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中考複習要點
地理科目要記的東西很多,要捨得花時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在風眼結構形成的初期向其丟下大量冰塊以吸收熱帶氣旋放出的潛熱,阻止潛熱轉化為動能。以巨大的冰塊降低熱帶氣旋所經過海面的海水溫度。
消散原因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風暴法蘭克林。該風暴的強對流被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切離。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颱風珊珊,該風暴在移入高緯度後轉變為一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一般在以下情況減弱消散,或喪失熱帶氣旋的特性,轉化為副熱帶氣旋或者溫帶氣旋。
移入陸地後,颱風因為失去維持能量的溫暖海水,而迅速減弱消散。絕大部分的強烈熱帶氣旋登陸後一至兩天即劇烈減弱,變成結構鬆散的熱帶低壓區。但是若果能夠重新移到溫暖的洋麵上,它們可能會重新發展。移經山區的熱帶氣旋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減弱。
如果颱風在同一海面上滯留過久,翻起海平面30米以下較涼海水,使表面水溫下降,熱帶氣旋也會減弱。
移入水溫低於26℃的海洋,這會使熱帶氣旋失去其特性中心附近的雷暴和暖心結構,減弱為熱帶低壓。這是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消散的主因。
颱風遇上強烈垂直風切變,對流組織也會受破壞。如颱風遇到冷鋒時,將會迅速減弱
與西風帶的作用,例如與鄰近的鋒面融合,這使熱帶氣旋轉化為溫帶氣旋,這個過程會持續一至三日。[33]但就算熱帶氣旋完成轉化,很多時候它們仍能維持熱帶風暴的風力和一定程度的降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由熱帶氣旋轉化而成的溫帶氣旋有時風力會達到颶風的水平,嚴重影響美國西岸或歐洲。2006年的颱風伊歐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弱的熱帶氣旋被另一低壓區影響,受破壞而成為非氣旋性雷暴,或被另一個較強的熱帶氣旋吸收。
二
熱帶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乾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成因
雙颱風現象示意圖
藤原效應源於日本氣象學家藤原Fujiwhara博士於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及觀測。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旋性渦旋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旋性方向移動。兩個渦旋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
雖然雙颱風效應的定義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但是,雙颱風效應卻可以是千變萬化,並不一定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熱帶氣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動方向,或兩股熱帶氣旋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甚至它們之間不發生雙颱風效應。因此,每當兩股熱帶氣旋互相靠近時,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往往會變得十分困難。
雙颱風效應這個名詞可謂是亞洲區域對熱帶氣旋相互作用獨有的稱謂。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則被稱為“齒輪氣旋”pinwheelcyclone。
三
熱帶氣旋的路徑主要受大尺度的引導氣流影響,熱帶氣旋的運動被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葉子被水流帶動。
生成的條件
要有廣闊的高溫洋麵。海水溫度要高於26.5℃,而且深度要有60米深。颱風是一種十分猛烈的天氣系統,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能供應。另外,颱風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60米深的海水發生翻騰,為了確保海水翻騰中海面溫度始終高於26.5℃,暖水層的厚度必須達60米。
要有合適的流場。颱風的形成需要強烈的上升運動。合適的流場如東,赤道輻合帶易產生熱帶弱氣旋,熱帶弱氣旋氣壓中間低外圍高,促使氣流不斷向氣旋中心輻合併作上升運動;上升過程中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潛熱,形成暖心補給颱風能量,並使上升運動越來越強。
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如果輻合氣流直達氣旋中心發生空氣堆積阻塞,則颱風不能形成。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使輻合氣流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中心,而是沿著中心旋轉,使氣旋性環流加強。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距以上,在5~20度之間。
氣流鉛直切變要小。即高低空風向風速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