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減少自然災害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環境破壞也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人類破壞了環境,環境也用它自己的方式在警告著人們,連年的自然災害,地球母親沒有一刻平息過怒火。而人類也發現了這一點,進而大力整治生態環境。小編給大家蒐集了一個案例,來看看如何吧。

  保護環境與減少自然災害的關係案例詳解:

  一廣州市大力整治環境

  廣州市環保局,在建立“國家環保模範城”活動中,廣州一直堅持生態優先戰略,大力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從5方面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投入24億元整治城中村環境

  在城中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廣州市區有138條城中村,產生的生活垃圾佔全市日產垃圾量的1/3。創模工作開展以來,全市投入24.38億元開展了城中村河湧截汙、道路建設、供排水管網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等多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2003年至2005年,全市加大投入狠抓城市進出口的環境綜合整治和綠化美化工作。到2005年,北出口、西出口、東出口和內環路、廣清放射線及市內三大鐵路沿線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宣告完成。目前,西南出口和南出口的廣佛放射線、新光快速路的綜合整治工作,也已經進入施工階段。在城市管理“六亂”綜合整治方面,2000年至2005年,全市共整治“六亂”現象超過980萬宗。

  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54%

  在城鄉結合部汙染綜合整治方面,監察、司法等部門聯合行動,對查明有違法行為的118個企業依法作出停業、關閉、限期治理等行政處罰決定。

  在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方面,2003年至2005年,廣州投入1.82億元建設生態公益林,組織開展了4個全國生態鄉鎮、11個省級生態示範村和10個市級生態示範村的建立工作,完成城鄉結合部拆違復綠工程492項,新增及改造綠地面積53.48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廣州大力推進“青山綠地”工程,完成城區青山綠地綠化面積21.33平方公里。目前我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54%,比10年前增加11個百分點,全市人均公共綠地11.32平方米,同比增長0.98平方米,比10年前增加1.2倍。 以A級指標自我測評

  二《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生態環境問題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於佛山市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實施意見》並下發《佛山市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指標任務分解表》,將《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中的122項基本指標任務分解到105個職能部門和單位。

  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將分四個階段進行,分為規劃部署、動員宣傳,全面推進、專項整治,自評申報、迎接評審和總結表彰四個階段進行。按照全國文明城市申報、評選要求和程式,我市在進行自我測評時,將全部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的A級指標要求。

  《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是2004年9月14日由中央文明委頒發的,它為全國各相關城市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提供指導。

  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標準非常嚴格,既有經濟指標,又包括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等“六個環境”的指標要求,每個環境的考核專案又細分了很多子專案,既有考核硬軟體設施的,也有考察政府機關工作的;既有驗證檔案資料的,也有實地明察暗訪的,所考核內容覆蓋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三環保總局領導周生賢就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作出7項承諾。

  生態環境方面,人均公共綠地>8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0%,環境保護投資指數要大於2.0%,城市汙水處理率要大於60%。周生賢就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作出7項承諾:第一,便民高效。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實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的視窗式標準化管理。第二,公開透明。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辦事程式時限、准入審查條件、審批辦理結果一律公開。第三,接受監督。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重大敏感專案,事先公告受理資訊、事中公示審查進展、事後公佈審批結果。

  絕不向任何單位指定環評機構

  第四,廉潔自律。絕不向任何單位指定環評機構,絕不參與任何有償中介活動,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諮詢費、評審費、專家費,絕不收取任何禮品、禮金、有價證券,絕不參加任何不合規定的娛樂活動;第五,公平公正,做到“一把尺把關”。

  第六,嚴格審批。不符合環境法律法規、國家產業政策的專案,一律不批;選址、選線與規劃不符,佈局不合理的專案,一律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群眾反應強烈的專案,一律不批;在超過汙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對增加排汙總量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專案,一律不批。

  第七,強化驗收。對監管不力、漏管漏批的限期整頓;對環保設施未同步建成、驗收不合格的責令停產使用;對環保設施同步建設、依法申請驗收的限時辦結。

  周生賢表示,一旦發現問題,無論涉及到誰都要嚴肅查處,絕不姑息遷就。  環境保護問題。目前東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長期的砍伐和開墾,森林數量急劇下降,天然草地面積銳減,溼地面積萎縮,黑土流失,“三化”問題嚴重,生態調節功能退化,礦山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汙染十分嚴重。三省強烈要求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對涉及跨省區的環境保護問題在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給予統籌考慮。如:科爾沁沙地治理問題、松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問題、東北地區森林開發和保護問題、控制黑土流失和溼地保護問題等。我省近海岸水域生態好轉

  四河北省海域海洋生態系統已有好轉。

  《2005年河北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於日前釋出。公報顯示,2005年河北省海域海水總體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狀態,陸源入海排汙需要加強重視,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已有好轉。

  多數入海排汙口存在超標排放。2005年,陸源汙染物排海是造成河北省近岸海域環境汙染和生態損害的主要原因,多數入海排汙口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大部分排海汙水質量不符合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排汙口鄰近海域海洋環境汙染嚴重。

  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略有好轉,各海水浴場健康指數均達到優良水平。河北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功能區要求:海水養殖區養殖環境總體較好;各海水浴場的健康指數均達到了優良水平,其中昌黎黃金海岸和北戴河老虎石浴場的健康指數達到了優秀水平;海洋自然保護區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全省海洋傾倒區海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正常,環境質量基本滿足環境功能要求,傾倒也未對周邊環境敏感區或其他海洋功能區的正常使用產生影響。2005年,近年來赤潮頻發的秦皇島海域自2002年以來首次全年無赤潮發生。

  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緩解資源瓶頸對經濟發展制約的正確選擇,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要使勤儉節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落實這一精神,就必須正確把握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人文要求。

  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道路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實現更加科學、更加和諧、更加文明的發展,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人文背景。建設節約型社會,首先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道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節約的關係。

  節約型社會並不等同於不求發展,不等同於不加快發展,也不等同於堅守清貧,一味節衣縮食。過去,人們之所以提倡節儉、節約、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制於發展的滯後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有限。現在,我們重申節儉、節約、節能,則是基於對發展與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關係的深刻反思,是在逐漸過上好日子的同時反對鋪張浪費。歸根到底,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倡的節約,是發展中的節約,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它要求以長遠的眼光、科學的判斷和科學的規劃為前提,這同以往那種不講科學、目光短淺、拆東牆補西牆的低水平建設有著本質的區別。

  節約型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不是單純地為了節約而節約。以前,由於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單位產品能耗高。這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也誘導了人們對節約理念的漠視,助長了人們對資源的過度使用。今天,如果我們依靠資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來刺激和支撐經濟增長,將有可能出現未富而資源先枯、環境先衰的局面,從而失去持續發展的基礎,遺患子孫。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關鍵是要把節約資源、降低能耗貫穿於生產的全過程,實現能源和資源的節約與合理使用。因此,我們要以科學的精神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的方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正確處理好節約與發展的關係,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效益,切實轉變竭澤而漁、竭林而耕、竭礦而採的增長方式,著力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生產結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資源迴圈式利用,推動產業迴圈式組合,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真正做到在發展中節約、在節約中發展,以發展促節約、以節約促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節約是人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事實證明,一個驕奢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對於一個人來講,無論財富有多少,權力有多大,勤儉與節約與否,永遠都是折射其精神面貌的一面鏡子。節約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意志和品質,使人遠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

  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老子將“儉”視為為人處世的“三寶”之一,孔子把儉和溫、良、恭、讓同視為重要的道德範疇。荀子在《天論》中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古訓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有這些,都鮮明體現了古人的節約觀念,是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人文資源。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是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是黨的戰鬥力、凝聚力的重要來源。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都是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

  正是依靠這種力量,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不斷走向興旺發達。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要求全黨同志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於克服腐敗現象。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同志反覆強調: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絡的一個法寶,也是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政治素質。我們黨正是靠艱苦奮鬥不斷髮展壯大起來的。過去幹革命需要艱苦奮鬥,今天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要靠艱苦奮鬥。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同志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記“兩個務必”,帶頭艱苦奮鬥。他明確指出:“越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將來我們的國家發達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也不能丟。”今天,我們黨號召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求每個黨員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使厲行節約成為自覺意識、自覺行動,成為我們永遠不變的政治本色。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造就健康的生活方式。節以修身,儉以增志,崇尚節約,就是選擇一種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的生活方式,就是確立一條走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科學的生活方式,能夠使人身心強健、充滿活力,自覺抵制腐朽沒落思想的侵蝕,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更好地投身到各項工作之中。當前,節約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一些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倡導並實施由消費型社會向節約型社會轉型,我們應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勤儉節約對於人類的重要性,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

  厲行節約並不是要抑制消費,而是用理性的態度去對待生產、生活。我們發展生產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建設節約型社會,目的也就是要使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不是反對合理的消費,而是反對與科學生活方式相悖的不健康的消費,反對超越現實條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反對鬥富擺闊的奢靡消費,更要反對假公濟私、損公肥私的公款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從根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形成的各種陳規陋習入手,樹立綠色消費、文明消費和理性消費的觀念,科學生活,文明生活,健康生活。

  前不久,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最後一句話就是“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率先垂範、先行一步,儘快健全節約型社會的體制機制,抓緊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加大建設節約型政府的工作力度,杜絕浪費,實行“陽光”採購,以厲行節約的政風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營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濃厚氛圍,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只有當全社會都把節約當成共識,人人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盡責、個個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出力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節約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可以與大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