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用餐早知道

  用餐的時候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了禮儀,那麼你們知道禮儀的用餐是怎樣的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 入座 “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後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的座位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於右側。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後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後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的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後,腳應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隨意伸出,以免影響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將雙肘放於桌上。

  2上菜中餐上菜的順序為:開胃菜→熱菜→炒菜→大菜→湯菜→炒飯→麵點→水果。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菜,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上菜時,可將其先行上桌。有時冷菜之後,可接著上四種熱菜,但熱菜多數被省略。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吃飯、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吃飯時不要埋頭苦吃,適當的注意周圍是必要的。 3離席席間一般不可中途退席。當你要中途離開時,不需要大聲告訴每一個人,只需悄悄地和身邊的人打個招呼後便可離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離退席時,一定要向主人說明、致歉後方可離席,但切勿與其長聊,因其還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應你而對其他人失禮。 正始宴會一般在水果拼盤上桌後即可結束。此時,一般先由主人示意賓客,請其做好離席準備,這是賓客可離席的訊號。告辭時應禮貌地向主人道謝,再與其他人告辭。

  禮儀用餐注意事項

  第一點是不準有聲音。一個是不準有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和吃飯吧嗒嘴的聲音,喝湯是也不能發出希裡呼嚕的聲音;另外一個就是不能說話,默默的吃,安靜地吃飯,本身是一種很好的修行。發出各種響聲,別人聽了也煩惱。

  有這樣一個故事。西安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地方。當時玄奘法師的譯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唐王李世民來參觀,看見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卻聽不到碗筷的響聲和吃飯的聲音,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麼肅穆,多麼莊嚴。皇帝吃了一驚,對玄奘法師說,假如我的軍隊像你們這些出家人這樣整齊,那我的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第二點,不要挑好壞,不要有分別心,要有感恩之心。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基督教:感謝神賜給我食物。有些地方的佛弟子: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或唸佛。你要想到,很多人還沒得吃呢。知足才能常樂舉例:宣化上人在說到一些居士吃飯挑挑揀揀時說:人家是觀世音菩薩,我們是“觀飲食菩薩”。古人把飯當做藥,把飢餓當成病,吃飯就像吃藥一樣來治療飢餓這種病,這樣一來,你就不會貪吃了。

  第三點,吃完之後,將盤子收拾起來,不要到處亂擺放。大盤子放在底下,小盤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盤子放在上面,然後你再走,這是一個重要的規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盤子的服務員沒來,他們也會把吃完的盤子這樣疊放起來,非常整齊。不像我們這邊吃飯,經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殘羹剩飯,像戰場一樣。

  吃飯的規矩代表著文化,代表著修養,代表著內心境界。你有沒有修行,從吃飯就能看出來。

  第四點,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長輩或者客人沒到,我們不能先動筷子。弟子規: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孩子先吃完了,要對父母說:“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許,才可以離開。如果父母沒說話,就應該坐在那裡,等他們吃完,一同起身,這才是規矩。我們作為佛教的居士,吃飯的時候更應該遵守規矩。作為家庭主婦,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這都不消說了。

  第五點,不要浪費,要開水涮碗後喝乾淨,儘量不要使用多餘的餐具多用餐具,就要增加服務員洗碗的勞動,多浪費水和洗潔精,浪費人力物力、浪費資源、汙染環境,杯中水不要剩要喝完。第一是培福、惜福。同學的師父曾吃人家剩下的米,以此教育徒弟。第二是想到資源枯竭,世間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少點浪費,就能給窮人多省出一點資源,世間人還提倡環保、低碳、節能呢。不要以為素食就可以不珍惜,古人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糧食裡面凝聚了多少眾生的汗水、淚水甚至鮮血種植糧食蔬菜要打農藥,多少眾生為此而獻出了生命啊

  第六點,在寺院吃飯一定要掏飯錢,不拘多少,如果在寺院做義工就不必拘泥。

  第七點,最好吃淨口素。如果您學佛有一段時間了,那麼建議您素食,如果您還在吃肉,那會影響到你的修行三淨肉是接引初學的人入門,是一種方便。因為吃肉就是間接殺生,按現代的經濟學理論講:我們的吃肉需求拉動了殺生經濟。在消費領域你多吃一隻雞,流通領域就少一隻雞,生產領域就會殺一隻雞補充進來,這不是間接甚至是直接殺生麼?《大智度論》說:諸餘業中,殺生第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楞嚴經》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大乘入楞伽經》說:“……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