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閱讀練習及答案

  碧波萬頃的太湖水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太湖石》閱讀材料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萬頃的太湖水蘊藏著無盡的鐘秀靈氣,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主要是因為地殼運動引起岩漿噴發, 這些溫度相當高的岩漿冷凝後,形成帶有氣孔的流紋岩。當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長期沖刷的過程中,一些比較軟的部位和氣孔被水侵蝕,形成許多小洞,這些小 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帶的勞動人民發掘,但它真正廣泛應用於園林藝術是在元代。這一時期建成的獅子林,薈萃了太湖石的精華。到了明清兩朝,我國園林建造熱點南移時,太湖石就更被達官貴人們賞識,成為他們私家花園中重要的景觀。

  凡是到過蘇州園林的人,無不為那些奇形怪狀、栩栩如生的假山而歎服。所謂假山,就是聞名遐邇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潤飾而成的。

  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太湖石沒有雨花石那斑斕的色彩,但它以淺灰淺青中摻雜著一抹微紅的質樸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種形態為奇。沒 有兩塊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塊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虯枝。“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也是太湖石的特 點。有的石頭,你從這個視點一看就知道像什麼;若你轉換視點,則冥思苦想也無法得出結果,但經旁人一點撥,你就會茅塞頓開,由衷地讚歎:“像!像極了!” 比如獅子峰,被譽為獅子林中珠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盤旋,連綿不斷,曲折幽深,如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觀峰巒起伏,氣勢磅礴;入內 則幽深曲折,處處空靈。

  太湖石千姿百態,講究瘦、漏、透、醜。所謂“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長,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蟲蛀一般,洞與洞之間的間隔相當窄,跟手指差不多粗 細,給人一種瘦骨嶙峋的感覺;“漏”要求石洞不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據說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時石洞內不積水,雨水通過眾多的小石洞漏掉,雨過天晴, 石洞裡面很難留下水的痕跡;“透”更為巧妙,石頭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過這些小孔看到對面的景物;“醜”就是石形怪異、稜角分明、 突兀不對稱。留園裡有一處名為“鷹鬥狗”的太湖石,左邊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隻盤旋的大鷹;右邊是一隻半人高的“狗”趴著,它回頭惡狠狠地瞪著 上方的“鷹”,一場惡鬥一觸即發。

  具備了瘦、漏、透、醜四點的太湖石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園裡的“玉玲瓏”堪稱太湖石之驕子,號稱“天下第一石”,這四個特點無一不有,完美之至,它與其他兩塊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磚的影壁前,顯得錯落有致,飄飄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蘇州留園裡的“冠雲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稱。“冠雲峰”高三至四米,石頂是一隻收翅正待俯衝的“禿鷲”,以蔚藍的天空為背景; 底部是一隻伸頭張望的“淚龜”,以赭色的土地為底色。整塊石頭未經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都是大自然最傑出的手筆。

  太湖石像一幅極具神采的水墨畫,那份質樸,那份飄逸,是江南園林裡的勝景,是大自然一顆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刪改。***

  《太湖石》閱讀題題目

  1.文章圍繞太湖石依次介紹了三方面的內容,下面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A.太湖石的形成 B.太湖石的形狀 C.太湖石的特點 D.太湖石的利用

  2.下列有關太湖石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湖石“奇”的魅力源於它的天然而成。

  B.太湖石在明清時期成為私家園林中重要的景觀。

  C.太湖石的精品須具備“瘦、漏、透、醜”的特點。

  D.太湖石是岩漿噴發後冷卻凝固的結果。

  3.下列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一項是

  A.蘇軾攜好友遊“獅子林”,看見姿態萬千的“獅子”們,由衷地感嘆:“這太湖的石頭,彷彿通靈性一樣,竟然賦精魂於獅子身上!”

  B.雨後初晴,母子倆在園林中仔細欣賞不同造型的石頭,兒子說:“媽媽,你看!石洞裡好多雨水,真漂亮!”

  C.兩小兒在園林中捉迷藏,其一說:“嘿,我看見你了!這裡的石頭都有小洞洞,你藏不住的!哈哈!”

  D.一歐洲遊客看見留園裡的“冠雲峰”大聲讚歎:“哇,這石頭太美麗了,中國的石匠真了不起,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

  《太湖石》閱讀題答案

  1.B***文字對形狀有所涉及,但卻涵蓋於“特點”部分內。***

  2.D***太湖石形成的第二條件是沉入湖中被水沖刷侵蝕。***

  3.C***A獅子林建於元代,蘇軾是宋代人。B太湖石的特點有“漏”,它是不積水的。D太湖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雕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