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稿
科技工作關係國家未來發展大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科技工作會議講話,僅供參考。
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範文一:
剛才,我們隆重表彰了榮獲全市科技進步獎的單位和個人,白下區、南工大、海昌中藥集團等三家單位分別作了很好的交流發言,聽了以後很受啟發。在此我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向獲獎的單位和同志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希望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為全市的科技工作和科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季市長對去年全市科技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對今年科技工作作了具體部署,我完全同意,請各區縣和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各區縣政府向市政府遞交了20xx年度科技工作目標任務責任書,希望大家履職盡責,兌現承諾。藉此機會,我談三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正視差距,進一步增強做好科技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自從南京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以來,全市科技系統積極搶抓機遇,大力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推動科技體制綜合改革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上,開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是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相繼頒佈了《南京市促進技術轉移條例》、《南京市智慧財產權促進與保護條例》等一批地方法規,啟動實施了“科技創新20條”、創業創新“1+8”政策體系、“科技九條”等突破性政策舉措。
二是科技創業創新的載體環境不斷優化。南京“321”創業創新人才計劃、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群建設、人才安居工程、科技創業投融資體系建設等取得初步成效,在海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是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體系不斷完善。我市聯合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江蘇省政府共同建立了“南京建設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部省市聯席會議”制度;對南京市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進行了優化調整,並圍繞科技發展的重大事項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建立了“市委書記牽頭抓人才、市長牽頭抓教育、市委副書記牽頭抓科技”的高位統籌機制,基本形成“大科技”的組織領導體系。
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成效正在逐步顯現。去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1%;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省31.3%,繼續位居全省第一;在國家科技部全國科技進步考核中,市和13個區縣全部順利通過考核,其中,南京市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鼓樓、江寧、雨花臺、棲霞、玄武等5個區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縣”稱號。在經濟日報社主辦的中國自主創新年會上,南京上榜“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這些成績的取得,浸透著全市科技工作戰線幹部群眾的心血和努力。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各位,並通過你們向全市科技工作戰線的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經過多年的努力,南京已經進入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現代化跨越的新階段,正面臨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戰略,以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為主攻方向的第三次重大歷史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能否實現黨代會確立的“創成率先大業”目標,一個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就在於我們能不能聚焦“四個第一”,在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上取得實質性大突破,從而在創新型經濟發展上爭先和領先。實施創新驅動,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是第一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
南京是創新資源密集型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豐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創新型經濟具有突出優勢。南京創新驅動的實施成效,根本上要靠全市科技系統發力,要靠科技工作推動,要靠科技進步支撐。可以說,科技工作的水平,決定著南京新一輪發展的未來,決定著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大局。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南京最大的優勢在於科教與人才資源豐富,而最突出的問題卻是科教與人才資源的轉化不充分,科技發展中始終存在著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我們不能只看到科技工作中的成績,尤其是一些很光亮的數字,這些數字好看但不好用、不實惠,甚至掩蓋了背後的實質性問題,使我們的認識造成一定的偏差。
一是有效的研發投入不足。去年南京市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達到3.1%,是全國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南京的企業界研發投入只佔一半,比例只有1.5%左右,而深圳90%以上的研發投入是由企業貢獻的。又據省內的統計,蘇州88.6%研發機構建在企業,無錫91.0%研發機構建在企業,而南京只有43.5%。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低。統計調查顯示,南京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應用轉化,高校承擔的國內科研課題中也只有20%直接面向市場應用,在南京地區高校中有70%左右的職務發明專利在“沉睡”。這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投入佔比高達40%的情況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三是創業型的人才數量太少。一方面是企業研發人員比重低,據統計,蘇州86.1%的研發人員在企業,無錫95.5%的研發人員在企業,而南京只有48.6%研發人員在企業;另一方面,創業人才數量少,我市現有國家“千人計劃”55人,居全國第三、江蘇第一,但創業人才僅6人,加上省“雙創人才”9人,也只有15人,而蘇州50人中80%是創業人才。這裡所謂“創業人才”,其實就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人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資源集聚、整合與轉化能力不強的問題,而資源集聚、整合與轉化能力,正是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儘管我們多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先進區縣”的稱號,但這是全國大範圍的常規考核,很大程度上考核的是你的專利成果,考核的是你服務全國的水平。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有專利成果不等於有產品,有產品也不等於有產業,更不等於有推動發展的經濟和財富效應。如果從“產品”的角度講,我們南京生產的主要是“半成品”。南京每年畢業的25萬大學生研究生是“半成品”,他們必須到社會這個大熔爐裡去鍛造,成為能夠創造財富、造福社會的人才,才能算是“成品”。每年產生的大量科研成果也是“半成品”,科研成果只有通過創業、通過企業進而變成產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算是“成品”。南京的石油化工產業,多數處於初加工環節,生產的也多數是“半成品”,能耗很高、成本很高、附加值很低;產業鏈上的深加工環節、“成品”環節卻不在南京,而在市外和省外等其它地區。從“半成品”發展到“成品”,需要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手段、一定的過程。否則,南京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資源,是不可能大規模自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這就好比“孵小雞”,在自然條件下,會有一些小雞孵出來,但是絕大多數一定是“旺雞蛋”,不能成活。進一步講,“孵小雞”光靠“老母雞”也不行,因為“老母雞”也不可能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能“孵”出“小雞”,至少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和“雞窩”。所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聯手創造適宜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件和環境。同時也要看到,科技成果轉化通常都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如果我們不想去面對風險、忍受痛苦,也不可能提高轉化的成功率。根據全省統一的科技進步水平監測結果,南京的科技進步水平在江蘇排第三位,蘇州第一,無錫第二,而且差距還不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因為科技進步不是簡單體現在科研經費佔gdp比例這個唯一的指標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科技進步對經濟質量、經濟效益乃至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帶來的改善上。我們的排位偏低,正是因為這個比例並非衡量科技進步的決定性指標。因此,我認為,跟南京所擁有的科教資源優勢相比,我市“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也不夠突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南京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就不在於科技本身,不在於科技研發和基礎研究本身,而在於科技資源的集聚、轉化和應用,使之成為產業經濟的現實驅動力。所以我們不能就科技來抓科技,不能再把科技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科研專案的立項、課題的評審、經費的安排等常規工作方面。做科技專案,是高校院所、專家學者的長處,也是他們的責任,我們不可能比他們強。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把高校院所、專家學者已經做出來的成果,拿出來轉化,為推動發展、造福社會服務。現在這方面的工作,恰恰是我們的一個薄弱環節。為此,我們應該把科技工作的著力點,放到科技怎麼應用、怎麼轉化為現實驅動力上。如果我們不在自身的資源優勢上下功夫,不在科技資源轉化上求突破,就不可能實現創新型經濟的大發展,就不可能率先在全省建成創新型城市,甚至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都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對此,全市上下特別是科技系統的同志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不斷增強做好科技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把準方向,聚焦關鍵,奮力開創科技創業創新工作新局面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要求,創成率先大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的道路,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科技系統要貫徹落實黨代會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工作的職能作用,就必須立足南京的發展基礎、現實差距和目標要求,以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主抓手,以推動科技創業創新為著力點,聚焦“主體、服務、機制、應用”等四個關鍵環節,全力改革攻堅、創新突破,奮力開闢南京科技工作新局面,為在2015年建成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奠定堅實的基礎。
1、抓好兩大主體。要把突出創業創新主體的地位、發揮主體的功能作用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一是突出人才的創業主體地位,以人才引領發展。南京主要缺的不是科技創新人才,而是科技創業人才,特別是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要高度重視引進和培養創業創新人才,全力推動科技創業創新人才的大擴容,通過創業人才創辦企業、轉化成果、培育產業。我市實施“321”人才計劃不到半年,就有1200多人申請,目前已經首批遴選出“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315人、“科技創業家培養計劃”48人,集聚“中央‘千人計劃’創業人才”40人,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目標的105%、109%和222%,成效超乎預期。這說明我們的政策是對路的,南京對創業人才也是有吸引力的。今年要進一步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深入推進,一方面要加快既定人才政策的落實和兌現,為吸引更多人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人才工作的針對性,更加註重引進符合我市產業發展方向的國家級研發機構和頂尖人才,更加註重對矽谷地區留學人才和科研團隊的引進。與此同時,要強化“科技九條”的落實,把蘊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的科技與人才資源轉化為創業創新的現實力量。二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不久前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溫家寶著重強調“要把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作為今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首要重點任務”,這對南京很有針對性。制約南京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創新型企業太少。要把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擺上突出位置。上個月省“兩會”期間,省委羅書記參加南京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南京在全省率先實現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今年全省的目標是70%的覆蓋率,我市去年的覆蓋率是74%,今年要爭取達到95%,力爭明年實現率先全覆蓋,使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能力實現新的躍升。今後凡是引進的大中型企業,必須要有研發機構,或者要有短期內建立研發機構的計劃。要大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和支援企業以各種方式建立研發機構,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加快向研發型、智慧型乃至跨國型企業轉型升級。
2、抓好科技服務。實踐證明,科技創業創新必須要有體制機制靈活、服務功能完備的孵育和服務環境。我們科技工作的一個重要導向,就是要使整個城市具備一種綜合性的創業創新服務功能,著力提升優勢資源向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轉化的能力。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要從三個層面用心著力,統籌推進。第一個層面,就是聚焦科技創業載體,營造綜合服務“小環境”。現在南京絕大多數的孵化器、科技園、開發區等,都不具備真正的科技創業孵育功能。為此,我們就必須像國家改革開放之初先搞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和高新開發區一樣,在小範圍內先行先試。首先在科技創業特區、大學科技園創業園等一個個小區域內,按照國際一流標準,營造一種特別適宜創業創新的功能載體和制度環境,著力提升創業孵化的成活率和企業培育的成功率。如果說初創企業是“小苗”的話,那麼我們的科技創業特區等載體就要成為最適宜種子生根發芽和快速成長的“溫床”、“溫室”。如果說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研發機構是“大樹”的話,那麼我們的這些載體就要成為最適合“大樹移栽”的沃土。前段時間我和季市長到浙江學習,浙江的大學科技園的規模水平,特別是公共服務的健全程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們搞創業載體,決不能只是建房子、掛牌子,一定要把公共服務的“軟環境”搞上去。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招才引智,過去比的是政策、比的是硬體設施,現在投資商和創業者更看重的是功能、是服務、是文化、是綜合環境。去年以來,全市規劃建設的20個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群已有15個掛牌或動工開建,今年要加快各方面工作進度,確保集聚科技創業企業3600家以上。第二個層面,就是在全市範圍內有序拉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框架。要按照市黨代會及其前後兩次全委會的部署,抓緊建立專業性的創業創新教育輔導體系,建立健全以公共技術、投融資、資訊交流、中介服務和政府服務“五大平臺”為主體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以及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等。前兩個層面,主要是政府主導,儘快彌補“市場失靈”。但是創業創新活動,最終還是要靠市場機制,靠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和作用。所以,第三個層面,就是積極發展市場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科技與應用、生產及消費不可缺少的橋樑和紐帶,是衡量一個城市創新能力和水平的突出標誌,同時其本身也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正在快速增多,服務的領域和手段正在不斷豐富,但從整體來看,科技中介服務仍是制約科教資源優勢發揮、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短板。我們要著眼長遠,堅持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的導向,大力發展科技研發、產品設計、科技金融、管理諮詢、技術市場交易、智慧財產權管理、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著力提高各類科技服務的可獲得性、易獲得性。通過三個層面的協同努力、不懈努力,最終使整個城市具備強大的科技創業創新綜合服務功能。
3、抓好機制創新。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於南京而言,更為緊迫的是創新合作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的創業創新積極性引導好、發展好。衡量一種合作機制是否有效的關鍵標準,不在於各方簽了什麼樣的戰略合作協議,掛了什麼樣的合作牌子,而在於這種機制是否符合市場化、產業化的規律,進一步講,就是看它是否實現了利益上的捆綁和融合。這正是所強調的“協同創新”和“政產學研融合”理念的體現。我們南京地區的絕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都是省屬、部屬,與南京市沒有行政隸屬關係,所以我們不可能通過行政的方式,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和方式,把大家的利益捆綁起來。因此,必須堅持把利益捆綁作為科技工作機制創新的核心原則,力求從根本上啟用南京高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的科技創業創新能量,為我所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各區縣、開發區與市內外的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創業創新平臺和實體。按照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群“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思路和“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模式,共建大學科技園;按照“產業技術研究院+學科型公司”模式,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總之,就是要通過利益上的捆綁和融合,切實讓政、產、學、研、金各方面利益主體,像機器齒輪一樣咬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咬合,實現內在主動的、協調融合的、共興共榮的聯動發展。今年我們要搞一個課題,評估一下每個高校對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再準備拿出一些錢出來,論功行賞,實施有效的激勵。
4、抓好應用推廣。科技的價值在於實踐中的應用和推廣,在於推動發展、服務社會、造福人民。要圍繞關係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問題,紮實推進全民健康、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公共安全、村鎮建設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組織實施一批民生科技示範專案,以科技惠民生。要把科技應用推廣與現代農業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公益性推廣服務、社會化創業服務、多元化科技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以發展都市農業、高效農業為導向,以溧水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為龍頭,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要高度重視“科技青奧”建設。去年市科委牽頭編報的科技青奧專項行動計劃,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援,將獲專項經費資助5184萬元。要以此為契機,落實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理念,在生態環境、公共安全、數字資訊與智慧化控制、新能源、綠色建築、管理與科普等領域,加快展開科技計劃佈局,抓緊建設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智慧電網等有南京特色的科技示範工程。我們強調科技工作要向“主體、服務、機制、應用”等四個關鍵環節聚焦,說到底就是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加快實現轉型。要把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從立項、評審、分配經費等常規性領域,轉向科技創業創新領域。抓主體、抓服務、抓機制、抓應用,不是科技系統一支力量就能做好做成的,需要教育、人事、人才、組織等各部門聯動,特別是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牽涉的部門、層級、範圍更加廣泛。但是,科技系統的著力點,必須率先地、堅定地轉移到科技創業創新工作上。
三、加強領導,廣泛動員,凝聚做好全市科技工作的強大合力
20xx年是全面落實市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的“改革攻堅、創新突破年”。最近省委羅志軍書記多次指示,今年不提新口號,聚精會神抓落實。從我市出臺的科技創新20條政策,到制定的科技創新“1+8”政策體系,再到20xx年春節前出臺的“科技九條”,可以說,今後幾年南京科技工作的政策框架基本確立,目標任務已經明確,政策舉措已經部署。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落實推進,確保各項科技工作部署早見成效、見大成效。
1、要把落實政策擺在首要位置。政策是否有效力,關鍵在於落實,否則再好的政策也毫無價值,甚至會帶來複雜的負面影響。不制定政策,至少還可能會讓我們的工作更加靈活;但是出了政策卻不落實,必然會讓政府的公信力大受影響。政府沒有公信力,城市就對人才沒有吸引力,甚至已經引進的人才也留不住。所以說,政策不落實,甚至比不制定政策的影響還要差。因此,各級各部門要針對既定的政策框架和要求,加快制訂出臺相關實施細則,確保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同時,還要認識到政策生命力在於動態適應性。要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注重發現新問題和新需求,及時優化調整既定政策,使其更具針對性,更富創造性,更有實效性。我們的政策是公開的,很容易被其他地區模仿。如果我們在落實政策上行動不夠快、舉措不夠實,人家學了你的政策,很快就能拿出力度更大的政策跟你競爭,這也要求我們根據發展實際和競爭形勢,及時調整優化政策,始終保持政策上的領先性和實效性。這裡還要強調的是,我市已經出臺的創業創新扶持政策,特別是“科技九條”,有些確實與高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現行的體制機制存在一定的衝撞,對此我們要積極配合,主動服務,幫助他們消除顧慮、減輕負擔,儘快拿出對接和細化政策,引導他們融入到南京科技創業創新的大潮中來。
2、要切實加強基層科技工作力量。推動科技工作的落實,基礎在基層、主體在基層、活力在基層。科技的應用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技能培訓、科技服務等大量工作都在基層的區縣、開發區以及各類園區。各級各部門特別是科技系統要主動適應基層工作需要,堅持分類指導、統籌協調,推動科技人才向基層匯聚,金融資本向基層投入,創業創新載體向基層佈局,切實通過提升基層科技工作能力,推動全市科技工作部署又好又快落實,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服務。重點把科技創業特區、大學科技園、農業科技園、文化創新園等基層載體的工作人員力量配強配好,有組織地對這些人員開展政策和技能培訓,包括選送到科技創業先進地區學習培養,著力提高他們的政策把握能力和操作執行能力,確保我們的創業創新工作部署準確高效地落實到位。
3、要建立“一把手抓科技”的高效機制。各級“一把手”要抓好“第一生產力”,做到有目標、有督查、有考核、有獎懲、有成效。要加強對創業創新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探索新路子,創造新經驗,推動新發展。要積極組織加大有效科技投入,著力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和執行機制。今天的會議上,各區縣都向季市長遞交了責任書,對此市有關部門要加強督查考核,確保如期完成甚至超額完成。市科委、科協包括區縣科技部門,在全市科技工作中肩負著重要使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履職盡責;教育、人才、組織等所有相關部門都必須發揮職能優勢,積極主動配合,不做“旁觀者”,當好“推動者”,共同做好科技工作。
4、要大力營造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經過前一階段的密集部署,我市科技創業創新工作已經全面拉開框架。各級各部門包括企業、中介機構,要積極主動做好科技創業創新的宣傳和推動工作,為推動自主創業、知識創業和科技創業“鼓與呼”。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敢於創業創新、奮力創優創造”的精神,讓全社會充分理解科技創業、積極支援科技創業,踴躍投身科技創業,讓一切創業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形成科技創業創新的強大合力。
同志們,科技工作關係南京未來發展大局。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各部門和各區縣、開發區承擔的科技工作指標任務之重也是前所未有。希望全市上下特別是科技系統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紮實做好科技工作,以優異的業績迎接黨的勝利召開!
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範文二:
各位領導,同志們:
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今天正式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傳達20xx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和段琪副省長將到會指導,並作重要講話。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廳做工作報告。
一、開拓創新,圓滿完成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
20xx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十一五”規劃實施和全面啟動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的關鍵之年,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科技部的部署和安排,以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為重點,完善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著力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專案和重大創新工程,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人才,鞏固提升優勢、特色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和產業競爭能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全省科技工作成效
20xx年,省級科技計劃支援開發新產品222個,其中重大新產品50個,解決產業關鍵技術331項,其中重大核心技術30項,新產品的產業化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新增產值208億元、利稅30億元;新增專利授權212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39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兩米級光學望遠鏡和全球最大的國際標準化靈長類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基地;培育創新型企業64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6家,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3家;引進高階科技人才9名,遴選省創新團隊21個,選拔培養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物件100名。
1.啟動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自主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是提升重點產業競爭力。建設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化創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產業化創新基地,裝備製造業產業化創新基地,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新的進展。20xx年組織實施了49個重點專案,帶動企業投入21.1億元,預計實現銷售收入74億元,利稅12億元。“昆明國家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即將獲國家科技部認定。世界最大錫材加工中心、錫化工加工中心以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bga焊錫球生產線的建成,標誌著我省錫精深加工產品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雲南煤化集團解化公司碎煤熔渣加壓氣化技術成功應用於15萬噸二甲醚、配套20萬噸甲醇工程建設,固定床絕熱反應器一步法甲醇轉化制汽油工藝技術應用於國內規模最大煤變油裝置,成功生產出合格的93#汽油產品,實現了利用低熱值褐煤生產新能源化工產品的產業化。高溫高壓飛灰過濾器的成功開發,為50萬噸/年合成氨工程關鍵裝置國產化提供了支撐;雲維公司實施的粉煤氣化技術體現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煤氣化技術,採用該技術建設的50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已建成投產。昆船公司開發的機場行李自動分撿系統屬國內首創,得到國家民航局的認可。昆船公司開發的多功能自動配送系統獲專利授權6項,在青島菸草公司、合肥菸草公司等多家配送中心成功應用。
二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重點產業及優勢特色產業,開展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究、關鍵技術開發、重大共性技術攻關,一批高新技術開發專案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0xx年,我省首批按國家新標準認定了高新技術企業76家,256家納入統計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上繳稅費、淨利潤、出口創匯分別達到了703.7億元、709.8億元、124.8億元、38.7億元、38.9億元、14.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26.5%、16.6%、3%、5.7%、6%,64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總收入超億元,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8.2億美元,同比增長?19.1%?,佔外貿出口總額的16.5%。昆明高新區、昆明經開區、玉溪高新區、大理高新區4家高新區共實現工業總產值647.12億元,同比增長19.8%,實現技工貿總收入968.52億元,同比增長27.1%,實現工業增加值155.6億元,同比增長22.9%,實現稅收總額43.2億元,同比增長34.5%。昆明雲內動力股份公司開發的增壓中冷柴油機為國內首家達到歐ii排放標準的自主創新柴油機產品,具備20萬臺/年轎車柴油發動機生產能力,成為國內最大的多缸小缸徑柴油發動機生產企業之一,自主開發的節能、環保型柴油機達到歐ⅳ排放標準,企業開發和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居國內同行業前列。雲南南天電子資訊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存摺印表機生廠商,其國家重點新產品pr系列存摺印表機已累計銷售近70萬臺,連續15年國內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
三是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專案,突破一批對農業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發展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開發農業新品種35個,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200多項,新增銷售收入10億元,新增利稅近2億元。20xx年,省科技計劃支援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通過審定23個,其中6個通過國家級新品種審定,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11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示範推廣1064萬畝,平均畝增產40-50千克,增產糧食近5億千克,增加產值8億元以上。“十一五”以來省科技計劃支援選育水稻新品種17個,示範近500萬畝,增產稻穀約2.5億千克,新增產值4.5億元。花卉產業創新基地初具規模,20xx年,科技支撐花卉產業實現總產值176億元。共選育出月季、康乃馨、菊花、非洲菊等花卉新品種系100餘個,其中獲新品種權11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鮮切花新品種佔全國總數的80%。認真落實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20xx年,共安排培育特色產業專案252項,選派科技特派員1308名、科技輔導員2071名,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2萬多期,培訓農民近160萬人次,配套完善科技活動室1402個,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48個。
四是加強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圍繞全省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節能減排新工藝、新裝備、新產品及示範工程專案40項,安排省級科技經費5822萬元。通過實施省科技計劃專案,全年技術節能超過100萬噸標準煤,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以上。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噸鋁電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鋁電解、炭素生產各汙染物排放濃度遠遠低於國家標準排放要求。雲天化集團採用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溫位餘熱回收技術,年節能近40萬噸標準煤。祥雲飛龍實業有限公司的“兩段中和+組合膜分離”新技術國內領先,建成了生產廢水處理系統,實現鉛鋅冶煉廢水零排放。
五是培育創新型企業。20xx年,省科技廳聯合省國資委、經委、總工會,認定了省級第三批20戶創新型試點企業,我省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64戶,5家企業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截止20xx年,共安排試點企業條件平臺建設和科技計劃專案經費1.05億元,引導企業投入研發經費15.77億元,銀行貸款和主管部門配套資金7.2億元。第一、二批44戶創新型試點企業自建、共建研發平臺達到100餘個,研發了280多個項重點新產品和關鍵技術;共引進和培養高職以上技術研發人才300餘名,申請專利、軟體著作權、新產品認定等340多項,獲授權230多項,制定企業標準70餘項;試點企業總產值、增加值、銷售收入、利潤、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15%以上,萬元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以上,第一、二批44戶創新型試點企業20xx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800多億元,利稅120多億元。
六是強化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支撐。20xx年,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雲南基地第二期建設開始啟動,以中藥、民族藥為核心,實施了六大推進工程,開展了19箇中藥、天然藥物新藥的臨床前預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研究和原料藥二次開發。頒佈實施了154個藥材質量標準、188箇中藥飲片標準。“十一五”以來,支援的新藥研發專案中,已有23個獲新藥證書、13個獲臨床試驗批件,形成了以青蒿素、白藥、三七、燈盞花等品種為代表的雲藥體系。在環境保護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和創新性的成果,“滇池入湖河流水環境治理技術與工程示範”完成整合技術組合示範工程5項,獲專利受理34項其中發明專利31項,獲專利授權1項,為制定環境保護規劃、有效採取工程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公共安全領域科技工作取得新進展,昆明市作為全國第二批科技強警示範建設城市順利通過公安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驗收考核。通過組織實施“昆明新機場航站樓工程減隔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使昆明新機場航站樓成為全球最大的使用減隔震技術的單體建築,為昆明新機場的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邁上新臺階,曲靖市麒麟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科技部驗收,陸良縣被批准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環境得到改善
一是加強科技條件平臺建設。雲南科技創新園選址初步確定,與官渡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科技創新園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省科技館新館建設專案正式啟動。初步形成了省應用技術研究院組建方案,開展了專案建議書的編制工作。雲南省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及服務平臺建成。全球最大的國際標準化靈長類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基地投入執行。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107家,其中,10家通過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二是培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啟動了高階科技人才引進計劃,支援、資助我省企業、高校、院所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國內著名院所,引進高階科技人才9名。新遴選省創新團隊21個,使全省創新團隊達30個。新選拔培養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物件100名,使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總數達到501名,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物件總數達到266名。
三是科技創新產出成效顯著。全年申請專利4089件,同比增長31.6%,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474件,同比增長45.4%;228個專案人獲得20xx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黃潤乾院士獲得突出貢獻獎。國際天文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黃潤乾行星”。我省7個專案9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雲南省化工研究院的“高效利用反應熱副產工業蒸汽的熱法磷酸生產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成果已在全國行業內20個企業35套生產裝置上實施了技術轉讓,覆蓋了國內生產能力的40%。省農科院番興明研究員榮獲20xx年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二做好科技工作的經驗和體會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圓滿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我們的工作體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領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科技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新一屆省政府成立後的第一個專題會議就是召開科教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科技工作。省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啟動了“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對科技工作進行了視察和指導。
2.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是做好科技工作的關鍵
一是充分利用部省會商工作機制,召開了第一次部省會商工作會議,積極爭取科技部對雲南科技工作的支援,部省會商機制建立兩年來,我省共爭取國家科技經費6.8億元。
二是設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雲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學聯合基金。聯合基金總額為每年3000萬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在協議期內每年分別出資1500萬元構成,聯合基金針對雲南的發展需求,解決雲南的科技難題,吸引和集聚全國範圍的科學家,開展重大基礎研究。20xx年,聯合基金共立項支援重點專案18項,由雲南省有關單位牽頭承擔的12項。
三是加強與省級部門的工作協調,強化對州市科技工作的指導。聯合省經委、省國資委、省總工會等部門,共同組織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與省商務廳共同實施科技興貿工作;與省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科學大講壇”。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見》,對科技富民強縣等計劃實施備案制,啟動州市黨政“一把手”科技工程專案30項,總投資14億元。
四是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工作。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計劃,雲南西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雲南臨滄鑫圓鍺業股份有限公司、雲南變壓器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雲南龍生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已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分別與國家開發銀行雲南省分行、農業發展銀行雲南省分行簽定了合作協議,20xx年,省科技計劃專案共獲銀行貸款9.8億元。
3.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科技工作的動力
一是深化計劃管理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制訂了《科技計劃專案經費配置辦法》等一批管理辦法,推進科技計劃管理誠信制度建設,強化專案中後期管理,建立專案監理制。創新科技計劃專案檢查評估方式,工作過程更加簡潔、規範、高效,推進管理重心下移,開展州市之間備案核准制專案的交叉檢查,積極開展科技計劃專案後評估和績效評價。
二是加強科技經費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制定了《雲南省科技計劃專案經費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對科技計劃專案經費預算申請、執行、決算及監督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科技計劃專案經費實行全額預算、過程控制和成本核算,進一步規範了省科技計劃專案經費的管理使用。調整科技經費配置思路,調整優化投入結構,探索多種科技經費配置方式。引入社會中介機構,加強對政府科技經費監督管理,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20xx年以來立項的89個專案經費預算執行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查處了違規使用經費的少數專案單位。
4.擴大開放,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保障
一是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不斷鞏固與發達國家開展高水平合作的同時,努力加強和拓展以技術轉移和產品輸出為主要目標的對東南亞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推動糧經作物新品種、關鍵技術輸出和品種資源引進。舉辦2期國際培訓,在沼氣、遠端醫療等領域達成多項技術轉移協議,成功舉辦了“中藥全球化聯盟昆明研討會”和“應對氣候變化:中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研討會”。
二是國內科技合作以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滇滬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重點,突出企業主體,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20xx年,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專項立項15項,省科技經費投入3532萬元。舉辦了“滬滇科技成果洽談會”,簽約金額近3億元,召開了“‘泛珠三角’區域節能減排專題論壇暨重大技術成果和需求專案推介會”;與香港科技大學簽訂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上海—雲南技術轉移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5.轉變職能,加強隊伍建設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礎
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取得成效,精心組織全廳黨員幹部參加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大力貫徹落實四項制度,制定了《雲南省科技廳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實施細則》、《雲南省科技廳處室行政負責人問責辦法》和《雲南省科技廳督查督辦工作辦法》,加強對省科技廳重點工作和承諾事項的督辦檢查。強化科技管理幹部培訓,全年共培訓各級各類管理幹部1700餘人次。
全省科技進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技工作的順利開展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各部門、行業的大力支援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全省各條戰線上廣大科技人員、科技管理部門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和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廳,向各部門、地方、行業的領導和科技管理幹部,表示衷心的感謝!向為全省科技事業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新的成效,但是,按照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省政府對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我省科技工作還存在差距。一是貫徹全國和全省科技大會政策措施力度還不夠,推進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的工作力度還不強,科技政策落實難度大;二是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障礙和管理障礙依然存在;三是部分州市縣對科技工作的認識不夠、投入不足;四是企業科技創新的意識不強、投入不足。
二、應對危機,努力支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傳導到發展中國家。這場危機對我國的經濟執行造成明顯衝擊,也對我省的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而且,危機影響還在繼續加深。積極應對危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牢固樹立搶機遇、促投資、強產業、擴消費、增動力、重民生、抓生態、保穩定的思想,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省委、省政府對依靠科技、應對危機寄予厚望,全省科技界任務艱鉅、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用心工作,發揮科技創新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為戰勝危機提供支援和保障。
金融與經濟泡沫破裂,引發了這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和大範圍的經濟衰退。而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實現增長的根本出路。目前,通過開發核心技術產品、提升創新能力來應對金融危機,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和產業界共同的理念和策略。我們應當利用當前時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品創新,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真分析世情、國情、省情,在應對危機中,也為我們科技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
一是跨越發展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甦與繁榮。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誌的技術革命;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機催生了計算機、網際網路、合成材料等新科技的興起,使得美國在八十年代迅速走向經濟繁榮;最近一次的資訊科技革命,也有力地幫助美國從1987年的經濟危機中復甦過來。有專家預測,新的科技革命極有可能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產生,這幾個技術領域都與我省的主導產業、重點產業關聯度很大,在某些領域我省還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在這些領域將孕育一批作為經濟增長引擎的新興產業,我們要敏銳地洞察和把握住機遇,藉助新的科技革命實現產業和經濟的跨越發展。
二是結構調整的機遇。近年來,我省依靠科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力度持續增強、步伐不斷加快,但經濟發展主要建立在自然資源開發的基礎上、依靠粗放型的投入和規模擴張拉動、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綜合競爭力不強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當前,我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正處於攻堅階段。金融危機對加快我省傳統發展方式的轉變已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從而加快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將使資本更多的投向技術創新,淘汰落後產能,培育一批高附加值、替代能源和降低資源消耗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自主創新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這也對我們科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機遇。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站到最高點。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這種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看到,一些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技術含量較低的企業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抵禦乏力,而一些科技實力較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卻逆勢而上,實現了更大的發展。20xx年,在全省出口總額增幅下滑的形勢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仍保持了19.1%的強勁增長,也說明了高新技術產業不可動搖的競爭優勢。危機中的優勝劣汰,也為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叢集,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良機。
四是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機遇。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國際知名大公司、大集團紛紛裁員,這些人才具有較強專業能力,掌握高階核心技術,對我省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吸引核心技術人才及創新團隊、進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的大好機會。要創造環境,吸收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滇創新創業,把人才強省戰略落到實處,實現大力度、大規模的高層次人才引進,集聚領軍人才,建立高新技術人才庫,為新一輪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三、真抓實幹,全面推進20xx年科技工作
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將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和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和科技部工作要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依靠科技擴大內需,以支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主題,以加快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為核心,以鞏固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優勢為重點,著力組織實施一批支撐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當年投入當年就能形成生產能力、能對市場形成有效供給的戰略性重大專案,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深化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與交流,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圍繞關鍵技術攻關、重點新產品開發及產業化示範,組織實施30項戰略性重大專案,突破5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發5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新產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培育3~5戶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遴選20戶左右企業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新建和認定3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認定10個以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10名以上國內外高階科技人才,培育10個以上省級創新團隊,選拔培養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物件。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20xx年的工作部署,根據以上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全省科技工作在全面做好全年各項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增強重點產業競爭力
在粗放式發展階段,快速的經濟增長和旺盛的國內外需求掩蓋了很多矛盾,然而一場金融危機,產業結構層次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諸多矛盾充分顯現,科技創新已成為克服危機的突破口,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決心,這也促使科技工作要更多更緊密地融入經濟,為中心工作服務,越是在危機的時候越能突出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越是在危機的時候越能突出科技工作的顯示度。支撐發展是科技工作的第一使命,當前,我們要緊緊圍繞支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主題,落實激勵政策、推進產業升級、扶持企業創新、強化金融支援,為克服危機做出切實貢獻。
要引導科技資源向主導、重點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集聚,支援產業升級的科技計劃要實現三個轉變:從支援單一產品開發向支援產業整合創新轉變,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從支援寬泛的技術研發向支援極具靶向的關鍵技術研發轉變,增強核心競爭力;從全面部署轉向具有優勢的產業叢集,培育重要增長點,從而全面提升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援,優先支援當年立項、當年出產品、當年投放市場、當年拉動內需的專案,簡化立項程式,增加經費資助力度。
一是要加快推進重點產業創新工程步伐。按照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的要求,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做強重點產業,圍繞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化創新基地、磷化工煤化工產業化創新基地、裝備製造業產業化創新基地建設,組織實施10~15項關鍵技術攻關、新產品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專案。依託重大專案的組織實施,建設和認定5~8個研發試驗基地。圍繞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高耗能企業,組織實施5~8項節能減排重點示範工程和重點節能新產品開發專案,加快節能減排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
二是要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效翻番工程,大幅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的組織認定工作,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新遴選20戶企業開展省級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
三是推進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雲南基地第二期建設。啟動實施“科技支撐平臺建設”、“應用基礎研究”、“新產品研發”、“現代化生產”、“創新型企業工業園區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六大推進工程,認定20個左右“雲藥之鄉”,重點支援一批重要藥材品種規範化種植、重大新藥研發、關鍵生產加工技術開發應用等方面的重大專案,推進我省中藥、民族藥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二支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圍繞建設生物質能源產業化創新基地和建設全國最大木本油料基地等目標,積極推進以木本油料、堅果和生物質能源為重點的林產業科技工作。穩步推進畜牧產業科技引領和支撐工作,深入推進20戶畜牧企業科技重點專案的實施。加強糧食作物的品種選育及加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糧食作物高產示範區50萬畝。圍繞國家花卉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和花卉產業創新基地建設目標,穩步提升花卉產業基地建設,實現花卉產業產值超200億元。繼續推進雲南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確保“六個一”目標的實現。認定10個左右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60~80個省級科技型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農村科技資訊化等綜合服務工作的新機制。
三促進和諧社會構建
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人口與健康、環境資源、公共安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社會發展領域的民生科技工作。加強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常見多發病和地方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技術的綜合研究與應用。開展滇池、洱海、陽宗海為重點的高原湖泊水汙染綜合防治和自動監測預警。加強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工作。強化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社會治安、城市智慧交通、綠色建築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引導迴圈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推進國家及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四擴大科技合作開放與交流
積極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繼續穩步推進與發達國家開展的高水平科技合作,努力加強和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以引進技術、人才、動植物品種資源為重點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實施一批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的、向國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輸出科技成果和產品的國際科技合作專案。以企業為主體,依託省外大院名校,以其先進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到我省為核心,大力開展省院省校合作、滇滬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國內科技合作。推動我省與中科院繼續開展新一輪的全面合作。辦好“第十八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中國東盟科技論壇”和“20xx年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會”。
五爭取國家部委支援
落實部省會商工作制度,圍繞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雲南基地建設、雲南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雲南省興邊富民科技工作、與東盟國家的科技合作等會商議題,凝練一批重大專案和重點工作,積極爭取科技部對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援。繼續抓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雲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學聯合基金”的組織實施,吸引和集聚全國科技力量,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基礎研究。
六強化科技投融資工作
金融危機衝擊最大的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投入面臨巨大壓力,停止投入、放棄研發,無異於“慢性自殺”。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全面推進科技金融結合,研究提出科技金融結合的政策、措施,引導開發性金融貸款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援,加大貸款貼息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專案。加快科技投融資擔保平臺的建設,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籌建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培育3~5戶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力度。
七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推進雲南科技創新園建設,完成專案可研報告審批,加快規劃設計、土地收儲等各項前期工作,力爭專案開工並組織遴選入園的第一批省屬科研機構。加快雲南省應用技術研究院組建工作。認定3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認定10個以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援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引進創新人才,開展產學研結合。公益類科研院所、有財政投入的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基礎設施要加大開放力度,為企業研發、成果轉化提供服務。新建設20個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加強5~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設,逐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八培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
加大高階科技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工作力度,引進10名以上國內外高階科技人才,並落實相關引進政策。培育10個以上省級創新團隊,選拔培養100名左右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物件。
九加強州市縣科技工作
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導和支援,建立省科技廳與州市科技工作會商機制,共同組織實施重點科技工作和重大科技專案,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實施州市黨政“一把手”工程,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完善和擴大科技計劃專案備案核准制,加強對備案制專案的考核評估。加強對州市科技工作目標考核,完成20xx~20xx年市、縣科技進步考核。
十營造科技創新環境
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十一五”以來,我省已制訂釋出促進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檔案27件。今年要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配套政策的制訂工作,將新制訂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25件。越是在困難的時候,科技創新對激勵政策的需求越迫切,“雪中送炭”更顯珍貴,要以研發費用150%加計扣除等重點政策的執行為突破口,千方百計把鼓勵創新的政策落實到企業、落實到科技創新第一線。
要建立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工作責任制,制定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督查制度和獎懲辦法,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加強對州、市黨政“一把手”和各部門單位及責任人的績效考核。加強科技專案中後期管理,啟動績效評價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多種科技經費配置方式,全面實施重大專案監理制和績效評價制度,提高科技投入效益。啟動《雲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大力宣傳自主創新,辦好“雲南科學大講壇”等活動。
今年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能確保20xx年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一是要加強黨的建設,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貫徹落實“四項制度”,全面推進“陽光政府”四項制度,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質量。
二是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實行重大科技專案簽訂廉政責任書制度,試行省科技廳特邀監察員全程監督重大專案制度,完善科技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
三是要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加強全廳公務員理論學習和現代管理知識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全廳公務員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四是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進一步完善網上申報工作,啟動網上評審工作,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同志們,20xx年是充滿挑戰、充滿機遇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全域性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科技工作承擔著光榮的使命。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和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的精神上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總體部署,開拓進取,紮紮實實做好全年各項工作,切實發揮科技創新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支撐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建國60週年。
謝謝大家!
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範文三:
同志們:
去年以來,我省的科技工作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及年初提出的任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科技投入進一步增加。重點科技計劃的實施成效顯著,製造業資訊化、有色金屬新材料、縮小數字鴻溝、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科技園區建設等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省屬科研院所能力建設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科技工作,地方科技工作有了新的進步。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廣泛深入開展,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運作良好。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向廣度和深度邁進。科普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科普工作法規體系和聯動機制基本形成。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千件大關。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完成省政府的總體工作目標,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科技工作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縣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成果轉化不快、科學技術普及程度不高、科技人才資源短缺等現實問題仍然突出。
通過這次全省科技工作會議,要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思路、提高認識,加快推進新時期科技進步。剛才,天理同志就全省的科技工作作了全面回顧和安排,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和省委十屆四次、六次全委會議確定的奮鬥目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紮紮實實落實和做好這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下面,我就省委工作要點和省政府全體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做好今年全省科技工作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關於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和推進新時期科技工作
最近一個時期,胡錦濤就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科技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這些指示對我們做好科技工作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其精神實質,指導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胡錦濤強調指出,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國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緊密結合我省實際,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胡錦濤的重要指示精神,注意理解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學習落實關於科技自主創新的指示精神,努力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胡錦濤指出,要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堅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要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從體制機制入手,克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依託重大工程專案,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要緊緊扭住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中心任務,堅持貫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著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著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我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在全國的排位比較靠後,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我省現有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花大氣力在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機制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提升我省的創新能力。要根據我省的實際,揚長避短,堅持創新與引進相結合,努力走出一條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的新路子。
二是學習落實關於科技創新要突出重點的指示精神,在關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上取得突破。胡錦濤指出,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課題,努力把科技資源集中到事關現代化全域性的戰略高技術領域,集中到事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益性研究領域,集中到事關科技事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抓緊攻關,爭取突破。我省經濟實力有限,財力不足,科技工作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全方位突破,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抓住事關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領域,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在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製造業資訊化、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裝備製造技術、資訊科技等方面加強攻關,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學習落實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胡錦濤指出,要優化科技力量佈局,切實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協調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機制,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對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科技支援。健全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支援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努力實現市場開拓、技術創新和生產經營一體化,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促進迴圈經濟發展,逐步建設節約型社會,真正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在以改革促發展、創新科技體制和機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但仍然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新時期科技體制改革工作,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省政府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檔案精神,認真研究和分析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儘快補充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完善領導協調機制,以能力建設為重點,實事求是,加快改革的程序。
四是學習落實關於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指示精神,加快構築我省區域創新體系。胡錦濤指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幹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加快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我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創新能力遠遠不足。今後一段時期,要繼續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技術高地建設、科技孵化器培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及創新環境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持續創新能力,為我省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援。
五是學習落實關於人才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人才強省戰略。胡錦濤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科技人才觀,營造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和充分施展才乾的良好環境,以培養造就戰略科技專家和選拔尖子人才為重點,帶動整個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巨集大的科技人才隊伍。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促進創新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脫穎而出。近年來,我省科技人才流失嚴重、人才資源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貫徹的實施意見》精神,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繼續做好特聘科技專家工作及省屬科研院所學科帶頭人培養工作,努力營造科技人才創新和創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六是學習落實關於科技投入的指示精神,探索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制。胡錦濤指出,國家要繼續增加科技投入,同時要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制。要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實行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我省科技投入近年來不斷增加,去年,從國家爭取到的科技經費較上年增長28,省級科技三項費超過4110萬元,拉動社會投資6.2億元。但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相比,科技投入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除了各級財政要繼續增加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外,還要採取多種措施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企業增加對科技開發的投入,建立完善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多種渠道的投入機制和財稅、金融等政策。
胡錦濤關於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意義深刻,內涵豐富,提出了科技工作的指導原則、方針和思路,為新時期進一步作好科技工作指明瞭方向,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科技發展的總方針,是全部科技工作的行動指南。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轉變思路,積極部署,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著力解決科技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全面落實省政府確定的科技工作目標和任務,在體制上要有新的突破,在發展上要有新的思路。
二、認真研究省情,突出重點,努力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五"計劃實施的總結年,也是啟動"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對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開創"十一五"科技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科技廳根據省委、省政府對今年工作的總體部署,把握科技部對今年科技工作的要求,對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全省科技工作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做了安排和部署,各地各部門在今年工作安排中,要立足於總結"十五",著眼於部署"十一五",貫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注意虛實並舉,以虛促實,突出重點,抓好落實。
一是要深化對省情的研究和認識,結合省情部署科技工作。深化對省情的認識,是我們正確決策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省委、省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分析研究省情,依據省情提出加快發展的舉措。認識省情、更好地把握省情,對於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髮展規律,提高決策水平,增強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快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都要在深入研究省情上下功夫,集思廣益,力求對省情的認識逐步深化。科技廳要按照省委要求,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認真組織做好"深化省情認識加快甘肅發展對策研究"等重大軟科學研究專案的組織實施工作,用一年時間,拿出高質量的研究結果,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建議。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在深化對市情、縣情研究和認識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和部署新時期科技工作,突出重點,加強整合。
二是要加快做好科技工作巨集觀佈局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是我省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做好全省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工作,是我省科技工作長遠戰略佈局的迫切需要,也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實現法治政府的基礎。經過一年的努力,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今年要加快進度,全面完成,爭取拿出高質量、切實可行的科技工作規劃。全省的規劃要深入貫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及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化程序的總體目標,研究部署新的生產力佈局,合理有效配置科技資源。通過制定規劃,要進一步理清科技工作思路,凝鍊出一批重大科技問題,推動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工程,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是要優化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佈局與建設。優化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佈局與建設,就是要圍繞國民經濟與科技發展的總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推動技術、人才、資金、資訊、市場、政策和管理等創新要素的資源整合,提升區域競爭力。要整合和配置省、市、縣各級科技資源,優化結構佈局。
制定甘肅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加快推進全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要加快建設科技資訊、自然資源、科研資料、虛擬科研網等開發創新的科研基礎平臺。啟動執行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爭取實現省內骨幹文獻單位的網路互聯、資源共享;建設覆蓋全省14個市州的科技管理網路。
積極培育科技孵化器,發揮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孵化功能。要重視和加強對科技園區的服務和指導,蘭州高新區、金昌高新區、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等,要結合各自實際,儘快形成特色產業,培養一批技術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支援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孵化能力建設和環境建設,支援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省級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發展。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園區的專案管理和建設,充分發揮其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示範作用。
建設我省技術高地,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健全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動態化管理機制。爭取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發展建設優勢明顯的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培育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培育壯大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優化工作機制,強化服務功能。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落實人才強省戰略。要貫徹落實全省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做好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選聘和省屬科研院所學科帶頭人培養工作,培養高層次拔尖科技人才。通過自然科學基金、中青年科技基金、國際科技合作、人才引進等專案的實施,進一步挖掘我省科技人才隊伍的潛力,調整科技人才結構,充實擴大高層次人才隊伍。
四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抓好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要貫徹落實胡錦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提出的"發展抓專案"的工作思路,突出重點,圍繞我省產業發展重點,選擇一批對我省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專題,進行科技攻關併力爭取得突破。今年在繼續抓好蘭、白、金有色金屬新材料、製造業資訊化、農產品深加工、生物技術開發及應用、新藥研製與中藥現代化、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清潔能源、機電一體化、電子與資訊、節能與環保等重大科技專項的同時,特別要在馬鈴薯產業升級、中藥材種植與中藥現代化、有色金屬新材料、裝備製造業等重大技術攻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為工業強省戰略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速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以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為基礎,抓好一批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繼續做好國家和省上科技成果轉化專案的組織實施工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速度。以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為切入點,繼續開展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的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促進科技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六是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促進科技創新與科技普及的有機結合。科學技術普及,政府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去年,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科普工作會議,釋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和《甘肅省科普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細則》等政策法規,科普工作領導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普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全省科普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今後一段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科普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制定完善科普工作政策體系,儘快啟動《甘肅省科普條例》的立法調研工作。地方各級政府要抓緊建立完善科普工作領導協調機制,不斷創新科普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動員社會力量支援和發展科普事業。要結合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任務,突出科普工作重點物件,創造性地做好科技活動周、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重大科普活動,堅持做好經常性、群眾性的科普宣傳工作。近期內,要安排部署好今冬明春的科普活動,掀起一個新的科普工作熱潮。
七是以改革促發展,深化和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體制創新。去年以來,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省屬科研機構體制改革的政策檔案精神,技術開發類院所加快了轉制或改制的程序,社會公益類院所積極制定出臺改革方案。省屬科研院所改革的總體形勢是好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改革的意識和責任感緊迫感進有了一步增強,認識逐步深化,態度更加積極。但改革程序仍然是挑戰和機遇並存,必然會遇到一些新的困難和問題,各主管部門和科研院所,要以大局為重,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原則,堅持有利於推動科技事業發展和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思路,堅定不移地堅持貫徹省政府[****]121號檔案,特別是開發類科研院所,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科技廳要對科研院所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認真研究整理,借鑑兄弟省市的作法,結合我省的實際,補充完善有關配套政策。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防止"一刀切"的作法,針對科研院所的不同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體現多種形式,多種途徑。要儘快完善領導協調機制,加大協調力度,努力解決改革過程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為院所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八是要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要認真做好《甘肅省專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與實施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智慧財產權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積極推進我省專利管理體系、企業院所專利工作體系和專利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我省的專利戰略研究,積極建立專利預警機制。繼續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大幅度提高專利申請量。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做好智慧財產權宣傳培訓,強化專利保護意識,支援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把重視專利與保護技術祕密、商標相結合,與新產品的研發相結合,促進專利技術的實施和產業化,更好地培育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
三、加強縣市科技工作,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打好基礎
縣市是我國功能相對完備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去年召開的全國縣市科技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縣市科技工作主要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艱鉅任務,反映著國家科技工作的總體成效,是我國科技工作的主戰場之一,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層次。加強縣市科技工作,是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實到基層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把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到基層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隨著我省"科教興省"戰略的實施,縣市黨政領導更加重視和支援地方科技工作,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速農村科技進步方面探索出了許多好的經驗和模式。目前就全國而言,縣市科技工作發展很不平衡,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工作最薄弱的環節之一。我省地處西部,縣市科技工作機制尚不完善,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孵化功能不強,特別是在一些經濟落後、科技工作開展不好的縣市,科技落後與經濟發展滯後相互影響,形成惡性迴圈。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缺乏基本工作條件,職能弱化,導致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推廣能力較弱,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工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的大量適用技術得不到滿足。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對我省縣市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縣市科技工作會議精神,把加強縣市科技工作提高到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性、全域性性高度來認識,深入研究和分析地方科技工作薄弱的主導因素和癥結所在,研究探索新形勢下縣市科技工作的主要職責和任務。要圍繞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增強縣市獲取、擴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寬先進技術向基層轉移的渠道,加速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當前,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進一步明確縣市科技工作的定位,強化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能。縣市科技管理部門職能定位不清、作用弱化,是目前縣市科技工作薄弱的癥結之一。要按照國家部署,結合我省實際,進一步明確科技工作和科技部門的工作定位。縣市科技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能,是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提供系統的科技服務和支撐。重點強化四個方面職能:一是參謀助手職能。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統的資訊、技術和人才等優勢,針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建議,起到"參謀部"、"諮詢部"的作用;二是綜合管理協調職能。通過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技行政管理,提高行政能力。通過營造政策環境,調動各部門推動科技進步的積極性,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當地的科技工作;三是公共服務職能。要主動承擔起向公眾提供科技知識和資訊服務的職能,強化科技中介服務,做好專案、技術、人才引進和科技招商工作,加強科學普及和技術培訓等公共科技服務;四是組織科技示範職能。發揮龍頭企業、示範基地、示範戶的帶動作用,做好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示範,以及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試點示範工作,帶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優化和改善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條件,提供基本的工作環境。縣市科技管理部門,要積極查詢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以更加積極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贏得職能和位置,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主導,充分提升縣市科技競爭力。縣市科技工作最突出的問題是接受和轉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的供給與需求相脫節。加強縣市科技工作,應當把加速成果轉化擺在中心位置,積極探索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
以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為抓手,增強縣域科技實力。要深入做好"****-****年度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工作,結合考核,切實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機制。去年,我省城關區被批准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市",安寧區等三縣區被列為"全國縣市科技工作試點縣"。今年要全面落實示範、試點工作的各專案標任務,創出新的發展模式。同時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爭取更多的縣市進入全國示範、試點行列。通過示範和試點,帶動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科技進步工作,提高我省縣市科技工作的整體水平和科技綜合競爭力。
以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為切入點,推動地方產業升級。要全面貫徹落實全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白銀座談會精神,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以促進全省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為核心,繼續開展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的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大院大所和高等學校的科技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院地院企合作深入發展。堅持發展高新技術與實現產業化相統一,在合作的廣度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堅持體制創新與服務創新相結合,把院地院企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以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為突破口,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在我省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和科技人員的歡迎和擁護,一些地區積極主動開展這項工作。今年要認真總結試點工作中好的經驗和模式,及時研究和解決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試點和實施過程中,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運用地方科技、財政、金融和其他社會資源,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戶兩個積極性,發揮科技優勢,建立長效機制,推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的健康開展。
三是加強縣市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為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奠定基礎。縣市科技工作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落腳點。要以建設科技服務平臺和技術資訊服務平臺為突破口,強化縣市的科技服務與資訊傳播功能,延伸科技創新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以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示範為平臺,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經過努力,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運作良好,在全國已小有名氣。今年要繼續加大力度,重點圍繞乳業、蔬菜、制種、啤酒原料、草畜業、澱粉加工等產業的發展,組織做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在全省範圍內大力實施農村科技服務、農民科技培訓及農村科普、重大農業技術轉化、鄉鎮企業技術創新、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農村資訊化促進科技扶貧等專項行動,逐步建立依靠科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撐和服務體系。
加強縣市技術資訊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技術綜合整合和快速傳播。加快縣市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縣市科技服務平臺的資訊"中轉站"和"放大器"作用,可以有效解決資訊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科技廳去年啟動的全省科技管理網路建設試點工作,今年要繼續加大力度,建設覆蓋全省14個市州,並逐步向縣市延伸,地方政府要加大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網路功能,充分發揮縣市科技資訊的傳播服務職能,形成社會化、網路化的縣市科技綜合服務平臺體系。
四、加強領導,轉變職能,進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加強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是提高科技競爭力的根本保證,是做好縣市科技工作的基礎。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研究和部署科技進步工作,增強科技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感。要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和協調,進一步增強政府的巨集觀指導與服務職能,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迴圈經濟發展,真正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一是要加強領導,立足實際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特別要強化縣市科技工作的定位和職能。要在深化對市情、縣情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和部署新時期科技工作,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地方科技進步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廳要繼續加大對縣市科技工作的指導與支援力度,培育扶持典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特別要注意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引導和支援。
二是要進一步營造科技進步的良好社會環境。要繼續增加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同時要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制。要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科技人才觀,營造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和充分施展才乾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職能,使科技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不斷加強。要跳出部門、地域的侷限,把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方面的力量組織調動起來,積極投身於我省科技創新事業,形成部門、地方、院校和企業緊密結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綜合整合的大科技的局面。
三是要切實提高行政能力,在為經濟社會服務中求發展。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繼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意識,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推進行政工作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要認真研究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新特點、新內容、新領域、新機制,及時為黨委和政府的科技決策提出建議,形成上下互動、有效溝通的工作格局。要努力改革傳統工作模式,創新專案管理體制,提高抓專案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改革和建立管理科學、運轉高效、公開透明、客觀公正、監督得力的科技計劃管理新體系。
同志們,黨的十六大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繪製了巨集偉藍圖,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既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展鴻圖的機遇。希望全省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關於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科技工作全域性,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再立新功。
看過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