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和莫扎特的傳奇故事

        凡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總有故事值得我們去閱讀與感悟,沒有付出,就永遠不會有收穫。多少人前的光鮮亮麗隱藏著多少心酸。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故事一:音樂天才貝多芬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視窗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訊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著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故事二: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故事

  如果說貝多芬通過不懈的奮鬥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話,那麼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間。

  莫扎特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學起音樂來就如同別的嬰兒學說話一樣發自天然。他有一個姐姐叫瑪麗安娜marianne。當沃爾夫岡剛會走路時,在父親給小瑪麗安娜上音樂課的時侯,他就聽著。然後他蹣跚著走到撥絃古鋼琴那裡把教材從頭到尾彈得一點不差。到他四歲時,他不僅能彈撥絃古鋼琴,而且開始寫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為樂隊寫一部協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並且學著拉它。有一天,當他的父親和三個朋友正在花園的涼亭裡彈奏一部絃樂四重奏時,小沃爾夫岡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點不錯地拉了出來!他們都大為驚訝,他又同樣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鋼琴家,可視譜演奏協奏曲,能即興演奏。從六歲開始作曲:八歲時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十一歲寫下第一首清唱劇,十二歲寫下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了該歌劇的十二場演出。 他在1773年聽了海頓的絃樂四重奏後,同年首次寫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時年十七歲。

  起初,莫扎特的父親把兩個孩子帶到德國的音樂城市慕尼黑。在那裡,他們使所有的人都高興得發狂。他們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每一個市鎮停下來,在貴族們的宮殿裡開音樂會。在一個寺院裡,孩子們在管風琴上以嫻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們大驚失色,因為他們過去從來也沒有試過這樣演奏這個樂器。不久他們就常被邀請到公爵和王子們的家裡演奏。後來,他們渴望已久的時刻來到了:他們接到邀請,到皇帝的宮殿裡去演出。孩子們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們的整個宮廷面前演奏。小沃爾夫岡被要求作各種不同的測驗:他視奏了宮廷作曲家一首難彈的協奏曲,那作曲家為他翻著樂譜,看著他在主題上出色的即興演奏;他用一個手指彈琴,又在蒙著一塊布的鍵盤上彈奏。最後,皇帝稱他是一個小魔術家。皇后送給每個孩子一個鑽石指環,給瑪麗安娜一件白色絲綢服裝,給沃爾夫岡一件鑲著寬金邊的淡紫色的絲綢服裝。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馬車在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宮廷的地方,他們都停下來開音樂會。那些貴族夫人們對這個小男孩寵愛得這樣厲害,以致父親給一位朋友寫信說:他真希望她們給這孩子的金幣象她們給他的親吻一樣多。

  一位英國評論家寫道:“這個孩子出於本能懂得的音樂比許多大教堂教師鑽研了一輩子所學的還多。”當莫扎特全家回到薩爾茲堡的時候,他們帶的許多有裝飾圖案的精細紡織品、披巾、綢緞、鼻菸盒、戒指和其它禮物足夠開一個鋪子,但卻沒有多少錢,他們在音樂會上掙來的錢都在旅途中花光了。他的父親意識到:假如讓這孩子在薩爾茲堡呆得太長,他很快會被世人忘記。

  於是他又計劃了一次旅行演出,這次是去義大利,一個當時在音樂上非常重要的國家。那時,義大利每個城市都有歌劇院,它的歌劇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擠佔了當地音樂家們的工作。父親認為假如沃爾夫岡能夠在義大利贏得名譽的話,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父子二人開始了在義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自始至終都是一項勝利凱旋。富有的夫人們把各種禮物傾瀉到他身上,人們委託他為米蘭的大歌劇院寫歌劇。在拿波里,他的演奏使單純的老百姓吃驚得以為他的鑽石戒指一定有魔術,要求把它脫下來看看。在羅馬,他們在復活節的前一週到西斯廷大教堂去聽一個聖樂作品。合唱班對樂譜戒備森嚴,從來都不准許別人把它抄下來。沃爾夫岡回到自己房間裡,僅憑記憶就把它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