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應對核輻射

  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後,不同階段可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核輻射呢?

  身邊的輻射劑量知多少?

  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少量的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過量的放射性射線照射對人體會產生傷害,使人致病、致死。劑量越大,危害越大。

  資料顯示,人類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各種輻射中。來自天然輻射的個人年有效劑量全球平均約為2.4毫西弗,其中,來自宇宙射線的為0.4毫西弗,來自地面γ射線的為0.5毫西弗,吸入主要是室內氡產生的為1.2毫西弗,食入為0.3毫西弗。

  人們每年攝入的空氣、食物、水中的輻射照射劑量約為0.25毫西弗。戴夜光錶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飛機旅行2000公里約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菸,一年有0.5至1毫西弗;一次X光檢查0.1毫西弗。

  資料顯示,當輻射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醫學上觀察不到對人體的確定性效應,即明顯的組織損傷;當劑量超過4000毫西弗,在沒有醫學監護的情況下,有50%的死亡率,而當劑量超過6000毫西弗時,則可能致命。

  公眾如何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

  一旦出現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儘可能獲取可信的關於突發事件的資訊,瞭解政府部門的決定、通知。應通過各種手段保持與地方政府的資訊溝通,切記不可輕信謠言或小道資訊。

  第二件事是,迅速採取必要的保護自己的防護措施。例如可以選用就近的建築物進行隱蔽,應關閉門窗,關閉通風裝置。根據地方政府的安排實施有組織、有序地撤離。當判斷有放射性散佈事件發生時,切忌不能迎著風,也不能順著風跑,應儘量往風向的側面躲,並迅速進入建築物內隱蔽。採取呼吸防護,包括用溼毛巾、布塊等捂住口鼻,過濾放射性粒子。若懷疑身體表面有放射性汙染,採用洗澡和更換衣服來減少放射性汙染。防止食入汙染的食品或水。

  出現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公眾要特別注意保持心態平穩,千萬不要惶恐不安。

  不同階段應採取哪些核輻射防護措施?

  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後,不同階段可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事件發生1至2天內,對人員可以採用的防護措施有:隱蔽、呼吸道防護、服用穩定性碘、撤離、控制進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護是用幹或溼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動,可防止或減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穩定性碘能防止或減少煙羽中放射性碘進入體內後在甲狀腺內沉積。

  在事件中期階段,已有相當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沉積於地面。此時,對個人而言除了可考慮中止呼吸道防護外,其他的早期防護措施可繼續採取。為避免長時間停留而受到過高的累積劑量,主管部門可採取有控制和有計劃地將人群由汙染區向外搬遷。還應該考慮限制當地生產或貯存的食品和飲用水的銷售和消費。根據這個時期對人員照射途徑的特點,可採取的防護措施還有:在畜牧業中使用儲存飼料,對人員體表去汙,對傷病員救治等。

  在事故晚期恢復期面臨的問題是:是否和何時可以恢復社會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進一步採取防護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徑為汙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懸浮物質的吸入引起的內照射。因此,可採取的防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通路、避遷、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儲存飼料和地區去汙等。

  什麼情況下需要採取個人防護措施?怎樣防護?

  當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汙染時,就需要採取一些個人防護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質所致劑量減少約90%。體表的防護可用各種日常服裝,包括帽子、頭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對已受到或可疑受到體表放射性汙染的人員進行去汙,方法簡單,只要告訴有關人員用水淋浴,並將受汙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起來,直到以後有時間再進行監測或處理。要防止將放射性汙染擴散到未受到汙染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