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育老師隨筆
經常採用演講、講故事、辯論、情景劇表演、趣味小測試、學生提出問題等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對思品會更有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我教思想品德已經有五年了,通過教學,我感覺作為老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指導者和合作者,下面我從二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匯入環節中,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在教學中老師的導言、學習素材的選取和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今天我當家》一課時,我課前採用了讓每一位學生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體驗家務勞動的辛苦,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上課時叫一位同學上臺說說自己的感受,老師相機匯入本課教學。又如在教學《小鳥與榕樹的對話》這一課時,我採用歌曲引入來渲染氣氛,讓全班同學齊唱“大自然是我美麗的家”這首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知道大自然就是我們美麗的家。如此一來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使他們能感到上思想品德課是很有意思的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明理環節中,挖掘課程資源
傳統的教材只是傳授知識的載體,而現代教材功能只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範例。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如教學《小鳥與榕樹的對話》這一課時,我採用圖文對照來開展活動,讓學生自編自演“小鳥與榕樹的對話”,同學們通過看錶演,聽小鳥們的訴說,結合課文插圖,知道愛護環境,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存。然後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園是怎樣的,於是同學們踴躍地展示自己動手畫的家園作品。事實上作為老師平時要多觀察生活,在生活中認真地收集素材,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並在明理環節中加以挖掘,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篇二
作為思想品德教師來說,就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不斷的思考和探索,讓學生喜歡上思想品德課。通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愛學生
愛學生,用心愛他們,他們都是和我們一樣平等的人。不應該讓學生感覺到和老師的心靈差距很大,這樣教學的效果就不好。所以作為老師來講,就應該真正的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觀察他們的言行,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老師也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於運用鼓勵性評價,要善於以商量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等待學生。
二、 貼近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教學設計,應該把那些枯燥的語言變化為古老動人傳說典故、發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帶有新鮮和鄉土氣息的新聞資訊和時事、在身邊常見的生活事例……作為載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更形象,讓學生感到很親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入課堂。例如我在講為什麼要講禮儀時,我事先讓學生準備了一個小品,小品講的就是學生中發生的一件小事,A同學進班時碰掉了B同學的書,該同學沒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學生氣,A就和他吵了起來。而後來,不巧這個同學的書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撿起來放回去並得到了道歉。我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學生從事例中結合生活實際肯定會得出要講禮儀,然後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這一過程充分調動學生會診生活中的片斷,在課上充分讓學生參與,並且讓學生對情緒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說,讓學生評,讓學生想,這節課的價值才真正的體現出來。
三、經常變換教法
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生最討厭、最反感,覺得沒意思。只有經常變換教法,採用不同的形式上課,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覺得每堂課都有它的味道,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學生才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
為此,要經常採用演講、講故事、辯論、情景劇表演、趣味小測試、學生提出問題等形式進行教學。比如,學習“珍愛生命”這一內容之前,先佈置學生以框為題目寫一片講稿。上課時由學生來演講,比一比,看誰講得最好。最後由教師和同學們共同點評,表揚講得好的同學,鼓勵其他的同學下次努力。
還可以藉助多媒體形象的展示以便吸引學生是注意力。
以上就是我這幾年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我知道,要真正的教好這門課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探索更多的方式。
篇三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一箇中學思想品德老師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蛤泊中學,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差異巨大,立足於課堂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顯得相當必要。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興趣和愛好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刺激、最好動力。”政治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是適時設定懸念。適時設定懸念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正如聽故事。我們經常會在每輯結束時聽到這樣的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後回分解。”這個懸念的設定激發聽眾對故事情節的興趣,吸引聽眾一輯一輯地聽下去。政治教學也是這樣。適時設定的懸念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好刺激、最好動力。”例如:教“緊急避險”。教師在新課進行前,先講了一個安全:一艘貨輪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大風暴,貨輪面臨著沉沒的危險。船長當機立斷,命令指導貨物拋入大海。事後,貨主提出起訴。問:船長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教師接著說,欲回答這個問題,請大家學習“緊急避險”。
聽了案例後,強烈的好奇心和求職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聽教師講解緊急避險的概念、意義和條件,並能一邊聽課一邊思考案例。教師講授完畢後,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緊急避險的有關知識回答:船長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學生回答:“不需要。因為船長的行為同時具備緊急避險的四個條件,屬於緊急避險行為。”通過設定懸念引出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四
能否把握知識結合點去激發學生興趣知識,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 有抓緊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 教師在教學中恰當、準確地把握了各種知識的接合點,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是設疑、解疑激發興趣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興趣誠然,中學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但這不能和枯燥 無味劃等號。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水平。尤其在講授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喻恰當,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強鞏固。
三是運用課本知識激發興趣知識就是力量。針對中學生求知慾強的特點,筆者在講課中儘量運用現成的教材滿足學生的要求。如在講“改革開放給中巨大變化”時,列舉了課文中深圳改革前與改革後對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個只有兩條半街, 2 萬多人的邊陲小鎮,街道狹窄,房屋簡陋,工農業基礎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經成為有 30 多萬人口和 1
萬多家工業企業的現代城市,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縱橫交錯,平坦暢通。十多年來,深圳的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國率先進入小康水平。”然後問學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呢?深圳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回答是:“改革開放的結果。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實際,合乎時代潮流,順乎中國民心,解放了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因此,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經過這樣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師在備課時總是千方百計地搜尋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於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現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具有較高典型性的。教師必須重視這些現成材料,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現成的東西似乎沒有新意,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只要教師認真備課,善於吸收消化,靈活運用,同樣也能激發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