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習俗

  自古以來清明就由踏青的習俗,那麼清明踏青遊什麼由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踏青習俗由來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遊“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不過,這一習俗的形成最初卻不是因清明節,而是與早於清明的上巳節有關。

  所謂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舊時風俗因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據《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後,上巳節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邊春遊祭祀,除災求福,主要是祈求人類的繁衍。這天,已經憋悶了整整一冬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集體在水邊舉行儀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靈。所以,這個時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會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兩個氏族之間也往往借上巳節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對歌、跳舞的活動,溝通彼此的感情。後來,上巳節演變成郊外踏青遊春,水邊宴飲賞春的節日。

  清明踏青理由

  實際上,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清明踏青好處多,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遊,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鍵的活力,靈活百骸,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迴圈得到改善,是強心最佳法。

  按摩人體臟器。清明時節,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閒遊,全身都會受到震盪,這種震盪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澱物,加速裡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調整人體代謝。清明時節,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清明節踏青可以採野菜

  清明時節,很多人到郊外踏青,順便將綠油油的野菜挖回家,端上餐桌。專家提示說,野菜中含有多種保健功能,常吃野菜對健康大有好處,但要學會科學食用。

  野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此外,野菜還普遍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對治療便祕和防治結腸癌都有好處。

  野菜的吃法有多種,既可熱炒,又可用來熬湯、做餡,還可經熱水焯後做成涼拌菜。可以食用的野菜有薺菜、蕨菜、香椿、馬蘭、魚腥草、灰菜、水芹菜、刺嫩芽、野莧菜、婆婆丁、薺菜、馬齒莧等。

  野菜雖好,但要科學食用。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有些野菜適宜生食,如婆婆丁等,最好的吃法是洗淨蘸醬生吃,而有些野菜如薺菜、馬齒莧則宜熟食。不認識的野菜不能盲目吃。久放的野菜也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現採現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鮮,清香味散發殆盡,而且營養成分減少,很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