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的神話故事
祝融,古代傳說中的火神,關於你聽過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談起南海神廟的建立,人們自然會問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發生火災,人們仍然認為祝融君光臨。祝融究竟是誰呢?他又怎樣合水火為一神的呢?這有許多傳說。
傳說一:祝融是中國帝王。他以火施化,號為赤帝。相傳,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傳說二:上古帝嚳ku音酷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兒子,他的官職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於職守,努力為帝嚳和廣大黎民服務,當火官有功,帝嚳於是賜以“祝融”的封號。“祝”是永遠、繼續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徵,就是希望重黎繼續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傳說三: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於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嶽,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後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 今衡陽南嶽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後岩石上建有石欄杆,可以憑欄瞭望北山的風光。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徵,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離“≡”屬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傳說四:堯帝時期,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堯帝下令鯀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後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於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於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並奪回餘下的息壤。上帝還命祝融監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由於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傳說五:北水神王與火神祝融戰鬥,被祝融真火煉死。從此,祝融成為水火之神。
祝融的概述
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 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祝融氏是黃帝后世子孫。《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
重嚳封功食邑於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分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
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狀昭顯,食邑於新鄭,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誌》特為祝融作《封建表》
另外,三國時南蠻王孟獲之妻亦叫祝融,相傳是火神祝融之後裔。
祝融的文獻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另據《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後代也就不奇怪了。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註釋“火神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爭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幹釐夏城之閒,西北之隅。”降火助戰,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使用於戰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的。於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