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圖書館專業論文例文
管理工作在圖書館的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直接關係到為讀者服務質量的提高,圖書館的發展和生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公共圖書館員職業倦怠的形成和除錯
一、公共圖書館的職業特點與職業倦怠形成
館員在傳統的圖書館模式下,原本對業務工作駕輕就熟。他們按照固有的方法完成各自的採訪、編目、流通、閱覽、參考諮詢等業務,職業角色得到充分展示,信心滿滿,成就感十足。然而在現代化、網路化和數字化等新技術的衝擊下,圖書館工作模式需要變革,館員的技能需要革新,他們被迫重新學習。某些無法適應轉變的館員特別是資歷長年歲大的保守同志將會有無所適從、挫敗等不良職業倦怠情緒的產生,從而消極怠工、得過且過。另外,圖書館各個工作環節按部就班,程式化嚴重,致使館員的創造性無從發揮,從而導致個人的情緒低落,工作熱情盡失,職業倦怠情緒產生。
二、社會認同感與職業倦怠形成
由於人們頭腦裡對傳統圖書館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認識的不足,大多數人都認為圖書館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處所而已,圖書館工作不需要精深的專業要求,圖書館員不過是一群守書人、看門人而已,每天不過是來來往往的借書還書罷了,甚至有人以為圖書館就是賣書的地方。在公眾的眼裡,圖書館工作也只是簡單的、低層次的勞動,他們不瞭解圖書館員的辛苦,看不起館員平凡的工作,更加無檢視書館的規則,正是這些社會偏見和對圖書館事業認可的缺乏扼殺了館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導致了館員情緒的低落,甚至是悲觀和失望,從而產生了消極的職業倦怠情感。
三、公共圖書館員自身素質與職業倦怠形成
由於目前全國圖書館行業並沒有統一的准入制度和法定錄用標準,圖書館對於館員的招聘沒有自主選擇權,不過是聽從於組織的安排,接收到的也是在大眾考試中取得高分的求職者,這看似合理公平,其實對圖書館的長足發展卻並非理性。有的人雖然會背書,會做題,但是考試高分的考霸卻不一定能成為圖書館行業的合格從業人員。或許有人根本不熱愛圖書館工作,只想把圖書館當作職業生涯的中轉站、避風港。同時,通過考試只注重學歷而忽略心理素質的現象,導致一些人格缺損、心理素質不健全的人也混進圖書館。實際工作中,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工作的不認真、與讀者吵架、不珍惜圖書、人格缺損以致人際關係的不和諧等等。所以把圖書館當過度的過客很難對工作付出熱忱,試問騎驢找馬的館員各懷異心又如何不產生冷漠厭倦之氣,那些與同事格格不入的小團體又怎能不產生疏離的職業倦怠情緒?
職業倦怠會像瘟疫一樣蔓延,在館員之間相互擴散影響,嚴重阻礙圖書館的職能實現。對產生職業倦怠的館員,我們應當積極介入,以堅定的態度有的放矢的採取有力措施進行疏導和排解。這是一個艱難複雜的過程,所以不僅需要領導者的支援,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更需要館員自身的努力,任何人都不能放任不管,都必須勇敢面對現實,綜合多方經驗,做出有益於事態發展的選擇,採取積極措施預防、抑制和克服職業倦怠。
除錯職業倦怠的主要方法有:
四、抑制和消除館員的職業倦怠需要圖書館管理者在採用先進管理理念的同時加強館員激勵工作
管理者要通過物質獎勵、精神激勵、人文關懷、考評機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克服職業倦怠的消極情緒,從而全身心投入工作,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
一方面可以為館員提供“評先進、選優秀”、學習培訓、學術交流、旅遊度假等機會,實行優勝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一方面可以實行崗位輪換工作制,促使館員參與更多崗位實踐,以此激發工作挑戰性,從而主動加強學習深造,提升素質;同時還需要給予館員情感上的體貼和關心,關注實際需要,及時幫助解決生活和工作困難,提高館員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另外儘可能創造活動機會,加強館內人際溝通與交流,提升圖書館的組織協調性,打造團結互幫互助的館風,形成和諧的館員關係,從而開創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五、抑制和消除館員的職業倦怠需要政府和圖書館同時做好政策傾斜和社會輿論宣傳工作
加強政策對於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支援和保障,擴大社會輿論對圖書館事業的關注和重視,從而促進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升圖書館公眾形象,提高圖書館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
政府需要利用政策傾斜加大對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支援,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配套,並豐富圖書館員職稱晉升等發展渠道的機會和資訊。同時,圖書館應當加強自身的輿論宣傳,帶著館員和藏書積極走出去,進入社群,參與群眾生活,並定期開展圖書館主題公益講座,逐步將圖書館引入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增強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效用。只有群眾摒棄了傳統偏見,充分認識到圖書館事業並重檢視書館事業,才能形成尊重圖書館從業人員的社會意識。館員的職業空間得到擴充套件,社會地位得到認同和尊重,職業倦怠的消極情緒當然能夠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光榮和自豪的職業感,從而以積極健康的情緒開展工作,營造和諧的圖書館文化氛圍,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六、抑制和消除館員的職業倦怠需要館員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鍛鍊技能的同時內外兼修,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管理學理論認為:組織提供再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最後還是要通過個體的內因起作用。只有館員自身積極努力、提升素質、健康心態,這才是自我防範並抑制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
一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論是圖書館的過客還是家人,都應該本著“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宗旨在自己的崗位上主人翁的姿態盡職盡責,不斷學習充實,強化業務水平。二是注重交往物件,完善人際關係,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則儘量與單位中工作態度積極,思想健康向上的同事交往,習得良好的職業操守。三是轉變思想,培養職業情感。沒有愛的工作無異於勞役,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積極參與、自覺付出,並且從中體驗到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某項事情參與的程度越大,他就越會承擔責任,抵制行為就越少,這就是所謂的“承諾”。所以,作為圖書館現代化程序中的一名工作者,我們要從消極逃避的旁觀者心態,轉變成積極奮發、樂於承擔的當家人作風。
綜上所述,職業倦怠已然成為困擾圖書館員的主要心理情結,在消極沉悶的文化氛圍下,館員會相對產生壓抑和憤怒感,但在積極活潑的文化氛圍中,便很容易受到激勵和感染,從而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興奮和滿足,克服職業倦怠。為此,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在積極尋求解決途徑,克服館員的消極情緒。而作為現代化的公共圖書館員更應該充分面對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勇敢接受現實給予的挑戰,在社會的認同與集體的支援下,積極進行心理調適,學會駕馭壓力,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帶著熱情飽滿的情緒以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事業心和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責任感投身到公共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中。
篇2
淺析高校圖書館開放資源生態化建設
近年來,開放資源隨著開放獲取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髮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已影響著圖書館館藏結構的變化,逐漸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部分。在開放環境中研究圖書館如何構建生態化的開放資源體系,優化館藏結構、提升使用者服務成為資源建設的重要課題。資源建設的理想狀態就是實現生態化的共建共享,因此本文的資源建設也指資源的共建共享。
1 開放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開放資源相較於開放存取期刊等概念來說是一個陌生名詞,對其概念、分類、評價等研究是開放資源內涵研究的一大主要領域,在概念研究方面,儘管目前業界主要以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圖書館、PLOS 出版社等所普遍接受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先導計劃[1]中對開放資源的定義為準,但也有部分學著根據“開放資源”的英文稱謂***如open access resources open resources等***對“開放資源”進行定義。
如知名OA學者P.Suber[4]從開放資源本身並不免費、對內容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制度、對學位論文等內容無需限制等幾方面進行定義。國內研究者中,黃金霞[5]對於開放資源的定義為:線上免費訪問、不受很多版權和許可限定的學術文獻和資訊資源。該定義標準包括:***1***載體:數字化;***2***訪問方式:通過公共網路訪問,永久免費;***3***版權和許可限定:不受很多版權或許可限定,資源擁有者可通過一定的知識共享協議控制內容的完整性、署名權、非商業使用或演繹等;***4***使用方式:允許閱讀、下載、複製、釋出、列印、檢索、超連結到文章全文,併為之建立索引,作為軟體的輸入資料,或者沒有經濟、法律或者技術方面的障礙的使用它們。
學界對開放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儲存倉儲以及機構知識庫等方面。開放資源型別豐富、涉及學科廣泛,黃金霞從資訊內容及來源劃分了開放資源的分類***見表1***。
2 開放資源生態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及內涵
2.1 協同論理論
1971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哈肯***HaKen***[6]提出了協同論。協同論以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為基礎,採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其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儘管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存在著相互影響又相互合作的關係,如不同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部門間關係的協調,企業間相互競爭的作用,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7]。協同論為開放資源建設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協同論方法,可用來尋找影像系統變化的控制因素,發揮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例如,在開放資源建設系統內,不同組織***高校圖書館、企業、政府***擁有自己的資源,應用協同論方法,搭建開放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將這些“分散式”資源集聚起來,通過配合協作和互動交流,改善這些組織原有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實現資源系統的整體優化。與傳統的文獻資訊資源協同建設不同,開放資源的協同共建需要更加開放的理念、更高的技術手段和更高效的協同管理。其協同目的在於實現開放資源最大程度共享,這也是高校圖書館之間協同關係展開的出發點。
2.2 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廣泛應用到人類生態學、社會生態學、文化生態學等領域。生態圖書館是基於生態理念、研究圖書館生態現象以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生態學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其強調如何運用生態學原理對現有圖書館學理論進行改造而建立生態圖書館[9]。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是對各個生態系統主要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概括,是我們研究開放資源共建共享系統的一個重要方***具。圖書館開放資源共建共享系統遵循以下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1***限制因子定律。當生態因子***一個或相關的幾個***接近或者超過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擴散或分佈時,這些因子就成為限制因子。在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中,限制因子同樣存在,不僅包括環境、社會、規範等因子,還有資金投入、資源建設能力、建設意願等生態因子。如經濟條件、相關政策等直接影響開放資源建設的生態化發展,管理者的觀念、態度直接影響到資源建設和共享的結果。因此,在開放資源建設中,要善於發現限制因子,分析和解決限制因子,變限制因子為非限制因子,使資源共建共享能持續發展下去;
***2***耐受定律。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和質量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都會影響該種生物的生存和分佈。在開放資源建設中,資源建設目標能否實現、資源內容遴選的難易程度、資源的質量和數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建設的成效;
***3***花盆效應。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環境,空間上有侷限性,一旦失去人為控制,在花盆內的個體或群體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開放資源建設系統應該是開放和社會需求互動的系統,其建設符合使用者、社會甚至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與外界系統物質、資訊和能量的交流,不斷刪除、增加、演化、生產出社會所需的開放資源;
***4***生態位效應。它是指物種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每個物種在整個生物群落中都處於不同地位,形成群落中各種不同物種之間的互補與競爭關係,並帶來了資源分享問題。一方面,開放資源建設系統與社會其他生態共存;另一方面,開放資源建設系統內部不同部分之間也會彼此排斥,如技術開發商之間在資源建設中的競爭與合作。
2.3 開放資源生態化建設內涵
生態化是具體描述系統由非平衡態向平衡態方向運動的演化程序及其特點[13]。簡單來說,就是事物或現象通過內部要素的調適與外部環境的變遷,其系統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發生改變,即實現其生態調適的過程,從而具備動態平衡、協調共振以及互動關聯的特性,實現系統的有機整合與生態協調。圖書館生態化是一種新的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觀、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一種開放的執行體制[14]。對開放資源建設系統來說,不同高校圖書館之間相互配合,協調行動,並運用規範、協調手段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以相互利用資源為圖書館自身服務。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開放資源共建共享實質上是物質、能量和資訊三要素的共同佔有和分配,是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的共同作用體。
3 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構建
運用生態學方法對開放資源建設系統進行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與其生態環境之間複雜的動態關係,解釋開放資源建設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人的行為為主導,以社會經濟條件、思想觀念、政策環境為依託,以開放資源的流動為命脈的複合生態系統。開放資源生態建設強調圖書館與使用者共同參與協調組織建設,達到垂直共建的目的。各高校圖書館都擁有自己的特色資源和核心資源,通過共建共享實現資源的水平交流和共享***見圖1***。根據生態系統要素入手,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主要由生態環境和資源主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兩部分組成,強調資源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系統性。
3.1 生態環境
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是指該系統中的資源主體進行資源設計、組織揭示、共享利用等活動所依賴的種種環境,主要表現在社會因素與物理因素。開放資源與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環境的變化也將會對資源建設產生影響,並制約著系統內部結構的變化。生態環境主要包括:***1***巨集觀環境。主要指社會制度、政策層面,包括資源建設與管理、資源建設力量的培養、資源建設標準等規章制度;***2***微觀環境。主要指資訊基礎設施和物質空間載體;如相關的網路裝置和閱覽室等的空間場所;***3***內部環境。主要指使用者利用資源所要提供的服務支援環境,包括資源共享平臺、特色開放資源庫等,另外還有使用者利用資源時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對資源的應用態度、觀念以及分享等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
3.2 資源主體
資源主體是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成分。***1***生產者是指開放資源提供方。來自個人使用者提供的資源分享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等產生的開放資源。一些生產者還提供資源的技術條件、功能和服務。生產者根據分解者提供的資源規劃通過獨立開發或聯合開發等形式開發資源;***2***消費者是指開放資源的使用方,包括高校師生、企業研發及政府科研人員、其他使用者群體等。他們基於對開放資源的需求及自身提高的需要,不僅可以應用開放資源促進個人發展,同時也是蘊含更強生命力的創作者。消費者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評論、編輯資源,促使了生產性資源的產生和進化;***3***分解者是指開放資源的組織管理方,包括政府、教育部門、圖書館***本文主要指高校圖書館***等,起到調節功能。通過分析資源消費者的資源需求,統籌開放資源建設規劃,將消費者的需求訊號傳遞給生產者,有計劃、有目的地協調資源生產者提供高質量的開放資源。分解者提供資金支援,在消費者需求的刺激下,有活力地進行資源建設。搭建開放資源執行平臺,進一步充實開放資源庫,促進資源均衡發展。分解者還通過一些激勵手段或措施,激勵消費者使用資源。可以說,分解者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橋樑”。
3.3 開放資源生態化系統
開放資源生態系統實質上就是開放資源應用服務生態層,該系統主要包括開放資源的挖掘、組織與揭示、釋出與應用、共享等模組,在開放環境中,該系統隨著開放資源的積累、挖掘、不斷更新、動態流動,最終形成一個開放資源動態規模庫。如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正在全面開展對各型別開放資源的建設,並在“綜合科技資源整合登記系統”“重要會議開放資源採集與服務系統”“能源行業開放社會經濟資訊整合揭示與服務系統”“開放課件整合服務系統”“開放獲取期刊整合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該中心資源建設部開放資源建設團隊又進行了開放資源利用的理論和實踐規範的研究,包括開放資源的評價方法、利用模式、技術規範等調研和分析,建立了專案成果釋出網站,開通了開放獲取資源部落格,以期為使用者提供從開放資源發現到資源再利用的有效服務,為圖書館同行在選擇開放資源和利用開放資源以充實服務時提供參考。
3.4 開放資源的漸進演化
“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推動著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的演進。開放資源在時間、空間和互動三個維度進行演化。***1***在時間維度上,從生態漸進演化理論來看,開放資源包含建立平臺、挖掘資源、組織與揭示資源、釋出與服務、資源再造更新等,所有資源都具有生命週期,經歷自身演化過程,進行版本升級,即從1.0升級到n.0,體現資源的多樣性和優勝劣汰過程,確保資源的高質量,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2***在空間維度上,體現開放資源的結構分佈情況,資源分佈到相關節點,通過節點上資源的匯聚,生成資源庫,供消費者查詢、使用、反饋、修訂;***3***在互動維度上,表現學習者與開放資源之間以及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促使開放資源的開放與變化,導致開放資源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在Web2.0環境下,開放資源得到“共享、重組、再造”。通過生命週期更替、在時空中不斷的互動演化、版本不斷升級更新等方式來體現開放資源的生態性和多樣性***見圖2***。
3.5 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資訊傳遞、物質迴圈
根據生態學原理,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絡、制約、作用,任何要素的變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動。開放資源建設生態系統與其內部、外部系統不斷進行物質迴圈、能量流動、資訊傳遞,在這不斷的輸入與輸出過程中,形成一個結構合理、良性互動、開放多元的動態系統。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在這一活動中各自也發揮著特定的作用,彼此溝通、交流、協作。如生產者按照資源規劃開發挖掘資源、通過一定的手段供給分解者,分解者通過一定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資源需求,完成開放資源的遴選、組織與揭示、有效應用的過程。消費者對資源進一步評價並反饋給分解者,分解者再將其評價提供給生產者,以供生產者有針對性的完善資源。如此迴圈,促進開放資源的優化升級,保證開放資源建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開放資源建設和共享已成為當前圖書館關注的熱點問題,開放資源生態化系統也是生態圖書館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和原理,生態觀能夠為開放資源共建共享提供有效指導。高校圖書館在開放資源生態化建設過程中,應具備一定的調控機制,以保障和促進資源的規範建設、高度共享和優化配置。
>