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名稱詳述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易經的核心理論。易經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周”的解釋:

  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的解釋:

  《周易》八卦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儲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幹”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而現在說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書籍,道教是出自與農民起義軍的組織五斗米道,為了祕密傳播假託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為鼻祖,以周易等古書為經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執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周易產生背景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陝西岐山周原古稱西岐,後來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陽湯陰一個縣城羑里城位於湯陰縣北2公里處***。周易就這樣誕生了。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亦稱“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繫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佈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訊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牴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為孔子。李學勤先生在其《走出疑古時代》中指出:“孔子晚年對《周易》十分喜愛,而且自己撰成了《易傳》***至少是其中一部分***。”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資訊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資訊,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周易》佔測只屬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實《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只要能讀懂《周易》,無論是哪一行從業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應該說《周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能簡單地說它是佔測算命,哲學,科學,或文化了。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祕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矇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物件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辯證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