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團圓的作文

  中秋節,是中國古老傳統的節日,是人、月兩團圓的佳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範文,供大家參考!

  範文篇一

  早晨,我剛剛起床,人就異常興奮。因為今天是八月十五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終於來了。今天一大清早,爸爸媽媽還有我就一起到超市買菜,月餅等食物。 下午爸爸媽媽都在廚房裡忙著殺雞,殺魚,切肉,切菜,忙的真是不亦樂乎。

  吃晚飯的時候,我埋頭吃飯,簡直有點狼吞虎嚥似的。不一會兒,我就第一個吃好了飯。我馬上去做好了賞月的準備工作。

  等啊等,等啊等,我始終沒能揭開月亮神奇的面紗。不禁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們是為了紀念嫦娥才將八月十五定為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還令我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李白思念家鄉的感情。使我不時想起了駐守邊疆的戰士在中秋節這個日子裡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月亮怎麼還不現出真面目,我想一睹書中所說:多麼圓,亮,大,美麗的中秋月亮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去詢問家長,原來我的是受第13號颱風“森拉克”的影響。雖然今天沒能如我所願的看到中秋節的月亮,但是我還是十分開心。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裡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吧!

  ------------------------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樣的圓。人們總是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圓。星星也是那樣的多,那無數的星星圍繞著圓月。有些星星喜歡獨處,但是當它們看見那圓圓的月亮時,也想往那邊靠攏,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這一天,它們從不同的方向趕來與月亮團圓。

  許多人由於工作忙無法與家人團圓。當他們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時,可能會想起李白的“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思鄉、思親,對月亮總有說不完的話,那是因為月亮裡同樣塞滿了對親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樣的圓。月餅也象徵著團圓。每當人們吃月餅時,不僅只是在品嚐月餅那香甜的味道,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同時更享受到親人給的愛是那樣的溫暖。

  小時侯,媽媽總給我講嫦娥的故事,我聽了許多遍,可還是聽不煩。只要是關於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覺得新奇,總嚮往著有一天我也能飛上天去,飛到月球上與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長大再看,就不是那麼奇妙了。如果回到過去,就會教育那時的自己“去天上並不那麼容易,天上也根本沒什麼嫦娥,月球上沒有水,溫差很大,根本無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兒時的自己也是挺可愛的。我還是給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間吧!

  在這圓月之夜,我們送給每一個人愛的祝福。正是這愛讓月亮變得更圓、人變得更親。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範文篇二

  今夜,月光華溢,幽美澄澈,照在湖上,泛出點點星光,泛舟遊湖,望著那暗夜中的明月,讓我思緒萬千。

  幽幽的月光照亮了黑暗,帶來了一縷光明,溫暖人心,我不禁猜想,若是黑夜中沒有了,那輪清月,那會多麼令人恐慌,黑暗中的夜晚,會多讓人心生寒意,是不是那無盡的黑暗將會吞噬人心呢?

  遙憶過往,當中國面對列強的侵略與瓜分時,中國人民陷入無盡的黑暗當中,苦苦掙扎,是什麼?令當時的中國衝破了那半殖民半封建的枷鎖,是什麼?是那如明月一般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那正確的路線及領導人還有那份團結一致共同抗外的決心,在黑暗中照亮了黑夜,驅走了寒意,帶來了蘇生;當中國正式獨立時,是什麼?讓經歷了戰火洗禮的中國成為如今的泱泱大國,是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三個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的一個個富國強兵,利於民生的決策與政策,如明月一般衝破黑暗,帶來了無盡的希望,使得一切變得美麗。

  月華流轉,散落了一世界的銀華,是多麼溫暖。

  泛舟遊湖,皓月當空,望月憶思,微微一笑,輕啟朱脣“月依在,夢依舊,明天會是一個好天氣!”

  範文篇三

  中秋節,是閤家歡樂、團圓的日子,本是滿懷暢飲的時刻,可為何心中卻有種孤獨的愁緒浮上心頭。匆匆過了十八年,在記憶中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因此童年比別人少了幾許關心與呵護,比別人多了些孤立與堅強。每一個節日都是由自己度過,從未享受過生活節日的氣氛,家的溫馨,所有的歡樂都走向寂靜。父母一生忙碌,長年累月在外,漸漸的習慣了這一切,總之黑漆一團活著,夜闌人靜,回頭一想,哪能夠不為自己悲哀,哪能夠不痴痴地笑,笑裡感到無限的生的悲哀。

  每逢中秋節時,心裡總有說不出的苦痛纏著,可想到父母與自己相隔兩地,看到這深深一層的隔膜,我除了傻笑,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笑之餘又似乎隱約有淚的味道,實在正是因為後面有看不見的淚,說不清的孤獨。中秋的夜晚,別人的幸福與歡樂,我不羨慕也無羨慕的必要,與其羨慕不如找些理由來填充心裡的孤獨,為自己找一絲的安慰。我無法說清我內心裡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不過說清也許只是多餘的,存在就是合理,已經發生了就只能面對,無法拒絕也抗拒不了........

  中秋時的月亮好圓,凝視著天空,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別人幸福的聚在一起享受這節日的氣氛,而我卻只能把它當作休假日一樣百無聊賴的打發。靜謐的夜,望著皎潔的月光,星星似乎在向我眨眼,像是在諷刺我的孤獨,頓時有種想哭的衝動。

  皎潔的月光用白紗裝飾了大地的美麗,道路旁的燈光普照著大地,燈光與月光渾為一體,顯得格外的美麗。心中同時充滿了孤獨的惆悵和感受中秋月圓的歡悅,這兩種情緒混雜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濁兩水交匯的河流,兩水都洶湧著,努力撫平,使它們融合一地,並且進而相互在對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

  淚與笑,同樣可以演繹出不同的精彩。中秋,自己並不孤單,因為在生活中已依附了它歡樂的氣氛,所以一個人過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