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花的花語與傳說
王菲的一首《開到荼蘼》讓荼蘼這種潔白柔軟又略顯神祕花朵乍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這首作品由香港著名詞人林夕作詞,雖然有些人覺得這首歌詞不過爾爾,但在林夕這卻是他最喜歡最滿意的詞。那麼,大家知道荼蘼花的花語和傳說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荼蘼花的花語:末日之美
荼蘼花的傳說
荼蘼花總是開在夏季其它花兒都快凋零的時候開,所以等到荼蘼開盡了,整個花季也都過去了,因此其花語便是“末日之美”。蘇軾詩曰“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任拙齋詩“一年春事到荼蘼”,而王琪則賦詩“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天荊出莓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末日之美的詮釋。
蜀公範鎮居許下……前有荼蘼架,高廣可容數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時,燕宴客於其下。約曰:“有飛花墮酒中者,為餘浮一大白。”或語笑喧譁之際,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當時號為“飛英會”,傳之四遠,無不以為美談也。——摘自《曲洧舊聞》
蜀公範鎮居住在許下,屋前有可以容納幾十個人坐於其下圍案歡聚的龐大的荼蘼花架;每年春天,花季繁盛時,於花架下廣宴賓客。他們約定了一個世界上最獨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誰的酒杯裡,誰就把杯中酒喝乾;微風,片片落瓣像雪一樣灑滿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飛英會”的主人範鎮是司馬光的知己好友,圍繞著變法與否而個個大義凜然的政治風雲中的主角們,在政治之外,卻是這般清雅到極點的風流。
宋時,有一種製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種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細末,投入酒瓶中,然後將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飲酒的時候,開瓶取酒,酒液已經芳香四溢,這時再臨時在酒面上灑滿荼蘼花瓣,酒香聞來正如荼蘼花香,幾乎難以分辨二者的區別。這一做法,是受了“飛英會”的影響。於是,浮著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裡的一場場歡會。
荼蘼花象徵的意義
荼蘼花開代表女子青春已逝,也意味著一段感情的終結。愛到荼蘼,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也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在古人眼中是美麗與滅亡的共同體,即“死亡愛之花”。
荼蘼不是彼岸花 酴醿又稱,現常寫作荼縻、荼蘼。 古人給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佛見笑、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雪梅墩等。 荼蘼,“懸鉤子薔薇”,屬薔薇科,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複葉,小葉橢圓形,上面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初夏開花,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不結實。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 產於我國,現在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
陸游有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也不太少見。詩人楊萬里卻不喜歡將酴醿與酒聯絡在一起,他有詩:“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詩人常感情用事,晁無咎甚至說酴醿應該取代牡丹為花王。 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