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冊第三章教學教案科教版

  聲音在我們生活中實在是平常而又十分重要,你能想象沒有聲音的世界嗎?你知道聲音的產生原理嗎?初二物理課堂上會介紹聲音的知識點。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 什麼是聲音

  一 目標要求

  1. 初步認識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聲的傳播必需依靠介質,聲具有能量。 瞭解在不同介質中聲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2. 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讓學生初步學習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3. 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可以獲取大量的資訊。 使學生初步領略聲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慾望。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聲音發生的條件。難點聲波

  三教學過程

  1.情景創設、提出問題

  展示教材中圖3-1-1、圖3-1-2讓學生看圖後,進行思考,討論一些問題,動物都能發聲嗎?舉例說出各種動物***狗、貓、鳥、蟬等***是怎麼發出聲的?你是怎麼會聽到聲音的?聲音是什麼?聲音有什麼作用?讓學生自由發揮,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主題:聲的產生和傳播。

  2.過程展開

  ***1***觀察發聲體在振動。

  讓學生根據身邊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紙、塑料薄膜等發出聲音,進行體驗,當物體振動時可以聽到什麼?當物體停止振動還能發出聲音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總結出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 對於發聲時,振動不明顯的現象比如敲擊鼓面和音叉發聲,可用實驗進行演示。將紙屑放在鼓面上,讓學生觀察敲擊鼓面發聲時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發聲時紙屑的情況,學生雖然沒看到鼓面的振動,但可從紙屑是否被彈起判斷鼓面是否在振動;將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觸音叉,讓學生觀察音叉發聲和不發聲時小球的情況,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進而提出問題:紙屑和小球在什麼時候被彈起跳動?也可以讓學生用手觸控喉頭進行發聲,感覺聲帶在振動。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舉P43動物與聲音中的例子,著重指出哪個部位在發出聲音,引出聲源的概念。

  ***2***聲波

  與水波相比較引出聲波。進行如下描述:“„„這樣空氣中就形成密疏相間的波動,以鼓面為中心向遠處擴充套件„„”可以以鼓心為中心,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圓,把空氣的密和疏向四周傳播形象地畫出來。

  通過對兩種現象進行比較,引出聲波的概念。鼓面振動使周圍空氣振動,並且這個振動由近及遠地傳播,聲波是聲源的振動在空氣***或其他物體***中的傳播。振動的傳播,實質是能量的傳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紙片上下運動。因為聲波有能量,所以聲波傳入耳中會使耳膜振動,我們就感覺到了聲音。

  ***3***聲的傳播需要介質

  聲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和液體中也能傳播。為什麼運動員在水下能聽到音樂進行

  花樣游泳?或讓學生自己舉例說出固體和液體也能傳聲。

  聲在真空中能傳播嗎?學生可進行猜測,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學生可能提出許多方案,只要學生說出把聲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產生的情況進行比較,都是正確的,並對其進行鼓勵。

  像教材中一樣安排 “聲的傳播”的實驗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聲的傳播需要介質;電磁波可在真空中傳播,電磁波傳播不需要介質。

  實驗過程中啟發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並思考問題,比如罩內手機的應答聲是怎麼傳到耳中的?當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時手機的應答聲音變小,讓空氣重新進入罩內時,聲又變大,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始終能看罩內手機屏上訊號的顯示?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對探究過程現象發生的原因,可進行猜測與討論,然後再得出結論。如玻璃罩內手機的應答聲變化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介質,聲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雖然聽不到真空中的手機的應答聲,但能看到顯示,說明了電磁波可在真空中傳播。

  船上的人是怎麼會聽到遠處船隻航行的聲音的?暖氣管是怎麼把敲擊聲傳遍樓內各處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能聽到聲音所需要的條件。

  觀察教材上的圖3-1-10、圖3-1-11開拓學生的知識面,並讓學生領會到振動並不一定能感到聲音;要感到聲音,必須要有聲源,介質和接收器。

  ***4***聲速

  提問:田徑比賽時發令槍的煙霧和槍聲應是同時發生的,為什麼遠處先看到煙霧後聽到槍聲?

  在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知道光和聲的傳播都需要時間,從而引出聲速的概念。但光比聲傳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遠處的觀測者先看到煙霧後聽到槍聲。估測聲速時可忽略光傳播所需要的時間。測出從看見發令槍冒煙到聽到槍聲所需要的時間,就可估測出的聲速。這種估測可能會有較大的誤差。再讓學生想出其他測聲速的方案。只要學生說出要測出聲速,必需測出聲源到接收器的距離和聲源振動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時間,利用v=s/t 就可。

  聲的傳播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可讓學生進行猜測,然後引導學生看聲速表,幷對各種不同介質進行比較,知道聲速與溫度和介質有關,在常溫下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認識到固體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聽聲能力

  在學生認識了聲音和物體振動的關係的基礎上,提出頻率的概念。只要學生知道人耳對聲的感覺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礎上,對超聲和次聲下定義,然後對耳朵的構造進行介紹,並教育學生不要損害耳朵,保護自己的聽力。

  :樂音的三個特徵

  一、目標要求

  1. 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別。 常識性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2. 通過觀察聲波的圖形,初步學習利用儀器進行探究,觀察圖形進行分析的方法。 3. 通過觀察波的圖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不能光憑人的感觀,還要藉助於儀器,初步建立利用儀器進行測量的觀念。

  二、重點和難點

  難點音色的認識

  三、教學過程

  1.情景創設、提出問題

  放音樂,提出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麼區別的問題。啟發學生自己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是有區別的。然後總結出樂音的三特徵。再提出這些特徵與聲源振動情況有什麼關係的問題。

  2.過程展開

  ***1***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

  組織學生用刻度尺做此實驗。然後進行討論: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所發生的振動現象有什麼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麼關係?

  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並複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於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

  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聲的頻率表”,重溫人耳可聽聲的頻率範圍及其對超聲、次聲的定義。

  ***2***設計響度的演示

  ①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比較容易猜測到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因此可以再由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證實,例如利用將一根橡皮筋拉緊,輕輕撥動和重撥聽一聽所發出的聲音有什麼區別?

  ②通過敲響隊鼓,敲擊由輕逐漸加重,讓學生觀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動的變化,同時聽鼓聲的變化。啟發學生自己得到響度與振幅的關係。

  ③另外,輕輕搖動響鈴,使前排學生可聽到鈴聲。後排學生幾乎聽不見,表明響度還與離聲源的距離有關。

  ***3***音色

  播放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個調的同一首曲子,讓學生區分是什麼樂器演奏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麼區分出不同的樂器呢?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在音調響度都相同時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觀察聲波的圖形

  觀察聲波的圖形的實驗,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聲波,同時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介紹:話筒把聲訊號轉變為電訊號,輸入示波器後可在熒光屏上顯示出相應的圖象。通過演示,只要讓學生知道看不見的聲波可通過儀器顯示,藉助儀器是科學研究所必需的。

  讓學生通過觀察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的波形,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知道不同頻率的聲音在波形上有什麼區別。然後可讓不同的學生在話筒前發聲,觀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擊同一音叉,觀察波形,使學生知道不同響度的聲音在波形上的區別。指導學生觀察不同樂器產生的聲波波形的區別。波形圖包含了樂音的三特徵。

  3.作業。

  :奇異的聲現象

  一、目標要求

  1.瞭解回聲和共鳴。 瞭解混響現象。

  2.通過閱讀文字以及欣賞圖片獲得生活和自然中回聲和共鳴的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通過回聲,共鳴有趣的聲現象的介紹,使學生領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閱讀 “動物與聲音”,體會現實世界聲音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回聲。共鳴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回聲

  由美麗的弋陽圭峰四聲谷出現的回聲現象,引出回聲概念。

  回聲是聲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覺。可向學生提出,為什麼離障礙物距離近時就感覺不到有回聲呢?讓學生知道回聲和原聲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覺有回聲。如果原聲和回聲間隔不到0.1秒,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可加強原聲。

  由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回聲現象,並進行解釋。

  簡介迴音壁、三音石、鶯鶯塔等建築中的聲現象,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並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混響、混響時間

  聲波在大廳中傳播時,被四壁不斷反射,即使在聲源停止聲輻射後,還會有聲音的感覺,但由於聲波的能量,不斷被四周的牆壁和其它障礙物吸收,所以當聲源停止振動後,聲音只能維持有限的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混響,所維持的這段時間叫混響時間。

  3.用音叉演示共鳴現象

  如教材中第42頁圖3-3-5,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的音叉也會發聲,並把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彈起。提出下列問題並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右邊的音叉振動,通過什麼傳播給左邊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邊的音叉能振動嗎? 如果左邊換個不同頻率的音叉,還能發生此現象嗎?

  通過觀察和討論,使學生對聲波和共鳴有了感性認識。知道右邊的音叉振動產生了聲波,聲波具有能量,當左邊的音叉與右邊音叉頻率相同時,獲得能量最大,以至於振動,發出了聲音。接著給共鳴下定義:由一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音,引起與它振動頻率相同的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而發聲的現象叫共鳴。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於共鳴的故事。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列舉生活中的共鳴現象。

  4.教材中第42頁和第43頁的圖可讓學生自己閱讀,其內容包含了聲的多方面知識,如聲音傳遞資訊,聲可在水中傳播,超聲,次聲,回聲現象等。可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在圖中獲取資訊。

  四、作業:

  ***一***“自我評價”參考答案

  1.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再次被接收稱為回聲.

  ***二***“家庭實驗室”指導

  1.回聲一般比原聲要弱得多,這是因為聲波在傳播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損失。回聲的強弱還與聲波所撞擊的材料有關。有些材料反射聲波的能力強,有些材料能吸收投射到它們上面的大部分聲波。研究材料反射和吸收效能,在聲音的應用方面是很有意義的,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對材料的聲效能有些瞭解。

  2.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固有頻率,當敲擊其中一個裝有水的高腳杯時,另外一個發出了相同的聲音,說明它們的固有頻率相同,發生了共鳴現象。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知道共鳴是要有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