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
論文摘要: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首先發現並論證的。以勞動二重性為依據,馬克思在揚棄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觀點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全部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和樞紐,是堅持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一環。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克服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侷限性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從1蒲式耳穀物=1盎司白銀公式中找到了商品價值是由等量勞動計量的規律,指出商品價值量同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他說:“如果發現了新的更豐富的銀礦,因而獲得2盎司白銀和以前獲得1盎司白銀同樣容易,那麼,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現在的穀物1蒲式耳售價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價5先令,同樣低廉。但他又說“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儘管“配第已經意識到他的發現的重要性及其在具體應用上的困難。因此,為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他也試走另一條道路”,即“必須找出土地和勞動之間的自然的等同關係,以便價值可以隨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這二者之中’表現出來”。 結果,配第認為,“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勞動,乃是衡量價值的共同尺度”,這樣,配第在價值探討中就走人了迷途。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他把生產金銀的勞動看做是直接生產交換價值的,把其他勞動看做是生產使用價值的。
亞當·斯密為了回答“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換言之,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值的,究竟是什麼?”他從勞動分工出發,認為“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得須給予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不願意自己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來說,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他在說明勞動價值論時又提出了兩個自相矛盾的價值規定。“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取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惟一標準。”“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勞動的全部生產物都屬於勞動者自己。”在“進步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真實價格”不再單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構成,而由工資、利潤、地租三者構成。“這三個組成部分各自的真實價值,由各自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量來衡量。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成為勞動的那一部分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成為地租和利潤的那些部分的價值。”無論什麼社會,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為絕大部分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就樹立了又一種價值規定尺度,脫離了勞動價值論,得出“斯密教條”那樣的錯誤結論。雖然斯密曾試圖依靠勞動的兩面性作為自己的方法論,描述經濟過程的外部形式,反映了具體勞動的不同體現;接近於用抽象勞動的觀點去考察經濟過程內部聯絡,但沒有成功,其癥結在於他不能區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明白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於是不懂得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外部形式與內在本質的對應關係。馬克思指出:“斯密自己後來也拋棄了自己的理論,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矛盾。而這些矛盾的來源,恰好要到他的科學的起點上去尋找”。
李嘉圖始終堅持勞動價值論,說“我的價值尺度是勞動量。”“耗費在一件商品上的勞動……是商品實在價值的尺度。……交換價值是由實在價值來調節的,因而是由耗費的勞動量來調節的。並指出,決定商品價值的是必要勞動,“一切商品,不論是工業製造品、礦產品還是土地產品,規定其交換價值的永遠不是在極為有利、併為具有特種生產設施的人所獨有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時已感夠用的最小量勞動,而是不享有這種便利的人進行生產時所必須投人的較大量勞動;也就是由那些要繼續在最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人所必須投人的較大量勞動。這裡所說的最不利條件,是指所需的產量使人們不得不在其下進行生產的最不利條件。’,困印他是“用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學派領袖”。但李嘉圖價值理論也存在缺陷和矛盾。“第一個困難是,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如何同價值規律相符合。第二個困難是,等量資本,無論它們的有機構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潤,或者說,提供一般利潤率。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被意識到的問題:價值如何轉化為費用價格。這主要是因為,李嘉圖從沒有研究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性質,忽略了價值是一種社會關係。馬克思曾批評李嘉圖只是從“價值”概念出發……只是注意價值量的規定,沒有對作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物的商品本身進行考察。
勞動二重性理論在於,馬克思比李嘉圖更善於運用辯證思維方式來分析創造價值的勞動範疇,對於同一勞動過程,馬克思既看到了它的具體性,又看到了它的抽象性。“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也就是說,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商品二因素不過是勞動二重性的產物和表現形式。這樣,使用價值和價值就以商品不同性質的屬性而存在,具有各自不同的源泉,從而根本結束了連古典學派的優秀代表人物也經常發生的混淆現象。
二、勞動二重性學說奠定了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
馬克思把勞動二重性引進政治經濟學,“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並確定了價值不外是這種勞動的凝固”。馬克思認為,抽象勞動“是對事實的全部理解的基礎”,“是批判的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是“我的書最好的地方”和“嶄新的因素”。因為抽象勞動的共同性和無差別性決定了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以及各種勞動產品可以比較和交換,第一次從根本上解決了商品價值質的規定性;抽象勞動的抽象性決定了商品價值自身不能表現,馬克思說“和商品本身的粗糙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物件中連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也沒有。因此每一個商品,不管你怎樣顛來倒去,它們作為價值是不可捉摸的。抽象勞動是一種“同幽靈一般”的東西,必須在交換中才能表現;抽象勞動的歷史性表明了價值是個別勞動者藉以表現為社會勞動的一種特定社會形式。勞動具有個別性,又具有社會性,各個商品生產者相互取得對方的產品時,必須計算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按照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進行,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生產它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至於複雜勞動,馬克思認為,它是簡單勞動的倍加,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抽象的簡單勞動,從而第一次天才地論證了只有人類的抽象勞動形成價值,且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才形成價值。
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也認識到,商品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但古典學家只有一個籠統的“勞動一般”的概念,從來沒有明白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有什麼不同,而是把二者混淆,甚至把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說成是價值的實體。因此,他們始終不能說明,為什麼生產各種不同使用價值的異質的勞動能夠成為形成價值的同質的勞動問題;只能糾纏在交換價值的數量上做文章,而不考察它的質量問題,犯下不能從勞動的質和量兩方面進行分析的片面性錯誤,最終成為不徹底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剖析了這個不徹底的勞動價值論,區分了兩種性質不同的勞動,他指出:“經濟學家毫不例外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一使用價值和價值,那麼,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圖等人那樣只是簡單地分析勞動,就必然處處碰到不能結實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
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耗掉的勞動決定,而價值量的大小則與這種勞動成正比,價值僅包括直接生產該商品時耗費掉的勞動,不包括生產生產資料時所需要的勞動。但他不知道新價值的創造和生產資料舊價值的轉移如何進行,最後又回到“斯密的教條”。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新價值的創造和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之所以能夠同時進行,是由於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作為具體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轉移並儲存生產資料的舊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則創造新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勞動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只要運用生產工具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就必須消耗人的體力和腦力;反過來,勞動力只要進行生產性消耗,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
可見,馬克思是根據勞動的功能或質的不同對勞動進行深層分類,概括出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等新的勞動類別形式的,他將隱藏在勞動中的內在矛盾即勞動二重性認定為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據此構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的經濟思想大廈。正是由勞動二重性概念,馬克思得以揭示勞動生產率的二重結構和決定勞動生產水平的諸要素的二重性。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屬於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同時又指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強度的增加,從一方面來說,起著同樣的作用。它們都會增加任何一段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總額”。
論文摘要: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首先發現並論證的。以勞動二重性為依據,馬克思在揚棄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觀點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全部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和樞紐,是堅持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一環。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克服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侷限性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從1蒲式耳穀物=1盎司白銀公式中找到了商品價值是由等量勞動計量的規律,指出商品價值量同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他說:“如果發現了新的更豐富的銀礦,因而獲得2盎司白銀和以前獲得1盎司白銀同樣容易,那麼,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現在的穀物1蒲式耳售價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價5先令,同樣低廉。但他又說“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儘管“配第已經意識到他的發現的重要性及其在具體應用上的困難。因此,為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他也試走另一條道路”,即“必須找出土地和勞動之間的自然的等同關係,以便價值可以隨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這二者之中’表現出來”。 結果,配第認為,“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勞動,乃是衡量價值的共同尺度”,這樣,配第在價值探討中就走人了迷途。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他把生產金銀的勞動看做是直接生產交換價值的,把其他勞動看做是生產使用價值的。
勞動二重性理論在於,馬克思比李嘉圖更善於運用辯證思維方式來分析創造價值的勞動範疇,對於同一勞動過程,馬克思既看到了它的具體性,又看到了它的抽象性。“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也就是說,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商品二因素不過是勞動二重性的產物和表現形式。這樣,使用價值和價值就以商品不同性質的屬性而存在,具有各自不同的源泉,從而根本結束了連古典學派的優秀代表人物也經常發生的混淆現象。
二、勞動二重性學說奠定了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
馬克思把勞動二重性引進政治經濟學,“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並確定了價值不外是這種勞動的凝固”。馬克思認為,抽象勞動“是對事實的全部理解的基礎”,“是批判的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是“我的書最好的地方”和“嶄新的因素”。因為抽象勞動的共同性和無差別性決定了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以及各種勞動產品可以比較和交換,第一次從根本上解決了商品價值質的規定性;抽象勞動的抽象性決定了商品價值自身不能表現,馬克思說“和商品本身的粗糙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物件中連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也沒有。因此每一個商品,不管你怎樣顛來倒去,它們作為價值是不可捉摸的。抽象勞動是一種“同幽靈一般”的東西,必須在交換中才能表現;抽象勞動的歷史性表明了價值是個別勞動者藉以表現為社會勞動的一種特定社會形式。勞動具有個別性,又具有社會性,各個商品生產者相互取得對方的產品時,必須計算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按照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進行,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生產它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至於複雜勞動,馬克思認為,它是簡單勞動的倍加,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抽象的簡單勞動,從而第一次天才地論證了只有人類的抽象勞動形成價值,且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才形成價值。
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也認識到,商品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但古典學家只有一個籠統的“勞動一般”的概念,從來沒有明白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有什麼不同,而是把二者混淆,甚至把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說成是價值的實體。因此,他們始終不能說明,為什麼生產各種不同使用價值的異質的勞動能夠成為形成價值的同質的勞動問題;只能糾纏在交換價值的數量上做文章,而不考察它的質量問題,犯下不能從勞動的質和量兩方面進行分析的片面性錯誤,最終成為不徹底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剖析了這個不徹底的勞動價值論,區分了兩種性質不同的勞動,他指出:“經濟學家毫不例外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一使用價值和價值,那麼,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圖等人那樣只是簡單地分析勞動,就必然處處碰到不能結實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
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耗掉的勞動決定,而價值量的大小則與這種勞動成正比,價值僅包括直接生產該商品時耗費掉的勞動,不包括生產生產資料時所需要的勞動。但他不知道新價值的創造和生產資料舊價值的轉移如何進行,最後又回到“斯密的教條”。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新價值的創造和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之所以能夠同時進行,是由於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作為具體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轉移並儲存生產資料的舊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則創造新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勞動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只要運用生產工具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就必須消耗人的體力和腦力;反過來,勞動力只要進行生產性消耗,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
可見,馬克思是根據勞動的功能或質的不同對勞動進行深層分類,概括出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等新的勞動類別形式的,他將隱藏在勞動中的內在矛盾即勞動二重性認定為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據此構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的經濟思想大廈。正是由勞動二重性概念,馬克思得以揭示勞動生產率的二重結構和決定勞動生產水平的諸要素的二重性。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屬於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同時又指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強度的增加,從一方面來說,起著同樣的作用。它們都會增加任何一段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