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工匠精神的散文隨筆

  工匠精神的價值在於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專業、專注、一絲不苟且孜孜不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工匠精神

  早先在國民經濟那個還是自給自足的年代,是不乏工匠的, 木匠、銅匠、鐵匠等等很多很多,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它們逐漸被機械化裝置取代,進而演變成現今心浮氣躁、行屍走肉般只追求即時利益的社會現象。年初在參加一個關於煤炭產能過剩座談會提出高鐵飛機都能製造出,為什麼連85年發明的圓珠筆珠都要進口?又是為什麼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均分佈日本、德國、荷蘭,而我國卻少得可憐?

  工匠精神—四個簡單的字卻被在2016經濟嚴峻情況下大力支援,並鼓勵企業塑造這種精神,成功轉型,進而走的更長遠。

  我怯怯在百度上搜出“工匠精神”,心想在這個迅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是否與效率相矛盾?工匠對自己產品的每個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選配,本著對質量精益求精,逼近完美,將產品融入自己靈魂,精益求精、耐心、專注、專業、忘我,如此打造的產品是獨特的,是深入人心的交流,是精神碰擊後的融合,是靈魂完美的展現,如此又怎不會譽滿天下,長久生存。

  現今煤炭前景一片迷茫,若身為員工的我們用認真、創新、極致,替代“行屍走肉”“應付工作”“差不多的精神";若身為企業家的你們用創新、執著、忘我去替代勢力、金錢、虛榮,若我們都腳踏實地,發展工匠精神,將產品融入靈魂,用心交涉,用靈魂交流,那麼我們不需效仿日式管理,不需焦躁迷茫,定能做到“百年泉興,百億泉興”。

  :工匠精神

  當某樣東西慢慢遠離生活視線的時候,人們猛然回頭才驚覺它的重要性,並一呼百應保留要傳承要發揚,例如文化遺產,又如工匠精神,今天不說前者,我們來談談工匠精神。

  工匠,見文推義,顯而易見它誕生於農業社會,大概在人類甫一出現的時候已經伴隨而生,因為基於生存需要。《詩經·小雅·伐木》第一章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你看,西周的這時候就有一位工匠,他的專職工作是伐木,就是砍樹,在幽靜深茂的森林裡專心伐木,這就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專心、細緻、耐心、單一,還有一點耐得住寂寞的況味。

  這個工匠精神延伸開來可謂在各行各業:陶冶、編織、工玉、雕琢、冶煉……沒有機器作業的時代,人工勞作成為工匠形成的必要條件。縱觀種種工匠,他們深埋在歲月的塵埃裡,卑微而辛勤,為日復一日的生存,忍耐著單一冗長而辛苦的勞作,他們也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在為後人製造著價值連城的藝術寶物,也正因為這種不為名利的卑微在默默形成一種民族的堅韌精神。

  而今天,我們可上天、可下海、可日行萬里,機器勞作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勞作,工匠在慢慢消失,變成了部分機器不能加入的手工行業才有的工種,手工行業又多與藝術領域相關,物以稀為貴,於是工匠上升到了藝術家的高度。

  重拾工匠精神,就是不要以快為目的,繼而專注於品質,專注於生活的體驗,所以手工研磨咖啡、手工麵條、手工戒指、手工木器等等慢生活藝術品位的標誌才被大家所推崇,才有了木心詩歌《從前慢》裡寫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被交口稱許。

  其實無論何時,工匠精神都值得學習,它是一種面對茫茫生涯的堅韌不拔,是生命力源源不斷的根基。*** 文章閱讀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並不是舶來品,《莊子》中就有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回答說,他憑精神和牛的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

  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達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錶,將一項技術發揮到極致,頂級品質造就了頂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