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題帶答案
語文的閱讀是比較需要慢慢的去學習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八年級語文,大家要多多做題
八年級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題
⑴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皆若空遊無所依。 譯: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
⑵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⑶全石以為底。 譯: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⑷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⑸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覆蓋、纏繞、搖晃、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譯:日光直射水底,***魚的***影子散佈在潭底的石頭上。
⑻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溪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互相交錯,不知道小溪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2.用“/”給第⑴段畫線句子斷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3.作者寫潭中魚時採用了什麼方法?寫潭中魚的作用是什麼?
答:作者寫潭中魚時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潭中魚的作用是突出潭水清。
4.你認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點是什麼?請簡要闡述理由。
答:我認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點是“全石以為底”。這一句寫出了小石潭最為獨特之處——石底,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根據。
5.用課文語句回答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答: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嗚佩環,心樂之。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答: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6.寫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比喻***
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對偶***
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借代***
⑷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比喻***
7.給下列加點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huánɡ*** ②參差披拂***cēn cī***
③佁然不動*** yǐ *** ④俶爾遠逝*** chù *** ⑤往來翕忽*** xī ***
8.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概,大約*** ②犬牙差互 ***互相交錯*** ③隸而從者 ***隨從***
④全石以為底 *** 用 *** ⑤卷石底以出 *** 而 *** ⑥以其境過清*** 因 ***
9.下列句中的“以”字含義是“因為”的有***C***
A.全石以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過清 D.因以為號焉
10.上文第⑴—⑷段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氣氛。
11.作者初見小石潭的心情是“心樂之”,遊覽到最後,作者的心情起了變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或:憂傷悽苦***”。***兩個橫線可填入原文句子***,這種心情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答:說明了作者志向難酬,覺得觸景生情。小石潭肅森的氣氛,促發了作者內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脫的憂慮心情,這是作者被貶後傷感的曲折反映。
12.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
句子: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游魚,動靜結合,充分顯示出游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3.根據你對本文的理解,補全下列對聯。
上聯:桃花源裡,和平寧靜 下聯:小石潭上,悽神寒骨
14.作者開頭說“心樂之”,在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不矛盾。說“心樂之”是因為小潭的環境幽美;而“悄愴幽邃”是因為小潭人跡罕至而使環境過清,這與作者被貶的的境況相似。兩者角度不同,因而不矛盾。
有關於八年級文言文語文閱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土膏微潤***肥沃*** ②波色乍明 ***始、初***
③柔梢披風***散開*** ④於時冰皮始解 *** 融化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遊人雖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喝酒唱歌的,穿著鮮豔服裝騎著毛驢的,也時時可見。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必沒有春天,而是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罷了。
3.上文從哪兩方面描寫滿井春色?
答:美好的景物和欣賞的人們***或:早春的景色和遊人的活動***。
4.根據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
⑴描寫山: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⑵描寫樹、麥: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⑶表現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悅心情:若脫籠之鵠。
⑷揭示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辭手法。
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比喻***
⑵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對偶***
⑶麥田淺鬣寸許。 ***比喻***
6.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了含有“鳥”、“柳”字的詩句各一句。
答:①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7.這段文字描寫的滿井早春的景物有哪些?是按照什麼觀察角度進行描寫的?
答:水、山間、柳樹、麥田、遊人、魚、鳥。按整體到區域性、由遠及近的觀察角度進行描寫。
8.畫線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揭示全文的主旨。形象地揭示了一個道理:美是客觀存在的,人們應當不斷自覺地擴大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美好的東西。
語文八年級的閱讀理解例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月色入戶***門*** ②念無與樂者***想到***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只是 ******罷了***
④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於是*** ⑤懷民亦未寢 ***睡覺*** ⑥蓋竹柏影也 ***表示猜測***
⑦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月光照院中,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裡的水藻、荇菜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譯: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3.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月色。
4.描寫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描寫的角度是側面描寫。
5.根據文中內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為***C***
A.失眠難耐 B.心緒無聊 C.偕友賞月 D.參禪求道
6.末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表達出怎樣的感慨?下列正確的一項是***B***
A.標榜自己有隨遇而安的修養。 B.自嘲自己與張懷民一事無成。
C.有閒情逸致才能欣賞到美景。 D.無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賞到美景。
7.下列句子點出題目中“遊”字的一項是***B***
A.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B.相與步於中庭。
C.水中藻荇交橫。 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8.文章表達的作者的生活態度是什麼?
答:文章表達的是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9.用“/”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⑴庭下/如積水空明。 ⑵水中/藻荇交橫。
10.這篇短文寫了一件事,請概括出來。
答:我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11.由“月色入戶”你聯想到的古詩句有: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12.這篇短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3.我國民間有“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說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蘇軾、其弟蘇轍、其父蘇洵。
14.品味文中加橫線的句子,說說其中蘊涵著作者哪些複雜微妙的感情。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