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人際關係的例子
人際關係——成功的紐帶,那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2001—2002學年度,我曾做高三一個班的班主任,班上一位姓徐的同學很聰明但也自我約束力也很差,經常遲到。一次這名同學照例又遲到了,我在教室門口攔住了他,不讓他進教室。看到他一副睡眼惺鬆的懶散樣兒,不由氣得火冒三丈,惡狠狠地批評他,言語中多帶有侮辱人格的話。他當時與我吵起來,說我侮辱他的人格是不對的。僵持不下的時候,被校長看到了,校長把姓徐的同學叫到一邊,很和氣地對他談了一些什麼,姓徐的同學起初很生氣,後來漸漸平靜下來了。課間的時候,姓徐的同學找到了我向我表示道歉,他這樣反而讓我感到不好意思,我不由自主地對他說:“老師那樣粗暴對待你是不對的。”他聽後臉都急紅了,說都是因為自己的自覺性不強,對自己不負責,給我添了不少麻煩。為此,我對自己過去常常用粗暴方式處理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反思,後來與學生交往中,漸漸學會了對學生的尊重。現在姓徐的同學正在大學讀書,每年暑假回來看到我,都喜歡找我聊天,我與他竟然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二
課外活動時,高三的幾名學生在操場上踢足球,一不小心,一學生把球踢偏了,在邊上看熱鬧的一名高二學生被球重重地撞了一下,踢球的高三同學表示道歉,但被撞的高二同學還是嘀咕了幾句,高三同學以為高二同學在罵他,就把高二的同學摔在地上。高二的同學不服氣,找來了好幾位同班同學,要找高三踢球的幾位同學“算賬”,兩個年級的同學便在操場上狠狠地幹了一架,被其他同學和老師勸開後,當事的雙方同學都很凶地表示:“此事以後再好好‘算賬’。”
如此惡劣的打群架事件,校長吩咐由我處理。
我帶著高三年級的課,高三幾位學生很高興我處理他們打架的事件,他們認定我會偏向高三同學的,所以幾位同學搶著把事件經過按照有利於自己的原則有選擇地彙報了一遍。我微笑著聽完他們的彙報,對他們的意見表示尊重,但我知道,幾位同學沒有把打架過程中自己存在的問題反映出來。接下來,我讓高三幾位同學到辦公室外面等,請高二的幾位同學進辦公室瞭解情況,很顯然,高二的同學對我持有戒心,好長時間保持著事先商量好似的沉默,我笑著請他們坐到沙發上,問他們:是不是怕我偏向高三同學?高二的幾位同學看我很真誠的樣子,不好意思地說他們信任我,相信我會秉公處理的。我告訴高二幾位同學,我一定不會辜負他們這一份信任的。接下來,我與幾位高二的同學聊起了高二年級老師的教學情況、同學的學習情況,漸漸地幾位同學對我消除了戒心。後來我問他們關於打架的事,他們不僅敘述了事件發生的過程,而且幾個人毫無保留地分析了自己在打架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幾位同學真誠的態度真感動了我。我把站在辦公室外面的高三同學叫進去,向他們介紹了高二幾位同學的態度,他們顯得不好意思起來,幾個同學把自己在打架中所犯的錯誤和盤托出。
在與兩個年級參與打架的同學充分商談交換意見的基礎上,按照所犯錯誤的輕重程度,分別給予留校察看、記大過、記過、警告處分,並在全校予以通報。後來直至兩個年級同學先後畢業,也沒有見過他們再“算賬”的事發生,被處理過的同學每次看到我都很主動地與我打招呼。
三
一個大四女生,23歲的東莞人,因面臨畢業,感覺在宿舍人際關係不好,想到不久要面臨進入社會就業,想把人際關係搞好。
另外,有一個鄰居是自己的大學同學。由於兩家相近,兩位媽媽常在一起說各自己女兒,因此媽媽總是拿對方比自己。以致自己每次經過該同學的宿舍,總不由自主地看一下她是否在,看到她也感到不舒服,更害怕遇到她,但又控制不住看她。
經常因是否在週末回家需要來回考慮半天而作不了決定,無法剋制自己而到校心理諮詢室求助。
個人成長經歷:
讀學前班時,老師喜歡家中有錢或長得漂亮的孩子。被老師冷落,至今仍害怕見這個老師。此後發奮讀書。從小跟奶奶長大,父母因生女兒,被爺爺奶奶看不起,從小感覺奶奶不喜歡自己。發奮讀書,家人目前已改變對其的看法。
分析:
因早年被歧視經歷,長期挫折,壓抑情緒,形成對人對事較為偏激的性格。
在心理上,仍停留一些兒童思維模式,並形成固有的理性思維,不善情感表達。
行為上,不輕易相信人,跟人交往多停留在表面階段,很難有親密舉動,對人禮貌有距離。
在諮詢師用想象對話的方式,讓其有一些情感流露,也讓其認識到對別人的討厭大都來自早年受傷的心理偏差時,現實中跟人交往大都帶有早年的兒童心理想法,並不是客觀事實,用成年的心智面對當下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問題看似小問題,其實涉及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模式。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很難真正糾正。諮詢也只能改變表層。而人格的健全調整是需長期的自覺成長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