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隨筆

  思品課很重要,可以端正學生的思想觀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推薦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經驗,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為此,我做了以下小小的嘗試:

  一、從生活小節入手,引入課堂教學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學過程,就要從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因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語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在學習《我愛我家》一課時,先讓學生回家,請家長說說給自己起名字的過程和其中寄託的家長的美好期待,然後在課堂上自願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這樣以來,學生紛紛發言,飽含真情地向大家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學生在介紹自己和聽別的同學的介紹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厚望和親情。在此基礎上,我引入新課:“簡簡單單的名字,寄予了家長深切的愛。我們從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家溫暖的港灣裡成長。那麼,家——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共同走進我們的家——《我知我家》”就是這樣的一個引入,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與我一同走進了新的一課的學習。

  篇二

  思品課是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情操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情感以及樹立遠大目標、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一門重要學科。一般人認為這門課程理論性強,有些內容作為初中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有部分內容顯得抽象、空洞,雖然則有的內容直擊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焦點,但要讓學生用課本中的觀點來分析這之間仍然有一定的距離。雖然政治實行開卷考試,但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生為了考試不得不生搬硬套,或生吞活剝一些並無關聯的觀點希冀來說明某一方面的問題,從而出現理解能力方面的“消化不良”。

  作為筆者,經過近十多年的思品教學,特別是近幾年的新課程教學,總結得出:把笑聲帶入課堂,在笑聲中播撒文明,激發調動學生興趣。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探究學習,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而言:

  首先,站在歷史發展、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向學生闡明思品課的重要性,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把知識方面的硬性要求軟化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自身需要。

  例如:我們經常講到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但相當多的學生不求甚解其中的內涵,我就因勢利導並輔以人類社會發展、生命新陳代謝的“佐料”: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現代化的實現就必然靠我們課堂中坐著的學生。——因為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我們就是國家、社會的主人,正應了一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讓學生答。同時在課堂中聽或集體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設問:對此,我們中學生現在怎麼辦?學生討論,老師歸納: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努力學習,開拓進取……

  又如:作為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杜勒斯的十條誡令,都把重點放在中國的下一代身上;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正反兩方面更是體現了我們青少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再如,黨的十三大戰略部署指出,到本世紀中葉,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到那時,現在的你們指課堂學生,將已人到中年,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思品內容,深入淺出,緊扣社會實際,學生實際,易於引起學生思想的認可,心理的共鳴,水到渠成,使學生從一接觸初三思品課就明確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和歷史作用。

  其次,要注意不斷探究新方式、新方法,抓住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特徵,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不斷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作為初三學生而言,他們喜歡關心時政,也渴望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渴望與人交流,使社會、群體注意到他們的個體存在。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已經不滿足於以往的“是什麼”、“為什麼”,而是想懂得“為什麼是這樣的?”喜歡刨根問底,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典故的歷史淵源。這就對思品老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學中要博覽群書,旁徵博引,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當“好向導”,做“好柺杖”。特別是面對新教材切勿穿新鞋走老路,滿堂灌,唱“獨角戲”。

  例如在講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時,我就採取師生詩歌互答互動結合的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複習。讓學生回憶“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等詩句,語文、歷史、政治相得益彰,從而總結歸納出封建社會剝削的基礎。在傳授知識中又培養了學生透過看本質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比如講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歷史性轉折時”,苦於學生手頭的資料以及媒體現在反映的有關“”內容較少,我就“走群眾路線”。要求學生回家後向父母親等長輩蒐集這方面的資訊。然後在規定的時間,在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你幾句我一段,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討論,使絕大多數同學從理性角度或多或少地感悟到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緊接著,我又趁熱打鐵,既然當時的社會經濟受到如此嚴重破壞,那麼當時的中國如何來發展?——歷史性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又如講到“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時,我分兩個角度引導學生:先從歷史角度運用史實說明當時的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承擔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命運的重任,那麼,這一重任只能由工人階級來承擔;再從理論角度分析,人類社會總是由低階階段向高階階段發展,而資本主義道路在當時的中國走不通,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社會主義道路。

  再如,我不斷嘗試著將課本內容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拓寬、拓深,使學生喜歡聽、愛聽:什麼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父母親鼓勵要求學生在校在家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社會發展來講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我們從事思品教學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更新理念,轉換角色。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在學生中沒有樹立良好的威信,要想取得一呼百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互動教學效果,那就有一定的距離。要力爭把課本中的理念、知識點變為自己的東西,變為學生易於理解、吸納的新知,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後如何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正如人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當然,要達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努力學習有關理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理論聯絡實際,貼近實際,把學生的生活、學習現實與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知識進行整合,變抽象為具體,使思品老師在新課程體系下真真正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

  思品教師是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實施者,其素養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政治課改能否在實施中取得實效。“不能正己,何以正人?”自己應該明確做為一名思品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信仰堅定,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學識淵博,愛崗敬業,誨人不倦。可以這樣說,其高尚的思想素質、典範的人格品質和廣博的知識水平,對於學生整個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潛移默化、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直接影響作用,在教學中會不知不覺感召學生,教育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幹一行,愛一行,要充分認識到我們肩上所承載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少年素質的高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關係著21世紀中葉巨集偉目標的順利實現。青少年素質的高低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思品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敏銳的政治方向、睿智的政治理論去分析現實,去觀察生活。打鐵先得本身硬,時時、事事、處處關心國家時事,理論實踐相結合,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明確自身責任,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

  總之作為思品教師而言,每位教者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獨特之處,但我們總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就在於如何使學生能夠接受新知並在探究中提高創新能力,這既是我們共同的心聲,也是教者本文的主旨所在,以與同仁交流共勉。

  篇三

  經常抱怨。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抱怨教材編排的雜亂無章;抱怨思想品德課太膚淺,沒有值得科研究的價值;抱怨思想品德不適合採取“先學後教”的方法;抱怨上好一節思想品德課比其他任何學科都難。現在我把平時的抱怨寫出來,發現抱怨的理由很多,唯獨沒有我自己!

  我應該抱怨自己不能儘快地認識新學生,並採取措施很快地瞭解他們;應該抱怨自己對新課程理念還理解得不夠滲透;抱怨自己不能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抱怨自己還沒有找到適合新教材的新的教學思路。

  經常自以為是。走進課堂,學生還在打鬧,自以為學生不尊重老師,而大聲斥責;課堂上,學生回答的問題與自己組織的標準答案不一樣,自以為學生是錯誤的,而急急忙忙出示標準答案;讓學生討論問題,一旦看到他們卡殼,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準備好的故事、問題、例子等告訴他們,自以為引導得很及時;和同事探討教學思路時,儘管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骨子裡卻自己為自己的設計最好!看到自己教學中,竟然有這麼多的自以為是,簡直是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

  在沒有了解學生的時候,大聲斥責,不能促進師生關係的良性發展;課堂上缺少的疑問,也便缺少了生機,又回到了原來“我講你聽”的老路子上;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他們就可能被侷限在老師設定好的狹小的思維空間中;……自以為是的毛病,讓自己的教學不能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經常半途而廢。開學初始計劃在基礎年級打破舊模式,開創新的教學思路,現在已經夭折。改變意味著吃苦,過去形成的教學模式“輕車熟路”,不用思考就會“走”。計劃把別人課堂上值得借鑑的亮點記下來,並儲存,現在也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青山依舊在”老習慣長存:隨手紀錄,隨手扔到一旁,“狗熊掰棒子”到頭來一無所獲。對學生課堂表現的紀錄,現在也基本停止。……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自己最難克服的毛病就是惰性。做事半途而廢,就是惰性的表現。戰勝不了惰性,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所有的夢想都是泡沫,所有的日子都是渾渾噩噩。

  反思得出結論:“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

 

  看過的人還:

1.品德的優美散文

2.八年級政治教學隨筆

3.八年級上冊政治如何做筆記

4.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學習心得體會3篇

5.八年級政治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