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不良反應

  中國的鍼灸療法遠近聞名,其中艾灸是非常著名的療法,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想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艾灸上火

  解釋: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可以滋陰,先吃點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吃一顆,然後再配合艾灸,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餘熱洩出,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裡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2.返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沒有犯了,一般都會認為自己已經好了。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

  應對方案: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繼續艾灸。

  3.灸後病重

  解釋: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區域性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4.灸後發燒

  解釋:發燒是體內的正氣和邪氣做鬥爭的重要表現。大家最熟悉的養生理念就是體溫決定生死。小孩子為稚陽之體,所以容易發高燒,隨著年齡增長,陽氣越來越弱,各種亞健康和疾病症狀跟著出現,身體跟邪氣做鬥爭的能力越來越弱,很難出現發燒現象。

  根據不同病人採取不同方案:

  先天陽氣比較充足:人體陽氣升發之後,寒邪被驅趕到足太陽膀胱經,表現出來的就是體溫升高。應對方案:我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選擇在膀胱經、督脈進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選擇拔罐就在內側膀胱經定罐10~15分鐘,刮痧一般以出痧為度,配合用艾葉泡腳發汗,這種熱症很快就會退下去了。

  陰邪過重:在溫度太高、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高燒會持續一天以上,高燒持續的時間會相對較長。

  應對方案:可以繼續艾灸,同時對身體進行輔助干預。

  寶寶發燒,應對方案:給寶寶多飲用溫開水。如果溫度達到38.5℃,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給寶寶洩熱,一般會選擇大椎、肺俞、身柱穴。

  5.灸後起紅點、紅疹,發癢

  解釋:艾灸可以培補人體陽氣,待人體正氣充足之後,在氣機的鼓動下,體內的寒溼外邪被化開,就像我們打掃完房間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樣,這些垃圾毒素就會從面板和經絡中排出來,其表現方式就是起紅點、紅疹,發癢,這都是排寒溼風等邪氣的重要表現。

  應對方案:脾胃功能相對比較弱的人,艾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脾腧、胃腧,同時適當吃一些山藥薏米粥等補脾祛溼的食物。對於起紅疹後不癢的人來說,只要堅持艾灸,提升陽氣,紅疹會逐漸消失的。如果癢得非常難受,一個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經返到體表的寒氣、溼氣、風氣盡快排乾淨,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處塗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癢的效果。此時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則會使病邪再一次入裡,甚至會侵蝕臟腑。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經腧穴進行放血。

  注意:

  在此調理期間要儘量保持清淡的飲食,保持愉悅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6.灸後失眠

  解釋:艾灸之後,人體陽氣會上升,如果這個患者陰相對偏虛,陽氣在短時間內提升,相對於陰血就會過盛,所以精神會出現亢奮。

  如果艾灸患者體內邪氣太盛,在陽氣不足前邪氣就會佔上風,所以人體整體素質都會便弱,但一旦正氣提高,有能力和邪氣做鬥爭,這個時候陽就不會乖乖地受外邪的控制,起來反抗,這樣也會容易引起灸後失眠的好轉反應。這也是陰陽重新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的過程。

  應對方案:每次艾灸之後配合艾灸湧泉穴和太溪穴,一方面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滋陰,可以幫助身體儘快調整到陰陽的狀態,失眠的症狀會自然消失。

  注意事項:艾灸後導致的失眠,只要確定不是疾病導致的,都屬於正常現象,其作用機理和前面我們分析的其他反應是非常相似的,當艾灸通過經絡、腧穴的刺激,在傳熱、導熱、透熱等熱反應的作用下,達到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調動了臟腑器官的恢復功能。

  7.灸後頭痛

  解釋:如果一個人艾灸後忽然出現頭痛難忍,他很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的寒、燥、火、風等外邪太重了。艾灸可以為人體培補元氣,在用艾灸調理的過程中,陽氣充足,有能力與邪氣對抗。氣具有走動、向上的特性。如果邪氣被驅趕循經上頭髮出來,就會出現後頭痛、頭頂痛、偏頭痛或者前額痛。

  應對方案:

  可以用刮痧板在頭部膀胱經、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進行刮痧,同時溫通督脈,活血化瘀,使邪氣盡快排出體外。同時配合艾灸腎俞、命門、風池穴,晚上用桂枝、生薑泡腳,提高身

  體整體機能,有利於寒氣排出體外。

  有效且快速緩解頭痛:直接用刮痧板沿著頭部幾條經絡進行刮拭,或者用五指梳理頭部。一來可以促進血液迴圈,二來能夠疏通頭部經絡,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頭痛都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待外邪被驅除出去之後,頭痛自然就會緩解。

  8.艾灸後流鼻涕、打噴嚏、鼻塞

  解釋:艾灸後陽氣增強,氣機鼓動,體內的陰邪被正氣化開,被驅逐出體表。肺開竅於鼻,肺位於人體上焦,功能過弱,陰邪會大量聚集,一旦陰邪被化開,為了對抗外邪,上焦真陽就會被大量消耗,導致肺氣不足,肺功能會暫時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鼻塞、流鼻涕的症狀。兩種情況:一種是人體的自我保護功能啟動,與外邪相爭就會出現打噴嚏的症狀;另外一種則是身體的好轉反應。

  應對方案:艾灸後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只要堅持隔姜灸大椎,同時用刮痧板疏通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陰肺經,一般堅持一天,待腎陽充分調動後,這種症狀自然會消失。

  9.艾煙過敏

  有人對艾煙會產生過敏反應,出現扁桃體腫大、昏睡、眼睛痛、煩躁等症狀,離開艾煙的環境症狀立即消失。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艾煙同時也是一味藥。艾煙中含有樟腦、檜腦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在古代,這些都是用來應對瘟疫的,可以抗菌、抗病毒、抗炎、鎮痛。有關藥理研究表明,艾葉可以抗菌、消毒,對流感病毒、腺病毒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應對方案:想要避免艾煙過敏儘量保持施灸的環境通風條件良好,同時每次艾灸量不要太大。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出現乏力、胸悶、心慌、出冷汗、頭暈眼花等症狀就要及時就診。

  10.灸後起泡、瘡

  解釋:艾灸後可能會起水泡和膿皰,其中水泡更為常見。出現這種現象有兩大原因:

  一是操作時間過長或操作不當,二是身體溼氣比較重。

  《小品方》中記載:“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

  《鍼灸資生經》中也認為只有艾灸後出現灸瘡,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溼氣重的人艾灸後最容易起泡,有時候會發現不知不覺就起泡了。是寒邪向外排出的好現象,正所謂“泡破邪出”。

  應對方案:對於一般水泡,可以任其自然乾癟,水泡比較大的,最好由專業人員操作,可以用一次性毫針從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碘伏外用,防止感染。

  然後用艾灸直接對著患處進行懸灸,藉助火力,增強殺菌的效果。刺破後繼續選擇溫和灸,可以不用進行包紮,期間如果有膿水排出來,也屬於正常現象,然後用醫用棉籤將水泡中滲出來的水液吸乾淨,一定預防感染。

  注意事項:一般水泡是白色或者是略帶黃色的透明狀液體,如果發現水泡內的液體是渾濁粘稠狀則說明灸瘡感染,要及時就醫。

  11.灸後嗜睡、乏力

  解釋:艾灸後出現嗜睡,乏力這是典型的浮陽歸元現象,正常情況下人體是一種“陰平陽祕”的狀態,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內穩態,只有這樣人體各項機能才能夠相互協調,處於一個整體的平衡狀態,否則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人體陽氣過弱,或者陰血不足時,陽氣就會上浮,而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調理,真陰就會上升,外浮的虛陽會被引下來,起到歸元的效果。

  一方面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身體進行自我調整的過程實際上是正氣和邪氣相互抗爭的過程,而睡眠、休息可以幫人體提高免疫力,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身體能夠更快地得到恢復。所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方法很簡單,跟著感覺走,想睡就睡。

  12.灸後腹瀉、肚子叫

  解釋: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麼還會出現腹瀉呢?

  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執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被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洩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裡、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溼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症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