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有效的學習方法

  多年以來,建築學院的新同學們普遍地要經歷一個“困惑”的階段,對建築學尤其是建築設計如何去學習、為何去學習感到困惑,那麼同學們可以掌握怎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學習建築設計

  1.應試教育的缺陷和因此產生的障礙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訊息:諸位從前擅長的十八般武藝,諸位賴以獲得多年榮耀和擠進清華的利器,多數都要失效了。諸位曾經如魚得水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知識物件多數也將失效,甚至將會成為下一步前進的障礙。因為我國的中學教育,是非常狹小和機械的。雖然具體的知識並不錯,但是侷限於小圈子的思維將難以適應更大更復雜的新形勢。所以當你對新的課程、學習工作方式感到不適應、困難、迷茫的時候,不要先急於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去評判和指導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過去簡單愉快的思維中去。

  當然在此過程中,新生過去的訓練也不是沒有用。其實有兩樣關鍵的東西是需要繼續發揚的:一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二是堅忍不拔的意志。這也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帶給大家僅有的兩樣好的東西。當然,各位的中文修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嚴謹認真的作風,如果有的話,也是應該繼續保持的。平時的各種文體愛好,豐富的人生經驗,對於建築學也是很有好處的。

  2.建築專業的學習方法

  如果說建築學和各位以前的中學學習有所不同的話,最主要的應該是在建築的人文內容上。作為工程的建築,各位可以很輕鬆的以工科的思維去把握;但是作為人文的建築卻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而建築的人文屬性,卻恰恰是建築最核心的、我們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質。

  具體的說來,方法上主要的是整體思維和經驗積累。整體思維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下面再說。經驗積累的方法是個基本的方法。因為建築學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也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法則,關鍵靠見多識廣***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見多識廣***。所有建築的問題,都要依靠大量的閱讀和實地調查去獲得經驗。在大量的例項學習中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將會逐漸提高,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以5年計。***個人以為實際上學習任何一門知識和技能,這都不算長,只不過中學的教學實在太簡單化了,以至於大家對新知識的正常學習週期產生了誤解。***

  

  1耐心的態度

  由於建築學作為工科招生,社會上對於建築學專業也瞭解頗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對建築學一無所知。沒關係,實踐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繪畫和藝術素養的缺失,都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而心態才是第一重要。

  建築學的素養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計的。40歲還可以自稱青年建築師,60歲才算經驗豐富,90歲還在幹設計的也頗有一些。對於前面18年的基礎來說,後面的50年顯然更為重要。很幸運,建築學博大精深而且就業出路寬廣,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礎的行當也可以乾得很好,不像音樂和繪畫。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這樣的頂級天才火拼的話,儘可不必著急,安安穩穩的坐下來慢慢的發力。靠自己的耐心學習,持續而愉快的長期學習來贏得美好的專業前途。總的來說即便是比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學考試那樣每個學期的就能排出個一二三來。

  關於這方面,讀一些傳記大有好處。《建築師樑思成》是首選的好書。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師傳記也都值得一看。瞭解一下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的艱辛歷程以及可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對你是否決定這麼一條路走到黑大有好處。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歲掙夠了錢退休或者18歲成為萬眾矚目的超級XX,又或者希望成為與世無爭的科學家,那還是儘快改行的好。

  2.長遠的人生規劃

  想對人生有個長遠的合理的規劃,是從事建築學所必須的但又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候,有個世家的背景會好太多了。資訊就是力量,你看梁啟超的兒子們個個成就驚人,少不了老樑先生百科全書式的博學和高瞻遠矚。如果你沒有這麼走運,那就多花些力氣吧,多做一些概論性的閱讀和調查,努力成為 "世家第一代"。本系的教學因為種種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築設計上。然而真正到畢業的時候繼續設計下去的其實相當有限。沒辦法,現在簡直是幹什麼都比干設計輕鬆和來錢。與中學最不同的,大學裡學什麼和學到什麼程度,以及以後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為自己安排計劃拿主意這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中學偏偏沒有教過。這個恐怖的缺陷將會在4年後推研定專業和5年後研究生選題的時候集中體現。建築歷史、城市規劃、景觀園林其實都有各自很專門的基礎知識和很不同的就業出路,相關的房地產行業也是就業熱門。早一點蒐集相關資訊並不費力氣,而且這些方面的知識對於一個全面的建築從業人員也都是有用的。不要等到4年後匆匆拍腦袋,選錯方向/選錯導師的人簡直如過江之鯽。即使選對了路線,早點開始閱讀和適應非設計類的專業,也很有幫助。比如相對於本系薄弱的規劃教學,如果你以後從事遍地黃金的規劃行業,你會發現那些本科就接受規劃訓練並且師資力量龐大的同濟對手相當可怕***且不和國外比***。而早點開始看研究資料會使你研究生選題輕鬆不少。

  建築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內容

  1.哲學和宗教

  人文學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開哲學。而中國教育最殘缺的一面,也是哲學。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沒有哲學思想--不學哲學就意味著你有的是一團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

  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侷限,對於僅僅做一個思維健全的起碼的人都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對於綜合複雜的建築學的學習。比如最基本的時間、空間的概念,什麼是邏輯,什麼是形式,什麼是科學,還有系統思維和整體思考的方法論,基本美學概念,絕大多數學生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麼混沌、天人合一這些東西方理論了。這樣的哲學基礎應該說進行基本的大學學習都成問題。

  宗教是中國教育根本沒有的專案,卻是西方文明的基礎***其實對東方也是***。中國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識看過《中國哲學史》就大概齊了,佛教史可以看南懷瑾的《中國佛教發展史略》,比較輕鬆。基督教最基本的書目就是《聖經》和《基督教史》,鑑於我們的學習物件主要是西方文明,西方建築發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只好啃了它***不過《聖經》在清華圖書館僅有兩本,哎喲….***。

  2.社會學以及政治法律經濟學等

  社會學是個很關鍵的學科,尤其是要走規劃路子的話。對於理解建築深層問題也很有好處。我看過的書裡《江村經濟.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本,《消費社會》也還不錯。基本是用到什麼看什麼,總能有很豐富的收穫。可能也是因為國內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欠缺的緣故。象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或者《經濟與社會》就比較艱苦了。社會學是個急迫的領域但是又過於龐雜。一般的,新生看過《西方現代思想史》就差不多了,對於普選民主、社會契約這些可以慢慢的瞭解起來。對於理解中國社會以及亂七八糟的建築現象也大有好處。

  法律、政治還有經濟學這些,需要選擇性的看一些,否則常識上會有缺陷。我都是零星的看著學著,倒也不必著急。

  3.藝術

  雖然入學要求美術加試,但是實際無關緊要。事實證明入學前是否學過美術不是關鍵問題,入學以後一樣可以學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繪畫技能,而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學好美術對於把握建築中最難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藝術關鍵是親歷親為。不拘那一類,至少學一門。因為藝術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維方式的作用,和整個科學的理性思維互補共鳴。尤其是整體思維和綜合感知。藝術其實起步的時候並不難,難在下決心入手。繪畫、古典音樂是基礎,比較容易入門。直接上攝影、電影這樣的綜合藝術可能進展反而比較慢。學藝術最好有活人當老師,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難,這也是學藝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好在現在媒體發達,要好一些。不必猶豫,誰知道你不是一個藝術天才呢。

  我個人認為我係的美術教學還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對於確實美術上存在困難的同學應該認真對待,堅決補上。書目當然還是《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繪畫史》,不同的版本問題不大。自從美院來了以後有很多很好的畫冊,這比我們以前強多了。不看美術史,以後去了國外美術館是要抓瞎的。

  4.歷史

  特別的,歷史本身是值得認真讀點書的,否則看史的時候會暈。歷史在中國是巨無霸學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這個。像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或者布羅代爾的《文明史綱》這樣的大磚頭可能比較難看***不過也物有所值***。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那幾本就很輕鬆愉快了,還有吳思的《潛規則》和《血酬定律》是必看的。具體歷史的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可看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