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中對自己成績不滿意的人佔絕大多數,許多家長憂心忡忡,有勁使不上,其實應該辨明導致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找到癥結再去攻克它。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成績上不去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成績上不去的原因

  首先是信心不足,如果別人或者某一次考試使孩子產生了“我不擅長學數學”的判斷,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這些負面看法會漸漸佔領大腦陣地,一旦把這個判斷坐實,只要一接觸數學,他就會產生畏難情緒,這一科也越來越差,所以要在觀念上給自己一個清晰的評價:“我一定行!”家長要幫孩子強化自信意識,最好別打擊孩子。

  第二、基礎知識薄弱,如果小學初中的一些科目的基礎知識沒有夯實,到高中確實就比較吃力;相反初中底子打得好,高中越學越簡單。不會的舊知識太多,雪球越滾越大,如果不及時補習,孩子聽不懂了跟不上了,只好破罐破摔,跑到網咖去了。

  第三、興趣不足,激勵不夠。現行教育體制下,孩子們學習很辛苦,很難自發產生快樂感,但確實有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收穫成功感、價值感,而有人是挫敗感、沮喪感。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早期要進行快樂學習教育,不用罰抄等學習方式懲罰孩子;後期要及時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其實考完試不等家長著急,孩子自己也是很憂心的,你再把他和成績好的人一比,就徹底把孩子要好的心擊碎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誰聽了別人一頓批評會興致勃勃地去學習?你不僅要誇他,還要持續不斷地堅持誇他,給孩子提供穩定恆久的動力!

  第四、方法不當。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規律,文科理科大不相同,家長與其在旁邊瞎著急,不如多看幾本學法的書,分析自家孩子的特點,幫他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找到好學法,事半而功倍。

  第五、用功程度不夠。早期家長要教孩子怎麼用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全陪”式的做法對培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有害而無利,當孩子有了自覺預習複習的學習習慣,大了不用人管就會用功了,有些孩子理智上覺得該努力學習,就是靜不下來學不進去,還是用功習慣沒養成。

  成績上不去的解決方法

  1、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2、專心上課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3、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4、善於提問的習慣

  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5、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6、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7、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孩子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8、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9、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10、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型別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1、客觀評價的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