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學教師反思範文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可能性教學教師反思,望大家喜歡。

  一

  一、源於生活匯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比如:袋子裡裝的是5個紅球5個黃球,猜猜摸到哪種球。學生通過猜測,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著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可能性。這種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研究所得的,這樣比起教師直接單純地給出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在新課設計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因此在課題引入後,,我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兩個抽獎箱,一個摸出的都是黃球,一個摸出的都不是黃球,學生對抽獎箱產生了“懷疑”,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說一說,出示袋子裡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說一說袋子裡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裡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裡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

  3、注重思維拓展, 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執教的班級是二年級一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課堂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創設了父親節給父親選禮物遇到難題,最後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學習趣味,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

  但本節課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有小部分孩子參與遊戲環節的機會較少,沒有關注到全體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麵向全體,關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

  三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絡,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