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透鏡教學設計

  透鏡是用透明物質製成的表面為球面一部分的光學元件,你知道透鏡裡面的科學原理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研究透鏡》是在學生了解了光的行進和反射的基礎上,瞭解光的折射現象,認識透鏡對光的折射。課文編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瞭解光的折射現象,為探究透鏡奠定基礎。二是研究透鏡對光的偏折現象。包括四個小活動:比較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用透鏡觀察物體;讓陽光穿過透鏡;觀察透鏡成像特點。三是拓展活動,自制望遠鏡。這個活動視條件而定,有條件的學校就引導學生進行製作,條件不具備的就讓學生了解望遠鏡在各方面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嘗試製作望遠鏡;

  2、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瞭解凸透鏡的應用。初步瞭解望遠鏡的構造;

  3、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學會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或火柴

  學生——凸透鏡,水杯,吸管,筷子、白紙,尺子,蒐集望遠鏡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折射現象

  1、小組活動:每生一個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裝了大半杯水的燒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紙杯代替***中,觀察吸管的變化,吸管在什麼地方彎曲了?

  2、學生嘗試解釋其中的原因,瞭解學生關於折射知識的已有水平。

  3、師:老師這裡有兩塊透明的鏡片,我們可以叫它透鏡,如果老師用手電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過透鏡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是光行進的路線改變了。***

  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匯入。通過觀察和提問,讓學生回憶光的行進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當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時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學生的猜測,有利於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二、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1、學生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塊不同的透鏡,請仔細觀察它們的什麼樣子。***師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們是光學儀器,我們不能直接用手摸它們,應隔者餐巾紙摸一摸它。注意透鏡是玻璃做的,不能敲擊它們,以免劃傷手指。

  2、學生觀察、記錄。

  3、學生彙報:兩個鏡片一箇中間厚、邊緣薄:一箇中間薄、邊緣厚。***生答,師板書***

  ***一般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鏡片叫凹透鏡。根據生活的需要,透鏡會做成不同的樣子,只要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都是凸透鏡,只要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鏡和凹透鏡現象呢?

  ***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觸控透鏡,瞭解其構造,認識其區別,準確區分不同透鏡,為學生進一步研究透鏡做好鋪墊。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比較緊密的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明白知識與生活的聯絡。

  三、用透鏡觀察物體

  1、師: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去觀察物體、觀察書上的文字等,想一想會有什麼發現呢?

  學生猜測。

  2、師:真的會這樣嗎?那就請你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觀察各種不同的物體,看看跟你們的預測是否一樣?把你們觀察到的發現記錄在表格中。比比將是誰的發現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學生可以參考教材P24頁四幅圖片資料。

  出示表格:

研究現象 凸透鏡 凹透鏡
鏡片形狀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點  

  3、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看到的現象。

  4、小組彙報自己的發現。

  ***凸透鏡有放大功能,人們常常把它叫放大鏡;用凹透鏡觀察報紙上的字所發現的現象正好與放大鏡相反,大家千萬不能把兩種現象混淆。***

  設計意圖:學生先猜測,再觀察、記錄,然後開始進行探究活動。科學課重在“動手做”,讓學生觀察、記錄、討論交流,力求操作與思維、現象與理論的有機結合,使實驗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研究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年級科學透鏡教學反思

  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教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如下: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例項。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說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

  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敘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為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