭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代的文化需要發展,但傳統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於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瞭解,為發揚傳統戲劇獻上自己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老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瞭解。

  現在,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瞭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瞭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篇二

  重視民族文化

  近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出臺,最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高考語文由150分增到180分,英語則由150分減為100分。語文成績佔高考總成績的比重增加,意味著國學教育將備受重視。這不僅僅是高考各科成績的變動,更是對本民族文化重視的體現,是中國人走向自信的體現。

  如今,不重視民族文化的事件屢屢曝光。小到遊客們在文化古蹟上隨便刻字,大到省市打著修繕壁畫的旗號肆意塗改原作。這是由於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並且將外來文化神聖化,由此可見,現今社會需要提高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而提高語文成績比例正好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本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

  提高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單單是為了保護遺蹟,更可以提高國人自身的道德、人文、文學修養,從而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神,《論語》《孟子》《詩經》各個都是經典,通讀中華文化經典有利於自身文學修養的提升,從而提高自身實力。魯迅從小通讀文化經典,將經典內化於心提升自身文學修養。用文學鑄成的脣槍舌劍成就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而這樣的魯迅也讓國人的文字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讓國人在國際社會中更加自信。毛澤東青年時終日浸泡在書籍的海洋之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華夏民族的智慧,豐富了自身的文學知識、提高了自身文學素養,成就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代偉人毛澤東,而這樣的毛澤東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國人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立足之地。由此觀之,為了提高國人自身的道德、人文、文學修養,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需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高考改革便顯得尤為重要。

  提高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僅能使國人更加自信,更能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讓國家更加自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軟實力已經佔據了各國競爭中相當重要的位置。現今各大強國之間拼的不僅僅是軍事的強大,還有經濟,更重要的是文化。為了是中國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需防止文化入侵。為此中國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人自身文化修養,增強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這樣才能更好地讓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自信,立於不敗之地。由此觀之,為此需要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從娃娃抓起便是最好的辦法。高考是指揮棒,它指引著國人學習民族文化、瞭解民族文化,國人便會從小將文化內化於心、不斷髮酵,將民族精神領悟至心,從而達到提高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的目的。

  高考改革意味著教育偏重的方向。提高語文成績所佔比例意味著教育將偏重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應從小抓起,從小灌輸。這次改革是高考成績的變動,是文化教育重視的體現,是對本民族文化重視的體現,更是國人走向自信的體現。

  篇三

  文化傳承,大國利器

  “魚不可脫於淵,大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現今社會,國之利器是國家強盛的象徵,是值得我們拿來誇耀並自豪的。國之利器,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從小便開始書寫方塊字,一撇一橫間,我們體味著是非真假,美醜善惡;我們朗誦詩詞歌賦,於唐詩宋詞間,感受著文人墨客的才情。2014年北京語文高考分值由150分提升至180分,英語分值由150份降至100分,這一舉措是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傳統文化,大國利器,母語教學,隨著中國改革的進行,傳統文化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於歐洲則國雄於歐洲。”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的愛國精神,增強對國家數千年曆史的瞭解。在各國都很重視外語教學的現今社會,外語教學固然值得肯定,但我們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

  在韓國對端午節申遺的衝擊下,國家越來越注視傳統文化,各地興建孔子學院也是傳統文化發揚的一個良好表現。國之利器,是文化。設想有一天,我們不再書寫方塊字,不再說著字腔方圓的漢語,這難道不是預示著一個民族的衰亡嗎?

  “漢字書寫大會”掀起一股猛烈的文化浪潮,科技在發展,外來文化在入侵我們的生活,“提筆忘字”不僅預示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對母語的疏離,更意味著我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文化見證了時代的更替,事物的興衰,它從千年前向我們款款走來,帶著書卷的香氣,引起我們對文化的渴求。

  新華網稱:“降低英語分值絕非放慢向外部學習。”中國在強盛,但未來仍有一段路要走。對於外來文化,我們應正確對待,盲目拒絕只會像腐朽的清廷一樣自取滅亡,唯有堅守自我的同時,吸引外來文化的精華,將其變為我們的養料,國家才會更興盛。

  《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陳吉寧說:“無論怎樣,請記得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在黑暗。”我們是祖國大樹上新生髮的嫩芽,充滿著無限的活力與朝氣,手握大國利器,讓我們再傳統文化的薰陶下,為祖國建設出力!

  大國利器,文化傳承;文化傳承,在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