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正能量文章

  當你在工作中覺得乏味沒有動力的時候,或者在職場終於到瓶頸時,都可以找一些正能量的職場勵志文章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堅持是一種美德

  米琳大專結業後,前往南方某市求職,顛末一番努力,她和別的兩個女孩被一家公司初步錄用,嘗試使用期為一個月,嘗試使用合格,將被聘用。

  在這一個月之內,米琳和那兩個女孩都很努力,到了二十九天時,公司按照他們三人的營業能力,一項項給她們打分。結果,米琳雖然也很卓越,但仍然比另兩位女孩低一至二分。公司王經理託部下通知米琳:“明天你是最後一天上班,後天便可以結賬走人。”

  最後一天上班時,兩位留用的女孩和其他的人都關心的勸米琳說:“反正公司明天會發給你一個月的嘗試使用工資,今天你就不必上班了。”米琳笑道:“昨天的工作還有點沒做完,我幹完那點活,再走也不遲。”到了下午三點,米琳最後的工作做完了。又有人勸她提早放工,可她笑笑,不慌不忙地把自己工作過的桌椅拭擦患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而且和“同事”一同放工,她感覺自己很充實,站好了最後一班崗。其它員工見她這樣做,都非常感動。

  第二天,米琳到公司的財務處結賬,結完賬,她正要離開,頂頭遇見王經理。王經理對她說:“你不要走,從今天起,你到質量檢驗科去上班。”米琳一聽,驚住了,她不信賴會有這種好事。王經理微笑著說:“昨天下午我暗中觀察了你好久,面對工作你有堅持的理念。正好我們公司的質量檢驗科缺一位質檢員,我相信你到那裡一定會幹的很好。”

  :優秀年輕人的5個特質

  文|張一鳴

  我先分享一下自己畢業後的個人經歷。

  2005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訊。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我記得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我發現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第一個,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Base中大部分程式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程式設計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組,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另外還有一點:做事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以上就是我剛畢業時的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謙虛,我把自己當做正例,然後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演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瞭解的話,那麼很多除錯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當然,現在不止1億了,我們現在的日啟動次數已經差不多5億。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尋。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我們在座各位,在同學中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後,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餘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不甘於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我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他覺得其他同事比他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TOP20%,但他們覺得自己是TOP1%。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除錯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很多我原來覺得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發展好,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其實超出我的預期。這裡我也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資料啊做一下使用者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使用者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於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比如當時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踏踏實實做人做事

  一直都是一個隨意的人,而且還是沒有思想的隨意。

  辭職了,奔波在陌生的城市,努力找尋每一條不知名的街道。今天面試我的是一個臨汾小夥,看上去挺年輕,感覺也是特上進的那種,推薦給我一本書《三國的智慧》。

  他問來之前有沒對公司進行了解,我直截了當沒。最後建議我下次去你面試要先進行了解。我知道他的好意,我就是想不通,我在網上投了簡歷,你們自己不看,來了就讓做自我介紹,還得再要一份我的簡歷,作為用人單位,怎麼不先來做一個自我介紹,給一份公司簡歷呢,你讓應聘者去應聘,你去了解他,同時,他不也在瞭解你麼。!雙向選擇,單位注重成熟的經驗,而個人當然注重待遇等一些客觀條件的多一些。而我則屬於毛病多的那一種,我看中管理我的人的人品與能力,我的工作環境,包括辦公環境,同事個人的精神面貌,甚至周圍的吃行是否便利,如我膚淺的人又如何要求深奧。我喜歡舒適中追求長遠目標。

  我不是針對個人說他不好,我也只是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這個年輕的小夥至少推薦了我一本書,我本該感恩,像這樣的集團公司,我去還是不去,各有優缺。只是,看著眼前的這個黑瘦卻又頎長略顯穩重的傢伙,我隱約覺得他工作的環境有能讓他成長起來的人,我也想遇到這樣的人,我也想慢慢成長然後成熟起來。從這點來看,我是羨慕他的。

  找工作耗費的是大量的精力,公司不計其數,各行各業,自己就像在宇宙中迷失了時間一樣,驚慌失措,全靠誤打誤撞來尋找。各種公司,各種佈局,各色人等,難得一兩個喜歡的性格,建築格局等。就這樣匆忙決定去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未來對自己有何機遇著實不知。

  這奔波的中間,有一個印象深刻,他給了我我所期待的待遇,他希望我立馬上崗,而我始終就沒有那樣的意思。人事打來電話通知面試,我不太想去就沒去,沒過幾天又打過來說是校友還是我學妹,反正找工作就去了,剛好老闆也在,對我還比較滿意。我當然也高興,覺得這老闆忒不靠譜,我說什麼都覺得好,但是人還不錯。如果辦公司,他那樣的性格至少我覺得離成功太遙遠。臨走時,送了我一個紅包,裡面包了20元。我很驚訝一個來面試的人竟然能收到用人單位給的紅包。

  這樣的舉動讓我很感動很吃驚,不是因為白拿了20 塊,而是從未見過這樣的行為。人事說,這是老闆看到過的一個故事,他就學來了。我是拒絕拿的,但我不願拒絕老闆學習的效果,他在傳播感動,感恩,我收到了,以後我也儘量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傳播感恩,將這種好的想法,好的東西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思考,反省然後努力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